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蘭
【摘 要】目的:探究心血管內科護理工作中的影響因素及相關防范對策。方法:于我院心血管內科選取141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對其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并在護理干預后探究影響患者護理安全性的風險因素,整理分析其影響因素并制定針對性的防范措施。結果:據整理分析來看,141例患者中19例患者出現風險事件,風險事件發生率13.47%。影響患者護理安全的主要影響因素分別為護理人員因素、患者因素、醫院設施環境因素,且因各影響因素導致的風險事件例數分別為7例、6例、6例,占比分別為36.84%、31.57%、31.57。結論:影響心血管內科護理安全的風險因素主要為護理人員因素、患者因素以及醫院環境因素,護理管理部門必須要加強針對性防范,進而降低風險性。
【關鍵詞】心血管內科;護理工作;影響因素;防范措施
【中圖分類號】R473.5【文獻標識碼】B ?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7-0241-01
引言:近年來,我國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在逐漸提升,已經較大程度的影響了患者的身體健康,如臨床常見心肌梗死、高血壓性冠心病、心律失常等。據實際分析來看,心血管類疾病患者多為年齡較大者,身體素質相對較差,且在日常生活中并無良好生活習慣,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心血管壓力逐步增大,進而較大程度的提高了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在心血管內科護理工作中,因護理人員因素、患者自身因素或環境因素影響,使得護理過程中可能會存在著較為嚴重的風險因素,較大程度的影響了患者的護理安全性,不利于其康復。對此當前必須要針對心血管內科常見風險隱患才去相應的防范措施,提高護理安全性。本次實驗中詳細分析了心血管內科護理風險隱患以及防范措施,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參與本次實驗的研究對象共141例,為我院心血管內科于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收治,經心肌酶活性測試、血管造影或其他影像學手段證實為心血管疾病,主要病癥類型為冠心病、高血壓性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同時患者為自愿加入本次實驗,除本身心血管疾病外無精神病史、其他系統類病癥等情況,家屬已在知情同意書中簽字,符合入組標準。141例研究對象中男性患者81例,女性患者60例,最小年齡64歲,最大年齡82歲,平均年齡(74.16±2.31)歲。
1.2 方法
1.2.1影響患者護理安全的風險因素分析
(1)護理人員因素
當前存在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數量較多,較大程度的提高了心血管內科工作壓力,同時如今廣大病患對護理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護理人員是心血管內科護理工作中關鍵,與護理質量的高低有著密切影響,但據實際情況來看,我院心血管內科護理人員在專業素質方面有所不足。首先,科室內護理人員在風險防范意識方面較為欠缺,在護理過程中并未能夠進一步提高護理質量,同時在患者出現突發情況時可能會出現手足無措的情況,以至于護理針對性不足。其次,心血管疾病類型較多,臨床療法多為以藥物為主的保守療法,但當前醫療衛生技術發展較快,可被應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療的藥物較多,護理人員在協助患者服藥時極有可能會出現失誤,如藥物劑量不足或過量、配伍禁忌等。導致以上風險的因素是因護理人員護理經驗不足所導致。最后,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需做好護理文書記錄,以作為診療留據,但我院護理人員在記錄過程中存在著對護理文書重視度不高的情況,因此時常出現記錄不全面、書寫不規范的情況。
(2)患者自身因素
在護理過程中患者也是影響護理安全性的關鍵性因素。當前心血管內科內患者較多,且不同的患者因自身病癥情況、致病因素的不同均有著個體化差異;同時,組內患者年齡較大,對疾病的相關知識了解深度不足。此外,心血管疾病中慢性類病癥居多,前期易被患者所忽視,隨著病癥對患者身體的長期持續性傷害,患者會出現較為嚴重的負面情緒,對護理工作有著較大的消極影響。
(3)醫院設施環境因素
由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病癥情況比較嚴重,因此對醫療設施的依賴性較強;同時護理人員還應根據實際情況做好環境護理,為患者營造出一個良好的康復環境。但通過實際情況來看,我院在設施環境因素方面有所不足,如病房內設施不全、對設備維修養護力度不強等情況。總之,因以上各種因素影響,極大的影響了患者護理安全性。
1.2.2防范措施
在當前心血管內科護理工作中,必須要對風險隱患加強防范。首先,護理人員專業素質高低是影響護理質量的關鍵性因素,由于我院心血管內科部分護理人員在專業素質方面有所不足,進而導致患者受到了風險隱患的威脅。當前心血管內科護理管理部門必須要圍繞強化護理人員專業素質開展培訓工作,定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理論知識、實踐操作能力、風險防范意識、責任意識培訓,做好考核工作。同時,必須要詳細了解心血管常用藥物的療效、不良反應等,保障用藥安全。此外,由于科室內病患眾多,導致護理人員工作較為繁忙,對此還應進一步優化排班,最大限度的提升護理人員綜合素質。其次,由于患者均存在比較明顯的個體化差異,因此在護理過程中應密切關注患者病情變化,根據其實際情況制定護理方案;且護理人員應加強與患者間的交流溝通,讓患者能夠更加深入的了解心血管疾病相關健康知識,達到疏導其心理狀態、提升依從性的目的。最后,護理人員要做好病房環境的護理工作,完善病房內基礎設施,營造良好的病房環境。此外,應優化醫療設備養護制度,縮短設備維修養護周期,保障設備能夠均可正常使用。
2 結果
據整理分析來看,141例患者中19例患者出現風險事件,風險事件發生率13.47%。影響患者護理安全的主要影響因素分別為護理人員因素、患者因素、醫院設施環境因素,且因各影響因素導致的風險事件例數分別為7例、6例、6例,占比分別為36.84%、31.57%、31.57%。
3 討論
心血管內科護理工作中因護理人員因素、患者自身因素以及醫院設施環境因素形成了較為嚴重的風險隱患,影響了護理安全性,針對以上風險因素筆者進行了詳細分析,同時提出了相關防范措施,主張提高護理人員綜合素質、加強對患者的護理干預并做好環境護理,希望能夠對改善心血管內科護理質量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 姜淑華. 淺談心血管內科護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和防范措施[J].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14):254-255.
[2] 文加霞. 淺析心血管內科護理中不安全因素及對策[J]. 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9,7(30):1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