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峨
摘 要:數學課堂教學應該將課堂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生活課堂化,讓課堂生活化,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去,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吸引學生的參與,變“苦學”為“樂學”,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是解決生活問題的基本工具,使小學數學課更具魅力。
關鍵詞:生活化;數學化;數學魅力
數學是一門比較抽象和枯燥的學科,“讀數寫數,角的度量,四則運算……”這些枯燥無味的內容常常使孩子們昏昏欲睡。怎樣使學生愿學、樂學、會學數學,關鍵在于教師教學時能否與學習生活相結合,真正讓實際生活融入到數學教學之中。所以,數學課堂教學應該將課堂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生活課堂化,讓課堂生活化,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去,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吸引學生的參與,變“苦學”為“樂學”,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是解決生活問題的基本工具,使小學數學課更具魅力。
一、生活課堂化,生活離不開數學
激發學生計算興趣,訓練材料應盡可能來自生活。比如,我在教學 “除法的初步認識”中,要求每位學生拿出美術課上常用的水彩筆12根,每3根一份,可以放幾份。學生按著老師的要求擺好,然后根據擺放在眼前的實物,一口便能說出:“12里面有幾個3,12除以3等于4”。接下來,老師給學生一個想象的空間,讓學生自己操作,自由擺放。同桌互講、最后匯報。讓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敘述,多種感官參加活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學到了知識,充分運用了 “動中有學”“玩中有學”的思想。
二、課堂生活化,把身邊的數學引進課堂
有目的地開展與生活聯系的課內外活動,讓學生探索生動的數學問題,通過操作、畫圖、搜集和整理數據等,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通過設計生動有趣、貼近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能激起學生探索問題的欲望,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尋求不同答案,從中感受數學價值,領會數學思想和方法。
小學生思想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的年齡、經驗決定他們獲得的絕大部分數學知識,是在對具體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的基礎上學習數學的,再經過歸納抽象形成概念。這就告訴我們:“小學數學知識要盡量從實際引入,問題從實際提出,學生才能真正認識數學知識。”
如,在教學“比例尺”例2(已知比例尺求實距)時。教材中安排的是求徐州到淮陰的實距,徐州、淮陰,雖然都是江蘇的城市,但對我們這里的小學生來說,還是比較陌生的。教學中,我是這樣處理例題的。我先問學生;“在我們美麗的家鄉江蘇,有許多旅游勝地,如蘇州的園林、無錫的太湖樂園、鎮江的金山寺等等,你們想到哪里去旅游?”學生就會答一城市(比如蘇州),我接著就問:“你們知道蘇州離我們宿遷的實際距離有多遠?要求宿遷到蘇州的實距,根據比例尺的意義,需要知道哪些條件?用你們手中的江蘇地圖,能迅速地找出這些條件嗎?” 教師從學生最感興趣的旅游的話題談起,通過一連串的、富有情境性的提問,學生思維異常活躍,課堂氣氛很高。
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使自己的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讓學生人人學有用的數學。在教學中要創造性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確,只有教師敢于超越教材,才會有鮮活的教學內容,學生才能愛學、樂學,數學才能以特有的魅力將學生緊緊地吸引,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長期潛移默化地訓練,定能培養學生對現實生活中規律的關注和發現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生活、數學兩結合,使數學課魅力隱約可見
有些逆向思維的題學生不易接受,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它轉化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變難為易。如,講加減法簡算時,我發現學生對135﹣28﹣72這樣的題很容易做對,原因是這種題直接利用減法的性質就能夠簡算了。而對193﹣(93+57)這樣的題經常算成193﹣93+57。針對學生的這種錯誤,如果講去掉小括號變號的觀點,這是五年級才學的內容,低年級學生不易理解。我們就可以把題轉化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我是這樣處理的:“老師有193元錢,用來給同學們買期末獎品,買筆記本93元,買文具盒57元,還剩多少錢?你可以怎樣列式?”學生列出的算式肯定是193﹣93﹣57或193﹣(93+57)。這時我讓學生觀察,這兩個算式的意思是否相同?經過觀察發現,193﹣(93+57)的意思是從193里去掉93,再去掉57。明白道理后,再反復練習幾個這樣的題,學生就掌握了。離開生活實際去講數學知識,學生會覺得枯燥、難懂,而把數學問題生活化容易被學生接受。
總之,數學教學要與學生生活相融,可以變枯燥為豐富,變乏味為有趣,變困難為容易,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數學,學生就會變厭學為樂學,學生的潛能會得到充分的發展,也使數學課的魅力隱約可見。
四、樹立數學生活化意識,讓數學魅力無處不在
讓學生從小就樹立一種數學意識,逐步具備在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運用數學的“本領”,使他們認識到“數學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須臾離不開數學”,要養成事事、時時、處處吸收運用數學知識的習慣,調動他們主動學習數學、創新性運用數學的積極性。
例如,在低年級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你今年幾歲啦?多高呀?身體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誰重……”這些都是小學生經常遇到的問題,而要準確地說出結果,就需要我們量一量、稱一稱、算一算,這些都離不開數學。再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種知識像按比例分配水電費、計算儲蓄利息、日常購物問題均發生在身邊。我們買東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離不開數學。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不僅激發了學習興趣,而且能提高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數學走向生活。
綜上所述,要想學生真正愛上數學,必須積極創造條件,努力培養學生主體意識。在課堂上要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來啟發誘導,在課外要積極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讓學生親自探索、發現、解決問題,享受創造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陳百初等.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小學數學研究》,2003(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孫麗谷,陳春圣.《依據新標準 體現新理念》,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