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聰元

【摘 要】目的:分析探究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在腹壁瘢痕子宮內膜異位癥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為研究時間段,將該時間段在我院治療的腹壁瘢痕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應用PHILIPS HDI5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進行檢查,記錄其影像特征,將診斷結果與手術病理相比較,評估其臨床應用價值。結果:50例腹壁瘢痕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46例腫塊內部無明顯血流信號,部分周邊可見條狀、分支狀血流信號,占比為92.00%,4例腫塊內部可見少量星點狀血流信號,周邊可見半環狀血流信號,顯示低速高阻動脈頻譜血流信號,占比為8.00%,經測定,PSV為6.5至19.1cm/s,RI為0.70至0.82;在確診率上,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為96.00%,略低于手術病理檢查的100.00%,兩組數據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結論:腹壁瘢痕子宮內膜異位癥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準確率高,值得采納應用。
【關鍵詞】腹壁瘢痕子宮內膜異位癥;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價值
【中圖分類號】R719 【文獻標識碼】B ?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7-0081-02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一種由于腺體、間質等具有活性的內膜細胞生長于盆腔等異常位置引發的疾病,多發于育齡期女性,以痛經、不孕為典型癥狀,患者多伴有非經期腹痛及性交痛,嚴重影響到其生活質量,必須及時治療[1]。發生于盆腔之外諸如會陰切口、腹壁、臍部、膀胱、腸道等部位的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生率較低,其中腹壁瘢痕子宮內膜異位癥在有剖宮產史的女性中發生率僅有0.03%至1.7%,且其臨床癥狀不典型,漏診、誤診概率極高,能否早期診斷,盡早治療,能夠有效改善其預后。此次試驗旨在探究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在腹壁瘢痕子宮內膜異位癥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
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為研究時間段,將該時間段在我院治療的腹壁瘢痕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集患者年齡、病程、體質量指數(BMI)等基本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具體情況為:年齡最小者23歲,最大者41歲,平均年齡為(30.85±2.91)歲;病程最短為3個月,最長為13個月,平均病程為(8.61±1.85)個月,BMI最低為18kg/m2,最高為25kg/m2,平均為(21.93±1.24)kg/m2。入選者經手術病理檢查確診,符合AFS制定的《修正子宮內膜異位癥分期法》中腹壁瘢痕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標準,在臨床上表現為斜腹壁切口疼痛、壓痛明顯、有質硬包塊等癥狀[2]。
1.2方法
此次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選用PHILIPS HDI5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配置有3.5MHz、7.5MHz兩種頻率探頭,選擇3.5MHz探頭觀察腹腔、盆腔內有無占位性病灶,再換用7.5MHz探頭,多角度探查觀察腹壁瘢痕及周邊,確定包塊的數量、位置、形態、大小、便捷、及內部回聲情況,應用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CDFI)觀察包塊內部及周邊血流分布情況,對穩定血流信號進行多普勒取樣,取樣時,容積設定為1至2 mm,聲束-血流夾角需小于30°,當檢測到動脈頻譜,記錄收縮期峰值流速(PSV)和阻力指數(RI),將所獲取的圖像傳入工作站中。
1.3判定標準
由兩名工作經驗豐富、具備檢驗資格證書的影像學醫師,獨立進行診斷,對于存在分歧的病理,共同探討后得出結果,記錄這50例腹壁瘢痕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結果,與手術病理診斷結果對比,探討其臨床應用價值[3]。
1.4統計學分析
建立MicrosoftExcel數據庫,應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對試驗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表現為百分率(%)的形式,兩組采用χ2檢驗進行對比,若P<0.05,說明組間對比存在顯著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此次共50例腹壁瘢痕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46例腫塊內部無明顯血流信號,部分周邊可見條狀、分支狀血流信號,占比為92.00%,4例腫塊內部可見少量星點狀血流信號,周邊可見半環狀血流信號,顯示低速高阻動脈頻譜血流信號,占比為8.00%,經測定,PSV為6.5至19.1cm/s,RI為0.70至0.82。
在確診率上,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為96.00%,略低于手術病理檢查的100.00%,兩組數據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3 討論
腹壁瘢痕子宮內膜異位癥多發生于剖宮產手術、子宮肌瘤清除術等宮腔手術后,潛伏期長達一年乃至二十年。從發生位置來看,腹壁瘢痕子宮內膜異位癥病灶大多分布在筋膜前,部分分布于腹直肌。在宮腔手術中,切開子宮,會導致子宮內膜脫落并種植于切開創面,當子宮內膜組織種植存活,在卵巢內分泌激素作用下,會出現剝脫性出血、分泌期、增殖期生理性改變等,出現局部腫塊,表現為壓痛、包塊重大、破潰出血等癥狀。從病理學角度展開研究,腹壁瘢痕子宮內膜異位癥表現為異位內膜周期性出血、周圍組織纖維化等特征,顯微鏡下可見腫塊內有內膜腺體,真皮被鐵血黃素細胞、組織細胞、成纖維細胞、淋巴細胞浸潤,周圍結節發生纖維樣變、玻璃樣變,可觀察到出血區域[4]。
彩色多普勒超聲是一種現代化的影像學檢查方式,憑借其操作簡單、安全無創、可重復性、經濟性的技術優勢,逐步在臨床上推廣普及。在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進行腹壁瘢痕子宮內膜異位癥診斷時,影像中可見腫塊內部血流信號不明顯,腫塊周邊血管增粗,血流信號豐富,可見條狀、分支狀、半環狀血流信號[5]。不過,腹壁瘢痕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生率相對較低,癥狀不典型,在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進行診斷時,容易與以下疾病混淆,應仔細鑒別:①腹壁韌帶樣纖維瘤。這種疾病病灶浸潤生長,形態不規則,主要成分為高分化膠原組織,外部無包膜,腫塊周邊血流信號豐富,病灶內部有明顯回聲,高于腹壁瘢痕處子宮內膜異位癥病灶內部回聲,可探查到低阻力型動脈頻譜血流信號,需抓住以上差異進行鑒別;②腹壁惡性腫瘤。該疾病病灶形態不規則,內部有不均質低回聲,血流信號豐富,與腹壁瘢痕子宮內膜異位癥存在明顯差別;③腹壁血腫、膿腫。患者多有感染史、創傷史,病灶內部可探查到混合性低回聲,中央無回聲,周邊散步少量點狀回聲,病灶內部無血流信號,血腫病灶內可探查到不均質低回聲,腫塊內部及周邊無明顯血流信號,且不會出現周期性改變,可借助于彩色多普勒超聲與腹壁瘢痕子宮內膜異位癥區分開來[6]。
此次試驗中,50例腹壁瘢痕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92.00%病例腫塊內部無明顯血流信號,部分周邊可見條狀、分支狀血流信號,8.00%病例腫塊內部可見少量星點狀血流信號,整體PSV為6.5至19.1cm/s,RI為0.70至0.82,而在確診率上,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為96.00%,略低于手術病理檢查的100.00%(P>0.05)。綜上所述:腹壁瘢痕子宮內膜異位癥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準確率高,可檢測到病灶形態、位置、大小、回聲及血流信號,為后續治療提供準確依據,而且這項技術具有操作簡單、安全無創、可重復性、經濟性的優點,值得在臨床實踐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鄭春嬌,鄭春玉,陳小娟,李學鴻.血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泌乳素和人附睪蛋白4聯合檢測對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價值[J].中國臨床醫生雜志,2020,48(01):110-112.
[2] 周婉,秦海英,陳群.超聲造影評價微波消融治療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療效的應用價值[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9,18(17):1896-1899.
[3] 李娟,顧笑梅,趙金珩,韓秀青,高丹麗.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計數比對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診斷價值研究[J].臨床軍醫雜志,2019,47(11):1266-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