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松
摘 要: 新課改對高中課堂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優質輕負、充滿活力”。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步伐加快,數學課堂教學形式逐步轉變。例如,傳統課堂教學中以“師生問答”為主的形式,開始向“暢所欲言”轉變,由“教師說學生聽”的模式開始向“學生自主探究”轉變。在新的教學形式、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學生的活力得到釋放,創造力得到發展,課堂教學氛圍日益活躍,但是在這種自主活躍的背后卻隱藏著一大弊端,即課堂教學中,新穎的教學形式和茫然的教學行為之后,產生了教師放任、學生浮躁這一現象,教學活動失去教學有效性。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低的問題成為現階段教學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關鍵詞: 高中數學 有效性 教學形式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課程實施,而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的最基本途徑,因此,教學改革放在課程改革的首位,是每一位教師必須具有的意識。但是,從大量在課改背景下進行的高中課堂教學現狀來看,高中數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并沒有真正理解課程改革的核心精神。實際教學中,數學老師陷進了新的教學誤區,即有些數學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徹底放手,在熱鬧、活躍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學習浮躁,茫然的教學行為充斥著整堂課,在這個過程中喪失了教學有效性,即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低。數學課堂教學失去了教師和學生生命價值的依托,失去了教學核心的生長性質,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低。數學教師需要從教學實踐中努力思考、努力踐行,尋求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這對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筆者從多年高中數學教學經驗中總結出以下幾點策略,希望對廣大數學老師的教學有所幫助。
一、重視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策略
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的智力因素,還要注重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將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結合起來。我國著名數學家張廣厚曾說:“搞數學不需要太聰明,中等天分就可以,主要是毅力和鉆研。”由此可以看出,學好數學與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有重要關系。因此,數學教學過程中,數學老師要精心創設生動有趣的數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積極構建有效的問題讓學生主動探究,激起對數學知識的好奇心。筆者通過多年教學實踐觀察到有效發揮學生非智力因素的關鍵點在“情”上,教師要與學生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尊重每一位學生,積極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以平等民主的對話為主。課堂提問要從學生最近發展區出發,充分考慮學生學習水平與學習現狀,對不同學生提出符合自身水平的問題。例如,教授《等比數列前n項和》這一節內容時,利用數學界耳熟能詳的“國際象棋發明者向國王討要麥粒的故事”創設教學情境,通過生活直覺與數學原理之間的巨大差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重視數學“再創造”過程
數學知識是人們常識的系統化,數學的建立過程一般要經歷觀察、猜想、證明、反駁、真理這幾個步驟。數學不需要像化學、物理、生物那樣搞實驗研究,數學結論可以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場所獨立獲得。強調教師不應該將數學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反對以純粹的數學知識內容為教學中心,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自主性,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再創造的樂趣。因此,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把學生看成獨立的個體,把數學教學看做一種指導學生進行創造的活動。教學中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活動機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積極的活躍狀態,大腦保持在高度興奮狀態,使他們有進行再創造的欲望。例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就某一知識點提出一些實例或者具體的“數學現實”,讓學生自行觀察、討論,用直覺進行推理,提出自己的猜想,最后進行論證。在教授棱柱這一知識點時,先給出一系列棱柱模型,然后讓學生觀察這些模型的異同點,將觀察的結果與小組成員進行討論、分析。通過這樣的再創造活動,學生不僅掌握了棱柱的概念,而且通過探究發現學會了如何定義數學概念,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關注學情,采取差異教學策略
在班級授課制下,學生的差異是普遍存在且復雜多樣的。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差異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不拘泥于傳統的教學方法,制定有差異性的、帶有挑戰性的教學目標,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例如,我在教學中設置了“彈性學習小組”,根據學生的智力、知識水平和認知風格,對學生制定分層目標,如基礎性目標、提高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等。根據設定的目標,對相應水平的學生進行專門測試、講解。這些分層目標不是固定的,而是動態變化的,學生可以從低層向高層攀登,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高數學能力。
總之,實現高中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是提高高中數學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因此,每位高中數學教師都應該重視高中數學有效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以此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數學能力。
參考文獻:
[1]顧泠沅.教學改革的行動與詮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