石源華 韓常順
【關鍵詞】周邊外交;后疫情時代;國際秩序;“一帶一路”倡議
新冠肺炎疫情引發世界性大災難、大破壞、大震動,導致國際秩序出現重大調整,也給中國周邊外交帶來了新挑戰和新機遇。中國必須全面評估、精心籌劃、趨利避害,提出中國周邊外交的應對方策,確保中國和周邊國家良好合作成為支撐“中國夢”早日實現的堅實基石。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發,沖擊了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重創全球治理機制,削弱全球化進程,推動“東升西降”格局變化,大國關系面臨重組。
第一,國際體系出現“領導缺失”。面對史無前例的疫情,西方聯盟沒有發揮出應有的領導力。世界第一強國美國自身抗疫不力,不僅沒有引領全球抗疫斗爭,未能成為提供全球抗疫物資的大本營,反而四處搶奪抗疫物資以及新冠疫苗專有權和優先使用權。美國由此被指責為“現代海盜”,導致其國際形象和戰略信譽受損,全球領導力迅速下降。
第二,全球治理機制遭受重創。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美歐國家疫情管控效率低下,暴露了西方國家治理機制的內在缺陷。面對國內政治壓力和總統選舉需求, 特朗普狂妄推行“美國優先”政策,越來越表現出焦慮、自私和獨尊的心態。在全球抗疫關鍵時刻,美國停止向世衛組織提供資金,宣布退出世衛組織,對全球治理機制造成重大沖擊。
第三,全球化進程受到沖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導致民粹主義與“本國優先論”盛行,破壞了世界各國團結,對全球化產生重大負面影響。美國強制推行對華全面“脫鉤”政策,強迫他國“選邊站隊”,重創國際產業鏈,致使全球化進程遭遇“寒潮”。
第四,“東升西降”格局發生變化。疫情大流行導致全球經濟停擺和金融市場震蕩。世界經濟面臨大衰退和大蕭條,對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產生了不可低估的負面影響。“東升西降”格局的“東”,從泛指以金磚國家為首的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廣義概念變化為包括中日韓在內的東亞地區的狹義概念,“世界中心東移”可能加速。
第五,大國關系面臨重組。疫情暴發后,美國抗疫表現不佳,成為全球確診病例和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迄今未見疫情好轉拐點,國際領導力明顯下降。中國在抗疫過程中遵循和維護國際體系和規則,積極支持聯合國、世衛組織等國際組織,充當了引領國際合作抗疫和為各國提供大量抗疫物資的重要角色,國際影響力有所上升。美國不能接受這一新態勢,借疫情拼命“甩鍋”和污名化中國,并對中國全方位打壓。中美戰略競爭將重塑大國關系,對未來國際新秩序產生深遠影響。

2020年9月23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以視頻方式會見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習近平指出,疫情放大了全球治理體系中不適應、不匹配的問題。中國從不搞意識形態對抗,從不主張脫鉤,從不想稱王稱霸。(圖片來源:新華社)
面對史無前例的疫情沖擊以及隨之而來的國際秩序調整,中美關系發生驟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呈現許多新問題和新特點,后疫情時代的中國周邊外交面臨一系列新挑戰。
第一,抗疫之路任重道遠。全球包括中國周邊部分國家疫情仍然十分嚴峻,中國國內部分地區也面臨疫情反彈的風險,能否做好國家間疫情聯防聯控是中國周邊外交面臨的首要挑戰。疫情暴發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打響了一場抗擊疫情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迅速控制住國內疫情。但是,中國陸海鄰國眾多,彼此間人員和物資往來頻繁,只要全球尤其是周邊國家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中國就必須“時刻繃緊疫情防控這根弦,慎終如始、再接再厲,持續抓好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工作,決不能讓來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前功盡棄”。[1]
第二,經濟沖擊和挑戰前所未有。中國領導人始終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經濟沖擊保持高度警惕。2020年4月,在中國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出現改革開放以來首次負增長的背景下,黨中央作出了“兩個前所未有”的重大判斷:一是“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二是“當前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必須充分估計困難、風險和不確定性,切實增強緊迫感,抓實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2]在國際疫情持續蔓延的情況下,中國必須積極采取各種措施,避免疫情對中國經濟造成重大沖擊。能否保持和增強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是中國周邊外交面臨的又一重大挑戰。
第三,國際輿論戰場狼煙四起。疫情暴發之后,美國右翼勢力借機炮制了“中國瘟疫論”“中國隱瞞論”“中國誤導論”“中國責任論”“中國賠償論”“劣品出口論”“口罩外交論”等種種“毒化”中國國際形象的負面言論,美國共和黨內部文件甚至明文要求把與疫情蔓延有關的所有問題一律“甩鍋”中國。美國借疫情問題污蔑和攻擊中國,中國要對此保持高度警惕并及時反擊,精心塑造并努力維護自身在周邊國家中的正面形象。
第四,中美戰略競爭持續升溫。抗疫斗爭突顯中美兩國國內政治凝聚力的差異和國際領導力的異位,導致美國對華政策更趨強硬,中美戰略競爭升溫。在政治領域,美國不斷借助疫情“甩鍋”和污名化中國,導致中美輿論摩擦不斷升級;在經濟、科技和人文交流領域,美國不僅叫囂與中國“脫鉤”,而且努力拉攏和壓迫其盟友對中國采取共同行動;在軍事領域,美國不僅利用中印領土爭端等在中國周邊制造事端,而且直接在南海和臺海對中國施加軍事壓力。美國對華挑釁達到了近乎瘋狂的地步。有效化解因疫情而持續升溫的中美戰略競爭,成為中國周邊外交面臨的重要挑戰。
百年未有之新冠疫情大流行給中國的和平發展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帶來了挑戰,但歷史大災難也可以轉化為歷史大機遇。2020年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判斷,中國發展仍然處于戰略機遇期,“機遇與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3]運用中國勇氣和智慧,運籌帷幄,努力將挑戰轉化為機遇,努力延長中國繼續高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將成為中國周邊外交的重要奮斗目標和歷史使命。
第一,“抗疫精神”為中國與周邊國家合作奠定了更為堅實的政治基礎。中國的抗疫歷程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不可動搖的核心領導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超強的組織動員能力,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的經濟體制的強大生命力,舉國同心、勇往直前、攻堅克難的戰斗力,“以人為本”“人民的健康高于一切”的治國理念和“合作共贏”“人類命運共同體”外交理念的優越性,匯聚并升華為中國的“抗疫精神”內核,對世界和中國周邊國家產生了深遠影響,為中國開展周邊外交和抗擊可能的外來挑戰提供了支撐和保障。
第二,“抗疫成果”為中國與周邊國家開展經濟合作創造了良好的機遇。中國不僅在世界范圍內率先控制住疫情,迅速復工復產,而且擁有巨大的市場和發展空間,疫情對中國經濟的沖擊是暫時的,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盡管少數外資企業可能會在短期內迫于其國內政治壓力而暫時撤出中國,或與中國企業“脫鉤”,但從長期來看,中國經濟發展的燦爛前景、日益完善的產業鏈、廣闊的市場和強大的購買力,仍具有難以匹敵的吸引力。具有“逐利本能”的外資企業難以割舍巨大的中國市場,西方國家“去中國化”的短視政策終將失敗。“抗疫成果”將成為中國開展周邊外交的“推動器”和周邊經濟合作的“穩定器”。
第三,“抗疫合作”的實踐使中國在周邊國家中的良好信譽基礎得到進一步夯實,有助于中國推動周邊命運共同體的建設。面對史無前例的大災難,中國政府本著“人民至上”“生命第一”的重要理念和對人民負責、為世界擔當的堅定信念,用力量、智慧與犧牲為世界爭取了抗疫的時間窗口,交出了令世人滿意的“中國答卷”。中國及時向世衛組織和各國通報疫情,迅速測出并分享病毒基因序列,毫無保留地與各國分享防控診療經驗,派遣數十支醫療專家組援助疫情嚴重國家,充分展現了“中國擔當”;中國率先復工復產,成為生產抗疫物資的“世界工廠”,源源不斷的抗疫物資從中國運往許多有迫切需要的國家(包括美國),為全球抗疫事業作出了卓越的“中國貢獻”;中國推動開展藥物和疫苗聯合研發、發起二十國集團抗疫援助倡議、舉辦全球公共衛生安全高級別會議、承諾中國試制成功的抗疫疫苗將作為國際公共產品等一系列務實行動,為各國合作應對疫情注入了一針強心劑。中國在全球抗疫戰爭中表現出的與鄰為伴、同舟共濟的合作精神,為中國推動周邊命運共同體建設創造了有利條件。
第四,“抗疫效應”為中國開展周邊外交和參與全球治理提供了難得的機遇。疫情效應是兩方面的:一方面導致美國國際領導力下降、西方聯盟出現裂痕和反全球化潮流涌動,這標志著以美國全球領導地位和國際組織的全球治理能力為基石的后冷戰時代國際秩序發生動搖;另一方面則加速了世界政治經濟重心“東移”,中國國際地位相對上升。中美戰略競爭加劇并重塑全球大國關系,標志著新的國際秩序已在醞釀之中。國際秩序調整的新趨勢,將為中國開展周邊外交和參與全球治理提供更為廣闊的戰略空間。
面對后疫情時代國際秩序調整給中國周邊外交帶來的挑戰與機遇,中國有必要提出和制定切實可行的周邊外交應對新策,化解危機,用好機遇,推動中國和周邊國家合作走深做實。
第一,著力構建“周邊衛生健康共同體”,促進周邊命運共同體建設。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再次表明“人類是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更加凸顯”,[4]給中國加強與周邊國家公共衛生合作和積極構建“周邊衛生健康共同體”提供了良好契機和全新動力。疫情暴發之后,中日韓三國圍繞防疫抗疫,先后舉行新冠肺炎問題司局長電話會議和特別外長視頻會議,決定加強三方合作,共同遏制疫情。隨后,中日韓與東盟十國召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領導人特別會議,決定加強針對大流行病及其他傳染病的地區性早期預警機制建設,建立“10+3”重要醫療物資儲備,加強流行病學科研合作,設立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特別基金。上述舉措不僅標志著以中日韓為核心的公共衛生合作的范圍已經擴展至東南亞,更標志著周邊公共衛生合作的機制化取得重大進展。7月27日,中國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尼泊爾舉行四國外長新冠肺炎疫情視頻會議,標志著中國周邊公共衛生合作的范圍進一步擴展至南亞地區。中國和中亞國家也以“一帶一路”建設為橋梁,采用各種形式開展抗疫合作。周邊公共衛生合作范圍的不斷擴大與機制化表明“周邊衛生健康共同體”建設已經初具規模,這為中國今后進一步拓展周邊命運共同體建設積累了重要條件和經驗。
第二,保持戰略定力,制定適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大戰略。新冠肺炎疫情大暴發,加速和導致中美關系呈現“自由落體式下降”的急劇變化,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出現諸多新問題和新特點。中國需要制定和完善一個新的適應大變局和中美關系新狀態的國家發展和周邊外交大戰略。面對美國的氣勢洶洶,中國宜沉著冷靜,實施“太極式”柔性應對,既堅持保護自身利益的原則,又不在乎一時的態勢高低,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和方式,維護好自身發展穩定以及世界和平與發展大局。可以預見的是,中國仍將在既有國際體系和規則之下實現強國目標,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成立75周年紀念峰會上的重要講話已經明確表達了中國主張,因此多邊主義仍將是未來周邊合作的主要原則。
第三,強化周邊經濟合作機制建設,化解美國“脫鉤”帶來的經濟壓力。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反全球化“寒潮”和世界經濟大衰退雖然對中國和周邊國家的經濟帶來一定沖擊,但也為雙方進一步加強經濟合作機制建設提供了契機和動力。一是繼續大力推進中日韓自貿區建設。作為中國推進周邊經濟合作機制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中日韓自貿區談判已經舉辦十六輪并取得積極進展。三方都有意借助共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形成的合作之勢,按照三國領導人達成的共識加快談判進程,以應對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和復雜嚴峻的全球經濟形勢。三國經濟自貿區的建成,將有力推動東北亞經濟走廊建設和亞洲經濟合作進一步深化。二是加速締結《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面對疫情暴發之后美國對華“脫鉤”和挑起中美貿易戰等反全球化措施,早日推動簽署RCEP成為中國加強周邊經濟合作機制建設的重大戰略性措施。2020年6月,第36屆東盟峰會以視頻會議形式舉行。中國積極推動與會領導人達成共識,爭取在2020年年內完成并簽署RCEP。這不僅是東盟支持多邊自由貿易投資體系的強烈信號,也將為疫情后恢復地區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統計數據顯示,在全球貿易遭受疫情嚴重沖擊的大背景下,2020年上半年中國對東盟出口額逆勢上揚,高達2.09萬億元,同比增長5.6%,占據中國外貿總值的14.7%,東盟取代歐盟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5]加速推動締結RCEP將有助于中國化解美國“脫鉤”壓力,也有利于推動中國和周邊國家的經濟復蘇和繁榮。
第四,冷靜應對美國在南海的挑釁行為,努力維護周邊海域和平穩定。在疫情導致中美戰略競爭加劇的大背景下,美軍明顯提升了在南海軍事挑釁的頻率和烈度,不僅兩次在南海舉行雙航母演習,而且頻繁派遣軍機對中國大陸實施抵近偵察,派遣軍艦在南海進行所謂的“自由航行”,導致中美兩國在南海發生軍事沖突的風險上升。努力化解美國施加的軍事安全壓力,確保周邊海域和平與穩定,防止中美因意外擦槍走火而走向“熱戰”,成為中國周邊外交的重中之重。8月6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魏鳳和應約同美國國防部長埃斯珀通電話,強烈要求美方停止錯誤言行,加強海上風險管控,避免采取可能使局勢升溫的危險舉動,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同時,中國在南海進行大面積實彈軍演,展現了中國不畏強暴、堅決維護中國領海安全、努力將南海建設成安全之海、和平之海、發展之海的決心。
第五,堅決反對美國干涉臺海事務,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在疫情導致中美戰略競爭加劇的大背景下,美國明顯加大了打“臺灣牌”的力度。臺灣問題事關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中國必須堅決維護的核心利益。針對美國衛生部長訪臺、不斷增加對臺軍售、美軍飛機“疑似”從臺灣起飛、美國副國務卿訪臺等美方不斷升級的挑釁活動和美臺勾連不斷加速的動向,中國軍方舉行了一系列軍事演習。值得注意的是,8月27日,中國國防部發言人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不僅明確針對美國挑釁行動表明了“一是反對,二是不怕”的堅定立場,而且一反以往聲稱相關軍演“不針對任何國家”的慣常表述,罕見地明確表示東部戰區“在臺海地區連續組織實戰化演練,針對的就是外部勢力干涉和一小撮‘臺獨分裂勢力及其分裂行徑。我們將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堅定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堅定維護臺海地區和平穩定”,[6] 清晰表明了中國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意志,向外部勢力干涉臺海發出了強烈警告,有助于維護臺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第六,繼續大力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實現中國和周邊國家共同發展。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實踐表明,“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重點應放在中國周邊地區。后疫情時代,中國應歡迎和吸引更多的周邊國家在更大程度上參加“一帶一路”建設,使中國和沿線周邊國家共同享受“一帶一路”建設的紅利。2020—2035年,中國將進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決勝期,也是“一帶一路”倡議逐步發展為沿線國家共同行動的全面高質量建設階段。中國在努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同時,要力所能及地幫助中國周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2035—2050年,中國將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成為世界級強國。中國周邊外交建設的最終目標是促進中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的全面提升,及時總結和提煉“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和成效,進而豐富和發展“中國方案”“中國制度”“中國道路”的內涵,中國將和周邊國家攜手推行更高水平的合作,共同實現將周邊和世界建設得更加美好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