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前靜
摘 要: 新課改要求教師先熱愛數學,再通過優化方法,以多種形式展開教學,讓學生體驗到一個充滿快樂的學習過程。基于此,本文對初中數學教師應如何優化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進行了探討,旨在為廣大教師提升教學效率獻計獻策。
關鍵詞: 新課改 數學教學 教學形式 教學方法 教學活動
學生對數學的關注程度很多方面取決于教師,教師的專業素養及教學方法可以直接影響學生對數學的態度。波利亞曾經尖銳地指出,學生厭煩數學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師厭煩數學,所以新課改中一再強調教師要先轉變教學觀念,拓寬教學思路,優化教學方法,通過多種形式展開教學,讓學生體驗到一個充滿快樂又個性張揚的學習數學的過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時刻秉承教育改革中“以生為本”的中心思想,任何教學活動的組織與開展都應以初中生心理特點為切入點,創新思路,創新教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激發學生對數學的情感與興致,讓他們從樂學到愛學,從愛學到會學。本文結合初中數學教學實際,圍繞優化教學形式、優化教學方法和優化教學活動,對新課改下初中數學教師教學新思路與新方法的開拓與運用進行深入的探討。
一、優化教學形式
初中生從小接觸的生活環境與教育環境與教師之間存在很大差距,所以當教師認為選擇了某種恰當的教學形式時,往往不為初中生喜歡和接受。他們擁有更豐富的情感和信息量,甚至掌握一些比教師更多的技能與技巧,所以教學形式上只有時刻求新,才能夠做到與學生齊肩并進,共同成長。
如學習《軸對稱圖形》時,教師可結合一個“蛋糕”設計教學:
師:看到老師手中這個蛋糕了嗎?(選擇一個顏色鮮艷的蛋糕模型)想想看,怎么樣一次性將它平均分為兩份?如此,則將解決問題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來自教師對自己的信任,他們積極參與的熱情會很高。在問題情境下,學生很快想到可以先在蛋糕下放一張白紙,將蛋糕底部原型“復制”到白紙上,然后將其對折剪下,這樣就能準確找到這個蛋糕的“平分線”。
師:很好,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軸對稱圖形(板書定義)。那么在你們的日常生活中能找到哪些軸對稱圖形,它們的形狀像什么?(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挖掘數學問題,提高他們的“數學意識”。)
生1:像竹葉、花瓣……
生2:像字母W、U……
生3:像數字8、0……
生4:像圖形圓、正方形……
生5:像漢字林、田……
這時的數學課堂已經成為學生開心的樂園,他們盡情展示自己的個性,點燃自己的智慧,學習帶給他們巨大的愉悅,使他們愛上數學、愛上課堂。
二、優化教學方法
嚴格來說,科學的教學方法就是讓學生高興地接受并全力配合的方法。以課堂導入來說,一個好的導入能立刻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知識內容和學習活動上,很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然而,很多初中數學教師往往不注重新知導入方法,習慣采用“開篇即講”的方式進行教學,導致學生腦海中先入為主地對數學形成枯燥乏味的印象,所以對接下來教師安排的教學活動提不起興趣,主動參與度低。因此,教學方法力求創新,首先必須從導入方法入手。
如教學生認識有理數的乘方時,課堂開篇不必急于講教材內容,可以先從初中生感興趣的“撲克牌”說起:“老師今天先給大家變個魔術。”隨機選出9張牌,全部正面朝上放好,然后任意翻動其中兩張,使其另一面朝上(已經被翻過的也包括在內),如果按這個樣子翻牌,是不是所有的牌最后都會另一面朝上?學生立刻被這個“神奇的魔術”吸引,經歷一番熱烈討論之后,教師鼓勵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并設問:“假設撲克牌正面數都為1,背面數都為-1,當9張牌全部正面朝上時,那么它們的積仍然是1,翻動兩張之后,符號發生變化,那么向上的一面數的乘積為1的結果會發生改變嗎?假如9張牌都被翻成了反面朝上,會有怎樣的情景出現?”帶著還沒從“魔術”的驚喜中醒過來的意猶未盡,又立刻進入猜想的刺激狀態,學生“急于求解”的心情立刻高漲起來,如此,則使知識的獲取由被動變為主動,由枯燥變成有趣。
三、優化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只有觸及學生精神與情緒需要的領域,才能達到有效且高效的效果,所以課堂教學最忌一成不變、周而復始的活動設計而應常常讓學生感到有新鮮感、有收獲感,學生才會發揮自己“學習主體”的作用,主動參與甚至積極籌劃教學活動。
如教學生學習正方形平面展開圖的知識時,教師可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方式進行討論,同時讓學生自由結組,對教師給出的圖形進行操作感知,并提出要求,要求學生首先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畫正方形平面展開圖,繼而在小組內與其他同學交流討論。嚴格來說,自主與合作是兩種不沖突的學習形式,一旦做到兩種形式整合,學生的學習效率就會事半功倍,促使整個教學活動開展得非常有序。同時,學生在合作推導與驗證過程中,思維會非常活躍,合作與民主氛圍布滿整個課堂,教學目標輕而易舉就可實現。
總之,新課改給教師提出的要求,就是始終保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教學新常態,通過方法、形式、內容等多方面的優化繼而創新,打造高效課堂,讓學生在學習中找到樂趣、找到自我,讓他們在數學海洋中游得更好、游得更快。
參考文獻:
[1]李玉蘭.契合認知,引導高效——初中數學高效課堂優化方案[J].新課程學習·下旬,2013(5):68-69.
[2]石林.優化教學方法構建高效課堂——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數學教學漫談[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