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立霞


【摘 要】目的:分析高血壓治療中應用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的價值與臨床地位。方法:隨機抽取我院收治的高血壓患者70例入組,選取時間為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隨機自愿原則下分組,每組各35例,對照組以吲噠帕胺片治療,觀察組在吲噠帕胺片基礎上聯合應用氟沙坦治療,評估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結果:觀察組患者經6個療程用藥治療后血壓控制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用藥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無差異,P>0.05。結論:高血壓患者臨床治療時聯合應用血管緊張素拮抗劑,可提升用藥治療效果,用藥安全性高。
【關鍵詞】高血壓;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效果
【中圖分類號】R544.1【文獻標識碼】B ?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7-0294-01
高血壓是一種臨床常見慢性病,隨著人們生活節奏改變,飲食習慣變化,近年來高血壓呈上升化趨勢發展,且年輕化程度明顯。高血壓患者發病后若未接受積極有效的降壓治療,也會誘發多種腦血管疾病發生,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存在極大威脅[1]。以往,臨床多采用吲噠帕胺片等藥物控制血壓達到治療目的,但是此藥物的安全性較低,預后效果較差,整體治療效果并不理想。近年來,血管緊張素拮抗劑在高血壓治療中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2]。因此,本文特選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70例高血壓患者入組研究,探究血管緊張素拮抗劑在臨床高血壓治療中應用價值。匯總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我院收治的高血壓患者70例入組,選取時間為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病例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中高血壓臨床診斷標準,聯合血壓與生化指標檢查確診。70例患者隨機自愿原則下分組,每組各35例,對照組中男女各有20例與15例,平均年齡(64.58±3.49)歲,平均病程(4.59±1.26)年;觀察組中男女各有18例與17例,平均年齡(64.74±3.95)歲,平均病程(4.33±1.41)年;兩組病例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以吲噠帕胺片治療,給藥劑量2.5mg/次,1次/d,口服給藥,4周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6個療程;觀察組在吲噠帕胺片基礎上聯合應用氟沙坦治療,氟沙坦給藥劑量為50mg/次,1次/d,口服給藥,4周為1個療程,連續用藥1個療程后,增加給藥劑量為100mg,2次/d,然后連續服藥5個療程。
1.3觀察指標
檢測兩組患者血壓水平,包括舒張壓、收縮壓兩項指標,檢測時間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6個療程后;統計兩組患者用藥期間頭痛、頭暈、咳嗽、乏力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統計學處理
選用SPSS20.0軟件,計量資料:用t值檢驗,描述用(-x±s);計數資料:用χ2值檢驗,描述用(%);P值<0.05時,存在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血壓指標比較
相比于治療前,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血壓水平均有所降低,且觀察組兩項指標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存在統計學差異,結果提示,觀察組的降血壓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
2.2不良反應發生統計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兩組間未見明顯差異,P>0.05。
3 討論
高血壓發病機制研究發現[3],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與高血壓疾病發生、發展存在密切關系。研究發現,血管緊張素Ⅱ水平隨著高血壓病情進展而升高;機體內RAAS也可使激肽水平升高,對氧化應激反應發揮干預效果,對組織發揮保護作用,有效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目前,高血壓多采用藥物治療,控制血壓水平,避免病情進一步發展[4]。吲噠帕胺片是一種臨床常用藥物,但是整體治療效果并不理想。實踐發現,高血壓臨床治療中選用吲噠帕胺片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患者血管緊張素拮抗劑治療,可達到理想治療效果。
本組研究結果,觀察組患者高血壓患者應用吲達帕胺聯合氯沙坦治療,對照組患者應用吲達帕胺,用藥治療6個療程發現,觀察組患者的血壓控制效果更理想,患者的舒張壓與收縮壓水平明顯降低;兩組用藥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兩種藥物不良反應率較低,結果提示,吲達帕胺聯合氯沙坦治療方案,用藥安全性較高。
氯沙坦是一種血管緊張素拮抗劑,屬于ARB類藥物,在臨床高血壓治療中應用較為廣泛,可與血管緊張素Ⅱ相互競爭,使血管緊張素Ⅰ型受體水平升高,進而對血管緊張素Ⅱ的生理作用發揮良好的阻斷作用,有效降低血壓水平[5]。口服氯沙坦后,降壓效果持久,連續服用6個月即可達到理想的降壓效果。此藥物降壓的同時,不會受到機體晝夜血壓節律影響,可使血壓控制在合理范圍內,用藥安全性較高,可使患者的依從性顯著提升,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綜上所述,高血壓患者治療期間應用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治療,臨床療效確切,用藥安全性高,可作為臨床首選藥物,應用及推廣價值高。
參考文獻
[1] 方寧遠.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與利尿劑在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治療中的協同效應[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7(11).
[2] 趙紫輝.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在高血壓治療中的價值及地位分析[J].世界臨床醫學,2017,11(3).
[3] 李穩,李剛,張至.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和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是否可以聯合應用?[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8(5).
[4] 白云金,王曉明,韓平,etal.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拮抗劑對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的預后影響[J].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2018(4).
[5] 李金芳.高血壓患者直立性低血壓與血壓晝夜節律、左心室結構及功能相關研究[D].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