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亭亭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心理發展問題逐漸突出,導致很多小學生在家庭教育、外界環境的影響下也產生了很多的心理問題。小學生的心理發展問題應引起教師的特別關注,并給予小學生綜合指引和發展引導,讓他們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和發展觀,促進他們健康成長。本文從多個角度,提出了提升小學生心理綜合素質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健康;優化途徑
新時代背景下,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物質條件更加優越,大多數家庭對孩子過分溺愛,不讓孩子做任何的家務,不讓孩子受一分委屈。一些過分注重孩子教育的家庭則非常在意孩子的學習成績,不讓孩子有失敗的機會。在種種家庭教育指導理念和大環境的影響下,很多小學生出現了各種心理問題。比如,有的學生孤獨、寂寞,有的學生害怕與人交際,有的學生經不起挫折打擊等。這些心理問題如果不及時得到指導和救助,將會對小學生的成長帶來極大的隱患。教師應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多方的引導,促進小學生健康發展。
1.學校成立專門的心理輔導機制
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處在實踐并不斷發展的階段,小學生的心理問題大多是在成長中形成的,及時有效的心理干預能盡早解決學生的困擾和問題。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嚴重心理問題的產生,有助于促進德育目標的實現。對此,年級組有必要成立“心理咨詢室”。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詢室”的目標主要是為了增進學生心理素質,分析優化小學生遇到的困境,消除他們的困擾,調節小學生的情感需要,使小學生避免情緒的激動,并且教會學生如何理智的對待情感。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協助學生克服內部障礙,提高意志行為水平,使其不為偶發誘因所驅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詢室”的開展,可以每日安排固定的教師值班,利用課間時間和課外活動時間,耐心為學生排憂解難,解決學生的困擾。心理咨詢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建立“學生心理檔案”,了解到每一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并且定期跟蹤服務。在咨詢過程中要尊重學生,對學生談話嚴格保密,對學生傾注真摯情感,既贏得學生信任,又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心理教師的開導,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情感和情緒,幫助學生使他們的意志品質更加自覺、果斷、自制、堅韌,在此基礎上,達到塑造小學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品質的德育目標。
2.鼓勵家長樹立積極的德育觀
教師可以通過一定的互通手段,激發家長樹立積極的育兒觀,讓家長與學生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首先,要理智的對孩子施愛。愛也是有分量的,超過一定分量就成了溺愛。對孩子的期望過高,孩子壓力會很大,久而久之會引起孩子逆反的心理。這樣不僅不利于德育的發展,反而會對德育起反作用,這就要求家長對孩子的愛要理智,對于孩子的缺點和不足,要及時對他們的錯誤行為進行糾正,而不是一味地遷就、縱容他們,有效果的去愛孩子要做到四個方面。第一個方面,父母要愛孩子并且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得到父母的尊重,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促進孩子健康人格的養成。第二個方面,孩子要愛自己的父母,與父母之間進行互動,從而促進親子之間感情的交往。第三個方面,對孩子要言而有度的去愛,嚴格中有寬容,適度的去愛。調動孩子的積極性,發揮孩子的潛力,讓孩子有機會談自己的想法、困難和苦悶,這是父母和子女之間愛的本質要求。第四個方面,對孩子的預期不要太高,不要一味地“望子成龍”,如果非要孩子成功,長大以后有出息,而將最本質的人格養成、人本意識以及和諧性情都忘掉了,這是不正當的。
3.在學科教學中加強學生心理素質
健康教學中,缺乏相應的管理工作,導致教育效果不佳,同時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過于隨意。為了提升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素質,小學心理學的教師應在教學中,結合一定的學科內容對小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并結合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進行教學的設計,讓學生愛上學科,也認識到心理學知識的內部體系,進而形成學習感悟。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甚至可以設置一定的問題,讓學生進行問題的解決,提升他們的心理素質。例如,在學習《做情緒的主人》一課時,筆者將班級學生作為主體,讓他們講述自己情緒失控的真實經歷,然后筆者抽取出幾個,讓學生們進行具體的案例分析。在這樣的過程中,因為是班級學生的真實經歷,他們在提出具體的建議時更加誠懇,提出的建議也更加有親近感和可用性。如此,不僅提升了學生之間的互動距離,也提升了學生對情緒的認知,最終引導學生在遇到事情要懂得把控情緒,做情緒的主人。
綜上所述,在小學階段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應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采取多樣化的方式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學校應設立小學生心理輔導的機構,讓學生有相關的心理問題可以進行詢求幫助。要加強與學生家長的聯系,引導學生家長重視學生的德育培養。學校教師要在具體的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的教育,提高學生品格素養,幫助其構建健全的人格。
參考文獻:
[1]章智.新形勢下小學德育教學的有效性教學策略探究[J].教育現代化,2018,5(35):384-385+388.
[2]衛萍.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與心理健康狀況的相關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4(09):6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