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小琳
【摘 要】本文闡述了特應性皮炎的發病機制,疾病分型,中醫藥內治及外治等研究現狀,為特應性皮炎的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特應性皮炎;中醫藥
【中圖分類號】R275 【文獻標識碼】B ?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7-0296-01
特應性皮炎(AD)一種慢性炎癥性皮膚病,具有復發性、瘙癢性。嬰幼兒到成人均可發病。近年來,AD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全球有超過20% 的兒童及3% 的成人患有特應性皮炎,影響了居民的健康[1]。目前主要以局部外用免疫調節劑、大劑量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和抗組胺藥口服藥物治療等進行治療。但長期療效并不穩定,副作用多。從古至今,中醫藥在治療AD方面均具有巨大的優勢,緩解AD瘙癢和皮損,減少復發,延長緩解期,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患者接受性好[2]。現就中醫藥治療特異性皮炎做一綜述。
1 病因病機及分型
中醫古籍中并未出現“特應性皮炎”的病名,記載了“奶癬”“血風瘡”“四彎風”等與特應性皮炎相似的疾病[3]。病因病機為先天稟賦不耐,胎毒遺熱而致脾肺不足,心火偏亢,此時外感風濕熱邪,發于肌膚則致本病,治療時應以健脾利濕、清熱祛風為主。基于AD的病因病機及癥狀將其分為4 型:脾虛濕盛型、濕熱蘊結型、血虛風燥型、氣滯血瘀型,治療方案的選擇需考慮分型[4]。辨證分型,辯證施治有助于合理用藥,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中醫藥內治
運脾化濕清肺湯,具有健脾利濕、清熱祛風為主。有學者利用運脾化濕清肺湯治療AD,周期為8周,有效率可高達100%,且臨床效果隨治療時間的增加而越發明顯[5]。有學者利用健脾潤膚湯,不僅可以改善AD患者的皮膚癥狀,還可改善睡眠情況,并且不良反應低[6]。這些組方可有效控制AD癥狀,可能是部分藥物成分可抑制炎癥因子的釋放,調節細胞間黏附分子-1、血管細胞黏附分子- 1在局部皮損中的表達,從而達到抗炎及免疫調節的目的。也可運用傳統的專病專方如龍牡湯,具有濕熱蘊結型加茯苓、薏苡仁、白鮮皮;血虛風燥型者加當歸、生地黃,經治療后患者皮膚基本不癢,皮損面積縮小至5% 左右,顏色消退或變淡,睡眠好,無煩躁。治療時,還需考慮患者所處的年齡段,進行辨證治療,嬰兒患者病情較急且熱毒深重,需以外用清心火、解胎毒為主;兒童期患者皮膚干燥,脫皮脫屑并伴劇烈瘙癢,則需應考慮祛風止癢,顧護脾胃,利濕健脾。青年及成年患者更多表現為頑固性干皮癥和廣泛的皮膚肥厚,則考慮采用消風散加減,以養血潤燥,安神定志,利水化濕,理氣疏肝為主[7]。雖然中醫內治在AD方面,具有不錯的效果,但我們仍需不斷的總結經驗,完善療法,以期為更多患者服務。
3 中醫藥外治
①中藥軟膏。中藥軟膏主要適用于特應性皮炎的干燥、脫屑、苔癬樣變等慢性緩解期,軟膏的使用有助于減少皮膚水分丟失,恢復皮膚屏障功能并能抑制異常免疫炎癥反應。復方榴蓮皮軟膏由榴蓮皮、馬齒莧等藥組成,具有消炎止癢、保濕潤膚的作用,可有效改善特應性皮炎患者的局部皮膚干燥、瘙癢、灼熱等癥狀。②針灸治療。有研究發現采用穴位注射雙側足三里、血海、神門等穴,可提高AD治療效果,安全性高,采用針藥結合方法治療也是不錯的方式[8]。
4 局部與全身治療
①局部治療。根據皮損特點選用相應的中藥外用劑型以達到最佳的臨床療效。急性期皮損灼熱、腫脹、滲液時,以中藥溶液冷濕敷皮損可清熱消腫、收斂滲液;慢性期皮損肥厚、脫 屑、苔癬樣變時,以中藥溶液熱熏洗皮損可活血化瘀、滋陰潤燥,并促進藥物的透皮吸收。針對特應性皮炎患者屏障功能障礙以及異常的免疫炎癥反應,有報道顯示主要在潤膚和抗炎兩方面應用中藥軟膏,并輔以推拿手法治療,同時按皮損特點分滲出和干燥兩型,滲出型外用三黃湯水煎冷敷清熱利濕、祛風止癢;干燥型外用青黛、冰片、蛇床子研末,麻油調敷養血祛風、利濕止癢。兩種類型分別配以內服用藥,效果顯著。另外臨床研究證實采用有清熱利濕、潤膚止癢作用的自擬方潤膚止癢洗劑(蒼術、當歸、黃芩、桑白皮、蒲公英、黃柏、地榆、防風等)治療特應性皮炎,可明顯減輕患者臨床癥狀;用中藥外洗治療100例患者皮膚濕疹,均取得良好效果[6]。②全身治療。對于皮損范圍較大,中藥浴作為新的治療方法受到重視,有研究指出予大黃、馬齒筧、藿香、丁香等為主要成分的中藥湯劑2000mL予以洗浴、冷敷后外涂甘油,每天1次,治療AD總有效率83.9%,與增加患者外周血 CD4+、CD25+等 T 細胞比例,升高 IgA、IgG、IgM,降低 IgE有關[7]。
5 結論
雖然中醫藥療法在AD的臨床治療中具有不錯的效果,但仍不能全面解釋相關機制,需更多研究來證實。
參考文獻
[1] 林歡兒,李孜怡,彭靜,等. 中醫藥治療特應性皮炎研究進展[J]. 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9,11:29-32.
[2] 王欣欣,劉季平,李思佳,等.中藥治療特應性皮炎療效和安全性的系統評價[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9,35(24):3054-3059.
[3] 陳秀華.中醫針藥結合治療特應性皮炎的臨床和實驗研究[D].廣州中醫藥大學,2015.
[4] 饒琪,宋瑜.中醫藥治療特應性皮炎研究進展[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 (7):651-654.
[5] 宋瑜,楊揚,蔡希,等.運脾化濕清肺湯治療脾虛型特應性皮炎60 例[J] .上海中醫藥雜志,2014 (8):51-52.
[6] 王俊志,西旺,佟曉輝,等.解毒潤膚湯治療特應性皮炎(濕熱證)的臨床觀察[J] . 中醫藥信息,2014,31 (5):111-113.
[7] 蔡靜,楊志波,楊志波. 治療特應性皮炎經驗[J].湖南中醫雜志,2018,34 (4):46-48.
[8] 陳秀華,全小紅,莫秀梅,等. 針藥結合治療血虛風燥型特應性皮炎的臨床研究[J].中醫雜志,2016,57 (16):1384-1387.
[9] 廣東省中醫院肥胖內分泌專科團隊. 針灸特色療法介紹[J]. 皮膚科學通報,2019,36(2):267-294.
[10] 林歡兒,李孜怡,彭靜,等. 中醫藥治療特應性皮炎研究進展[J]. 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9,21(11):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