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摘 要】文章經由現場調研方法,探究國內現階段醫養結合服務供需面臨的問題以及實踐策略,在政策與服務以及實踐等多個層面分析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展開醫養結合服務可行性,同時了解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醫養結合服務的困境。經由一系列調查,建議應該構建起公共衛生服務+基礎醫療+社區養老醫療支持作為核心的服務體系,進一步充實服務內容構建配套機制,實現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轉型。
【關鍵詞】醫養結合模式;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197.1 【文獻識別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7-0008-01
前言:在人口老齡化進展中,家庭支持可及性在持續下降,服務費用不斷上漲,各國家應用在老年人贍養與醫療看護等層面的指出快速上漲。預計到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會超過4.5億,失去活動能力、單獨居住的老年人數量也持續增長,老年人慢性病發病率將提升到社會平均水平的2-3倍。基于此發展環境,需要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加強努力,為老年人提供更為豐富的服務。
1 醫養結合服務概念
近年來社會老年病發生率有所增長,加之車禍、失能、半失能的康復治療與看護問題成為困擾社會的難題[1]。現階段的狀況是,醫療團隊與康復相互獨立,療養院不方便就醫,醫院不養患者,患病后不得已需要往返在家庭、醫院、康復機構之間,增加家庭經濟負擔。醫療與康復的分離,導致多數患者將醫院視為養老院。在此情況下,醫養結合服務的概念被提出。在2018年1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進一步開展養老產業、推動醫養結合服務,提升養老質量。其中明確指出需要簡化醫養結合機構建設流程,推行一個窗口辦理,經由有關部門集中辦公、聯合審批,避免讓市場主體往返奔跑。同時提升政策落實程度,推動現有醫療衛生與養老機構的合作,發揮各自優勢。將符合條件的養老機構內部設置醫療機構納入醫保定點范圍。推動把農村與社區醫養結合服,構建起村醫參與健康養老服務的激勵機制。在2019年11月,寧夏經由推行城鄉社區醫養結合能力提升工程、鼓勵醫療機構強化老年變科建設等措施推行醫養結合服務開展,應對持續加劇的人口老齡化現狀。
2 國內醫養結合服務供需情況
2.1供方情況
國內現階段失能/半失能等生活無法完全自理,同時需要專業醫療服務的人群超過500萬,可滿足此類服務需求的床位卻不在15萬。在2018年,全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床位數量、具備衛生技術人員數量同比有所增長,但病床的使用率與住院床日等均有所下降。此統計結果所代表的是,現階段國內養老服務機構資源還無法滿足實際需求,社區服務機構的資源卻多有閑置[2]。
2.2需求方情況
基于養老醫院層面分析,我國與其他國家老年人均更愿意選擇生活在熟悉的社區中。高齡且生活無法自理狀態下會進入到設備相對完善的養老機構,國內約有89%的失能老年人期望在家接受照顧。機構養老與我國傳統文化的老有所依思想觀念相互背離,居家養老依然是我國普遍老年人所選擇的養老方式。基于經濟承受能力層面分析,國內人口老齡化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發達國家在進入老齡化社會后人均GDP超過10000美元,我國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數是36413元。基于價格較高的非公立養老機構,多數老年人不會選擇,但價格低廉的養老機構卻多人滿為患。
2.3醫養結合服務方式實踐
我國社區居家型醫養結合養老方式可概括為三種:第一,應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床位資源,在機構內部建設養老床位,實現分級診療與服務協同發展。第二,醫療機構聯合社區衛生服務機構[3]。具體為結合醫院專科服務優勢,用現代化技術及平臺作為介質,覆蓋社區居家老人,將養老服務需求融入到醫療服務供給體系中,同時應對養老功能進行整合,將三級醫院優質醫療資源引入到一級與二級醫療機構,實現醫院已經具備功能的輻射化,強化基層單位醫療與養老服務能力,形成醫養聯合體模式。第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轄區養老機構合作。可積極發揮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內部資源優勢,為社區老年人提供基礎醫療與護理服務,促使老年人可就近接受日常照看,此種模式可充分整合社區內部資源。
3 醫養結合服務進入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可行性分析
3.1政策層面可行性
在2015年出臺了《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結合的指導意見》,在其中有指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屬于基層醫療機構的關鍵內容,也是社區居家養老中的關鍵內容,經由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與養老機構維持良好合作關系等活動開展,集中更多社會資源,推動醫養結合服務的發展[4]。《十三五衛生與健康規劃》中明確指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需要在醫養結合上提供基礎支持,為社區醫養結合工作的開展提供方向指導。
3.2服務層面可行性
基于慢性疾病與經濟來源等因素的影響,加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所存在的服務優勢,將家庭生簽約服務作為基礎點,應用全科醫生服務團隊綜合基礎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對社區內生活無法自理的老年人需求,提供針對性服務[5]。同時可構建起公共衛生服務+基本醫療+社區養老醫療支持作為主體的全新服務體系。此體系可實現與傳承我國基礎養老理念及養老文化傳統,促使老年人可留在原來社區或是家庭中進行養老,達到改善我國老年人養老質量的效果。
3.3實踐層面可行性
基于養老機構床位長期以來供給不足,服務不能夠完全滿足慢性患者醫療與護理服務需求等客觀情況,養老機構屬于老年人被動選擇的養老方式[6]。多數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所提供的服務并不理想,其原因可能為自身能力不足或是服務意識不合理。基于此,建議用家庭醫生制度與居民構建基礎醫療服務契約關系實現首診在基層。在此機遇下,分析以基層醫療機構支持社區養老服務具有可行性,有助于減緩基層醫療資源長期應用效率不足的現狀[7]。
結論:有關統計結果顯示,預計到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會超過4.5億,失去活動能力、單獨居住的老年人數量也持續增長,老年人慢性病發病率將提升到社會平均水平的2-3倍。從這一點來看,未來我國社會養老壓力會越來越大,需要集中更多的社會醫療資源,輔助改善我國養老環境。經由本次研究,證實了醫養結合服務模式應用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具有可行性,對于提升社區老年人服務質量的提升具有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薛鐳,安嫻,王崢,等.我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開展醫養結合服務的可行性研究[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19,35(7):529-532.
[2] 陳洪珠,仇燕青,王康,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養結合服務人力成本測算策略與實證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9,22(16):15-16.
[3] Hui-Zi W , ?Zeng-Lin H U , ?Jun-Jie W , et al. Study on the demand of community support servic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the disabled elderly of the combination of medical and health care[J]. journal of nursing administration, 2018,05(04):15-18.
[4] 楊鳳英,田翻合.上海市郊區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醫生團隊參與型醫養結合服務管理模式探討[J].家庭醫藥,2018,07(11):224-225.
[5] Cheema C , ?Brar R , ?Narwan A , et al. Transitional Care Management in patients discharging from Skilled Nursing facility: Combating Rehospitalization and Bridging the Gaps in Ca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Directors Association, 2018, 19(3):B30.
[6] 李新泉,王威.“醫養融合”現代養老服務模式探究——以九如城集團養老服務綜合運營商為例[J].價值工程,2019,06(25):19-21.
[7] Shinchi K , ?Matsunaga H , ?Fukuyama Y . Proposal of a Model of Disaster Medical Education for Practical Risk Management and Disaster Nursing: The SINCHI Education Model[J]. Prehospital and disaster medicine: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MS Physicians and the World Association for Emergency and Disaster Medicine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Acute Care Foundation, 2019, 34(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