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芬


【摘要】起始課的教學,它是單元教學的序曲,承擔著重要的教學價值,需要教師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加以提煉,更好地發揮引導與總領的作用。以 《用字母表示數》教學為例,通過“4W”設計,整體把握知識內容的相互聯系,以問題驅動的教學思路,系統建構本單元的知識體系以及數學思想方法,從而提出起始課的教學應該把握適時、適度、適量的原則。
【關鍵詞】4W設計;系統建構;問題驅動
起始課教學,是每一個單元教學的第一課時,具有開山引路、承前啟后、統領全局的作用。初中的章起課的教材編排與小學不一樣,它在每章的開頭部分,會介紹所學知識背景、提供知識應用的圖片、數學文化與數學史等,以“導游圖”的樣式呈現本單元學習的內容,讓學生對整章知識結構進行初步思維建構,并建立相關知識間的聯系,以更好地促進學生有意義的學習。而小學的教材,并沒有過多的“點綴”,直接出示單獨的教學內容,以至于小學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忽略對整單元內容的把握,以及整單元知識結構的建構,在教學中出現大量的只關注“點”而忽視了“面”的問題。
一、緣起:同課異構中引發的思考
以人教版教材小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簡易方程》第一課時《用字母表示數》一課的區內同課異構的教學設計為例。
分析:學生的年齡+20歲=老師的年齡的數量關系
練習 1.省略乘號的練習
2.用字母表示數的練習 獨立完成:月球上的質量是地球上的質量的倍數關系。(教學乘號的簡寫方式)
分析:兩節課設計雖有不同,但完成的教學內容是基本相同的;在教學方法上以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方式探索新知;重點處理上A教師關注字母表示數的方法,B教師關注數量關系的建立。兩節課下來學生的學習狀態不一樣,A課堂學生積極、活躍,很快地與老師配合完成了所有的練習,但完成的準確性不高;B課堂練習量不多,學生不斷在老師的提示中完善自己的思考,最終的學習效果因練習量不多而無法直接判斷。
思考:對于本課內容《用字母表示數》教學的重點該在哪里?學生對此知識原有的基礎是什么?作為本單元的起始課,顯然教師關注的仍停留于此課知識點的教學,而忽略了對整單元知識的內在聯系的把握,那么,如何發揮單元始課的作用?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二、研究:基于系統建構的教學思考
對《用字母表示數》的教學的思考,圍繞“4W設計”:是什么(What)、為什么學(Why)、學什么(What)和怎么學(How)展開思考,整體把握知識內容的相互聯系,以問題驅動的教學思路,系統建構本單元的知識體系以及數學思想方法。從而喚起學生對本單元學習的強烈期待,為后續的學習做好充足的鋪墊和心理準備。
1.是什么
用字母表示數可以分為以下的四個不同的層次:(1)在生活中泛指某個獨特的意思。如,撲克牌中的A表示1、P表示停車的標志、M表示麥當勞、S表示小碼等等,這是人們通過生活的經驗積累而成的。(2)在數學的運用中泛指某個獨特的意思。如C代表圖形的周長、S代有圖形的面積、r代表圓的半徑等等,這是數學知識規定的字母意義。(3)表示一種運算定律和公式,如a+b=b+a、s=ab。(4)在具體的情境中表示一個未知數,一個變量。如,全校的人數不知道時,我們可以用個字母A表示。(5)參與到具體的運算中,表示未知數與已知數之間的關系。如,老師年齡與某學生的年齡相差20歲,學生的年齡用A表示,老師的年齡可以用A+20表示。
2.為什么
本單元主要的學習內容是用字母表示數和解簡易方程、用方程解決一些實際的生活問題。而《用字母表示數》是本單元的起始課,對字母的理解、以及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情境中的數量關系,將為后續更好地學習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做好鋪墊。同時,借用此內容的學習,為學生今后初中甚至更高學段的學習,培養代數思想、函數思想、符號意識等能力,具有重要而積極的作用。
3.學什么
基于對學生現有的生活背景與知識結構的了解,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應該放于(1)讓學生充分理解字母的概括性,發展學生的數學抽象能力;(2)準確把握用符號語言的內涵,發展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3)重點分析數量關系,并掌握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關系的方式,發展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4)欣賞數學的簡潔美、統一美,感受數學符號的魅力和價值,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對數學的熱愛。
4.怎么學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的有效模型。”在現實世界的許多數量關系,都可以歸結為一種特別的“式”的相等關系。而本內容的學習,最終的落腳點都是為后續的用方程解決實際應用題服務,因而在新知教學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圍繞分析題目中的“式”的相等關系為核心,不斷地抽象出方程的等量關系的數學模型,這為學生的數學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三、實踐:問題驅動統領單元的知識要點
1.發現(節選于浙江省小學數學特級教師俞正強老師的《用字母表示數》的教學片斷)
問題1:這里有幾支粉筆?
師正對學生放一支,學生用“1”表示;師正對學生放兩支,學生用“2”表示;師背對學生放了一些,問:現在你能用什么表示?
生:可以用一個字母表示。
師追問:為什么不用一個數字表示?
生:因為不知道有多少支粉筆。
師追問:那數字是表示什么?(知道的數)那字母表示什么?(不知道的數)
問題2:這里有多少人?
師:我們班有多少人?
生:45人。
師:現在在場的老師有多少人?
生:不知道,可以用字母表示。
師追問:你用什么字母表示?
生:A、B、C、X、Y等,26個字母表示都可以。
師追問:如果我們用X表示全部的老師的人數,那這個X有多大?? 生:比45大。
師追問:在這個情境中,X的范圍應該是多少?生:比45大,應該比1000少。
【設計意圖】問題1創建情境,通過對已知道的數和未知道的數表示方式的對比,直觀淺顯地讓學生感悟到用字母表示數的必要性,同時理解與感受字母的概括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問題2觀察比較,通過在場的教師人數與學生人數的強烈對比,理解字母放于具體的情境中,是有范圍的,培養學生數感,為后續的應用奠定基礎。
2.分析
問題3:找一找數量間有什么關系?
例題1:爸爸比小紅大30歲。
師:這個情境出現了哪些量?
生:爸爸年齡、小紅年齡、年齡差。
師:他們之間有什么樣的數量關系?
生:爸爸年齡=小紅年齡+年齡差;小紅年齡=爸爸年齡-年齡差;年齡差= 爸爸年齡-小紅年齡。
師:那如果用字母a表示小紅的年齡,爸爸的年齡怎么表示呢?
生:a +30、b。
師追問:哪一種表示方法好?
生:a+30更好,這里還可以看出小紅與爸爸年齡之間相差30的關系。
例題2:在月球上,人能舉起物體的質量是地球上的6倍。
師:這個情境出現了哪些量?
生:月球質量、地球質量、相差倍數。
師:他們之間有什么樣的數量關系?
生:月球質量=地球質量×相差倍數;地球質量=月球質量÷相差倍數;相差倍數=月球質量÷地球質量。
師:那如果用字母x表示地球質量,月球質量怎么表示呢?
生:6×x或6x。
師追問:為什么不用Y表示?
生:6x更好,這里還可以看出月球質量與地球質量相差6倍的關系。
【設計意圖】問題3分析數量關系,是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雖有前面對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關系對于學生而言仍然難以理解。如何把語言的描述改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來表示?如何讓學生理解,如a +30它是表示一個量,一個結果,而非一個式子呢?這需要通過對文字與含有字母的式子進行一一對應,不斷地通過文字與字母的轉化的訓練,方能突破難點。
3.強化
問題4:你知道多少?
(1)文字與字母的轉化
練習十二第1題:成年男子的標準體重通常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標準體重=身高-105
(身高用厘米數,體重用千克數)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成年男子的標準體重。
師:根據“標準體重=身高-105 ”,你知道什么?
生1:標準體重與身高相差105;
生2:標準體重比身高少105;
生3:身高比標準體重多105.
師:這里有兩個未知道的量,是設兩個未知數嗎?
生:不是,設其中一個,另一個就可以表示出來了。
師:那你的選擇是什么?
生:設身高為a,標準體重就用a-105表示。
(2)字母與文字的轉化
練習十二第2題:把情境圖改編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1.原來n 元,現在有(n +3)元。
2.車上原來有x人,現在有(x-5)人
3.每袋有a條魚,一共有3a條。
4.有m個餃子,每盤裝10個,可以裝(m÷10)盤
師:你知道什么?
生:原來有n元,現在比原來多了3元。
師:你從哪里看出是多了3元?
生:+3,表示多3元。
(根據學生的回答,還原書本的情境)
師:那你能用一個數量關系式表示現在的錢數嗎?
生:現在的錢數=原來的錢數+3
師:如果現在的n有10元,那現在有多少錢?
生:13元。師:20元呢?生:23元。
師:也就是說:抓住它們間的數量關系,只要知道其中的一個量,另一個量就可以求出來。
【設計意圖】問題4的強化練習,對現有的書本練習進行再加工,以文字與字母間的聯系與轉化為重點,目的是把生活的數學模型更好地從具體的情境中抽象出來。讓學生感受由具體的、確定的數過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變的數,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同時感覺用字母表示數的簡潔美、統一美,感受數學符號的魅力和價值,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對數學的熱愛。
四、感悟:起始課教學的建議
以《用字母表示數》的課例為例,在教學中如果只組織學生用字母的式子來表示數,單一的講授兩個例題,大量進行相關練習,這對本單元后續學習無疑作用并不大。從整個單元的設計來看,后續如何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關鍵是分析數量間的聯系,準確列出數量關系。而這個重點并非在后續的授課中才出現,而是應該本單元的開始,教師就應該有意識地滲透,并加與強化,為后續的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因而對于起始課的教學應該把握適時、適度、適量的原則。
1.適時創設問題情境
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儲備出發,分析新知與舊知之間的聯系與矛盾沖突,適時地創設問題情境,為新知的教學鋪路。
如,導入的情境創設:這里有幾支粉筆。教師巧妙地把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知道具體的數量時,用一個相應的數字表示。當背對著學生,學生看不見的時候,只聽聲音去大膽猜測,盒子中現在的粉筆的數量是多少時,教師適時拋出新的問題:當不知道具體的數量時候,還能用一個準確的數字表示嗎?引發學生的學習沖突,從而提出用字母表示數的必要性,自然地切入新知,巧妙地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系。這樣的情境創設,符號學生的年齡特點,同時為整單元學習奠定基石。
2.適度設計系統建構
就數學知識而言,并不是獨立存在的,每個新知識點是整個知識網絡中的其中一部分,都是服務于整個知識系統的建構。因而在設計教學中,特別是起始課的設計,一定要站于整體建構與局部單一的學習目標中,適度設計加以串聯整體、局部突出。
《用字母表示數》的設計,讓學生充分理解字母的概括性、準確把握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個量的方法,理解符號語言的內涵,這是學習本知識點的一個教學目標。設計時除了關注本節課的知識目標以外,需要跳出局限,站于整個知識的大框架去思考隱藏于本節課的核心知識是什么?是數量關系。它是后續學生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重要關鍵點。因而在教學設計中,適度地通過例題的分析,練習的強化,加強學生對這一核心的理解。
3.適量歸納學習方法
往往同一單元節中,各課時的內容以及教學方法有其相同的地方。因而在起始課中的教學時,適量地歸納,適量地介紹怎么學,“窺一斑而知全豹”,讓學生感受本單元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加深學生研究本單元核心問題的基本方法的過程。
本設計始終堅持圍繞分析題目中的“式”的相等關系為核心,不斷地抽象出方程的等量關系的數學模型,這為學生的數學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從課的開始就給予學生分析數量關系的方法,從簡單的一個情境,到一個公式的呈現,再到根據用字母表示的式子找出數量間的關系,逐步地引導學生,精挖列方程的教學思想主線,將解決的策略性知識貫穿其中,提升課堂的思想性和厚重感。
起始課的教學,它是單元教學的序曲,它所承擔的教育價值需要教師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加以提煉,從而發揮起始課的統領作用。怎樣讓起始課的教學更具實效?相信隨著廣大教師對此課的重視與關注,將會成為一線教師進一步思考與研究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曹一鳴,曾小平.小學數學基礎理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8.
[2]張奠宙,孔凡哲,黃建弘等.小學數學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
[3]禮榮圣.“分式”章起始課教學研究[J].中國數學教育·初中版,2019,9.
[4]雛萍.章起始課教學與探討——以“圓”為例[J].談學論教,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