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倩梅
【摘要】小學的德育主陣地是《品德與社會》課程,其目標是要培養學生具有正確認識事物的態度、豐沛的情感表達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素質教育改革要求下,小學品德與社會教育要變革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方式,轉變成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筆者根據教學實踐,淺談如何結合教學內容和基于學生認知的基礎上,通過角色扮演、自主探究和主題實踐等活動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意識,促進學生培養良好的道德意識和行為習慣素養。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形式
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家布魯納曾表明,知識的獲取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不是被動接受,而應主動參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要發展小學生積極的態度、情感和行為素養。因此,讓學生主動參加教學過程,才能更好地發揮德育的作用,幫助學生意識覺醒,自發地去成長和發展。下面結合教學實踐,談談活動教學在學生品德和行為習慣培育的實施策略。
一、角色扮演引發共鳴
活動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參與度,活動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品德教育。對于思想品德課程中具有生動情節、表現鮮明和故事完整的課文,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學方式來開展教學活動。把教材文本當做劇本,讓學生選取自己的喜歡的角色,通過語言和肢體來表現故事中的人物或事件情節,引導學生在角色扮演中領悟文本所傳遞出來的思想。這種貼近生活和社會的教學形式,讓學生身臨其境,在角色中尋找自我意識,喚起覺醒,從而實現思想成長。
以《我想要我能要》這一課的教學實踐為例。文章有一段關于星星和父母逛商場要買東西的情景。在教學設計時候,筆者對于這一情節設計了一個場景表演環節。以商場為背景,讓學生分別扮演星星、爸爸和媽媽,通過對話和肢體語言來重現文本中的爭吵,分組表演,然后互相評比,評比完之后再表演,在這種不斷完善細節的過程中學生逐漸了解了“想要的”和“能要的”的區別,認識到不是所有想要的東西都能要的道理。這種在通過角色代入獲得的體驗和認知,比教師純粹講解來得更快更深刻。
二、組織辯論深化明理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除了引導學生學習教材文本獲得品德教育外,還可以通過活動延伸認識,拓展視野。央視曾做過“國際大專辯論會”的現場直播,辯論會上的選手輪番辯解,旁征博引中讓人視野大開,他們敏捷的思維和辯解口才吸引了無數人觀看并為之喝彩。辯論也是品德教育課堂常用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教師可以通過設置道德或認知辯題,讓學生分組辯論,在激發參與興趣的同時,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并在輪番辯解中不斷深化認識,辨明道理,從而提高道德鑒別能力,形成高尚的品德素養。
在《心中的101》一課教學中,筆者做了如下設計:
預設情景:放學路上,一輛陌生的車停在小明身邊,小明不認識車上的人,陌生人對小明說:我是新搬來附近住的,不太熟悉路,能帶我去附近xx地方嗎?
預設問題:小明剛好知道這個地方,那該不該給這個陌生人帶路呢?
然后讓學生先表明自己的態度,覺得應該帶路的分在一組,覺得不該帶路的分成一組,然后兩組展開討論,并進行辯論。這堂品德教育課馬上變成一個辯論賽場,學生們紛紛參與辯論,從自己的認知和各種角度去分析這個場景。學生在經過一番辯論后得到啟發,認識到生活會遇到許多事情,簡單的事情背后也許會蘊藏著無限危機,要提高自己的意識,避免危險的發生。
三、加強實踐知行合一
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受寵十分,很多家長往往重智力開發輕情感教育,造成很多學生缺乏動手能力、不懂感恩,有些還甚至養成自私自利的心理。但是教育從來都是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結果,我們的德育也是事理與行為的雙重教育。為此,除了課堂教學知識以外,還要適時地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知行統一才能豐富認知,提升素質。
在組織《我的勞動感受》一課教學時,筆者精心設計了一個環節,讓學生去觀察學校和社會上一些工作崗位的情況,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分享。通過觀察和分享,很多學生都能認識到這個社會上每個崗位的工作內容都各不相同,但是都有著共同點:為他人服務,為社會發展服務。還讓學生回去家里,幫爸媽煮一碟菜或者洗一次碗,通過親身實踐去體驗生活和工作的不易。很多學生在實踐過后,還領悟到要熱愛勞動和理解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導教育要知行合一,“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小學品德與社會教育就是通過在教中學、學中做來完成的。
四、換位體驗內化認識
換位體驗,是一種尋求情感共鳴的過程,是通過親身感受來增強自我認識的教育方式。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中,采用換位體驗教學方式,是讓學生在與他人的情感共鳴中獲得新的認知,以理解的心態去認識他人的情感,最終內化成自己的道德認識。在教授《有多少人為了我》這一課時,通過與學生學習一組“你能為他們想一想嗎?”的漫畫,然后也以相似的方式,引導學生去回憶生活中有哪些場景或者事情可以體現別人為自己做的?如果自己是做的那個人,你又有什么感受呢?經過一番引導和分析,學生們都能夠反思自己過去對待勞動者的態度,今后應如何去做調整。在換位體驗環節,學生懂得了服務的精神,體悟到要尊重和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這種意識的提升也會進一步指導今后的行為。
五、總結
教育不僅是理論知識教育,還應是實踐教育。適量的社會實踐教學,不僅能幫助學生快速掌握知識,還能拓展學生視野,獲得素質的全面發展。在教育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養成和行為習慣,是通過活動中外因與內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教師在德育教學過程中,靈活地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不但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腦、手、口等身體機能,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回歸教學的主體地位,從而增強思想品德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張俊彥,熊淑芹.小學品德教育淺談[J].中國體衛藝教育論壇,2007.
[2]權興德.淺談如何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滲透吃苦耐勞教育[J].科學導報·學術,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