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彥婷
【摘 要】目的:探討敘事護理對產婦產后抑郁的影響。方法:將100例產后抑郁產婦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在抗抑郁藥物治療的同時按照產科護理常規實施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敘事護理干預,觀察比較兩組產婦干預前和產后第42d抑郁程度、產婦對護理工作滿意度。結果:產后第42d觀察組HAMD評分低于對照組,觀察組對護理工作滿意者例數高于對照組(P<0.01)。結論:敘事護理能改善產婦產后抑郁程度,提高產婦對護理工作滿意度,是一種積極有效的護理干預方法。
【關鍵詞】敘事護理;產婦;產后抑郁
【中圖分類號】R473.71【文獻標識碼】B ?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7-0206-01
產后抑郁是指既往無精神病史的產婦在產后4周內首次出現抑郁癥狀,主要表現為嗜睡或失眠、記憶力減退、注意力集中困難、多疑、恐懼、擔憂、過度悲傷或哭泣、情緒波動大、時常感到無助或內疚、失去興趣和愛好、需求改變,有自殺和殺嬰傾向[1]。多項研究表明產婦產后抑郁發生率為7.3%~60%,產后抑郁不僅嚴重影響產婦產后身體的康復和生活質量,造成嬰幼兒認知和行為發展滯后、親子關系不良等嚴重后果,嚴重會導致產婦自傷或傷害他人[2]。因此,產科護理人員采取積極有效的護理措施對產婦進行干預,有助于緩解或消除產后抑郁的程度。敘事護理是指護理人員透過故事敘說、問題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對患者實施護理干預的一種心理護理工作模式,通過發現故事中的積極因素并應用,使患者變得更自主、更有動力[3]。2018年1月起我院采用敘事護理對產后抑郁產婦實施干預,取得良好效果,現總結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住院分娩并確診產后抑郁產婦100例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年齡20~40歲,平均(29.35±2.50)歲;分娩方式:自然分娩54例,剖腹產46例;兩組產婦在年齡、分娩方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在抗抑郁藥物治療的同時按照產科護理常規實施護理,內容包括健康教育、心理護理、產后康復操、產后隨訪等。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敘事護理。(1)收集敘事資料:產婦分娩并確診有產后抑郁后,責任護士通過查閱病歷獲取產婦年齡、學歷、工作、收入狀況、家庭現狀等基礎信息,建立產婦檔案。詳細掌握產婦基本資料和病情狀況后,選擇適宜時間對產婦進行引導式訪談。訪談過程中責任護士引導產婦傾訴孕產期的故事,抒發內心對懷孕、寶寶的有關想法和感受,學會敏銳、感同身受的理解、閱讀產婦的這些故事,進行共性思維,從產婦的角度理解其經歷和體驗,達到情感共鳴。(2)評價敘事內容:征集收集到的資料,挖掘其中積極正向有意義的敘事,找到其中相關的挫折和積極事件對其中的積極因素進行強化,如:“寶寶生出來了您有什么想為寶寶做的嗎?”、“當您聽到寶寶啼哭時是什么反應?”、“您的擔憂是什么?”、“您有哪些打算?”等。在訪談過程中,責任護士要站在產婦立場,把自己融入產婦角色中理解產婦的心理感受,對產婦的講述不打斷、不評價、不插話,適當的給予內容反應和情感反應,引導其宣泄內心感受。(3)問題外化:幫助產婦充分認識產后抑郁,并將產婦歸咎于自己的問題和癥狀分開,提煉出嚴重困擾自己的問題并命名,使問題更加客觀化、形象化和具體化。如“您給這種狀態起個名吧!”、“‘它是如何控制您的?”“您喜歡‘它嗎?”。幫助產婦強化問題與自己無關的意識,以旁觀者的姿態審視、解析、探索、控制和應對問題。(4)主題訪談干預:針對敘事過程中產婦出現情緒控制力差、對分娩認知不足、母親角色認同缺如、母親角色沖突和適應不良、缺乏家庭和社會支持、與家庭其他成員關系緊張、個體焦慮等各種致抑郁問題進行梳理,篩查并選出其中積極正向的內容加以提煉,重新編輯構建一個連接現在、未來的、擴展生活視野的充滿正向力量和期待的故事版本,并積極干預幫助產婦改變自我認同和行為。
1.3 ?觀察指標 ?采用HAMD量表、自制產婦對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問卷表于產后第42d分別對兩組產婦進行測評,觀察比較兩組產婦產后第42d抑郁程度、產婦對護理工作滿意度。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產后第42d,觀察組HAMD評分(10.08±1.10)分低于對照組(15.64±2.23)分,產婦對護理工作滿意度觀察組(48例,占96%)優于對照組(37例,占7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276,χ2=9.485,P<0.01)。
3 討論
產后抑郁是由于產婦體內多種激素水平發生急劇變化、母親角色適應不良、嬰兒哺育認知不足、家庭和社會支持不足或缺乏等多因素影響大腦的高級活動,造成大腦皮質異常興奮,產婦精神心理壓力增大,表現為精神和行為的失調,抑郁是最常見的情緒反應。研究報道[4],約有50%的產婦在分娩后出現抑郁癥。女性在心理壓力過大時,更傾向于與向他人訴說、對方傾聽及雙方探討的方式釋放心理壓力。敘事護理是是美國醫生 Charon于2001年在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中首次提出的,定義為護理人員通過傾聽、吸收患者的故事,幫助患者重構疾病、生活故事意義,從中發現護理要點并實施護理干預的護理實踐,其以獨特的理念和技巧實現了與人文屬性的高度契合,目前已成為護理研究的新熱點。在臨床工作中,護士是產婦的密切接觸者,更能理解產婦的內心需求,采用敘事護理對產婦進行干預,為產婦提供了傾述宣泄的平臺,在敘事護理的過程中,產婦成為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護士作為合作者和指導者,在傾聽的同時能給產婦一個正向引導,同時將產婦產后抑郁的問題外化,使產婦能客觀的看待問題,在家人和社會力量的幫助下,產婦的心理壓力得到釋放,能盡快緩解或消除產后抑郁,從而對護理工作更為滿意。
參考文獻
[1] 李菲,黃美凌,曾迎春,等.高危產婦產后抑郁發生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學報,2017,24(23):1-4.
[2] Recto P,Champion J D.Psychosocial risk factors for perinatal depression among female adolescents:a systematic review[J].Issues Ment Health Nurs,2017,38(8):633-642.
[3] 陳泗萍,孫紅,龔小玲,等.敘事護理模式在避免神經外科護士工作拖延及職業倦怠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9,16(12):92-94.
[4] 陳素英.心理干預對產婦產后抑郁、睡眠情況及泌乳的影響[J].世界睡眠醫學雜志,2018,5(2):195-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