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威威
摘要:創新動漫素描在教學模式中區別于以畫面視覺為主的傳統素描,更注重對比例尺度、三維空間和透視規律的掌握,在思維構建時要求學生以線塑形來抓住核心動態,運用頭腦建立三維模型的方式配合基本骨架的置換強化對多維空間的理解,這種新的創作方式能大大提升動漫專業學生的藝術基本功,增強創作靈活性。
關鍵詞:創新;動漫素描;三維
傳統素描是一種適用并服務于架上繪畫和靜止繪畫的基礎訓練,而創意素描主要應用于當代動漫藝術的創作中,其創作的主要特性是實踐性和空間性,對模特、物象的空間和時間理解尤為重要。傳統應試教育注重成果的“即時性”以應對考試需求,但這種速成型的教育模式大大阻礙了后續創作水平的提升,為了突破這種局限,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創新型的思維方式。
一、培養線性意識
(一)三線構建動態平衡
線是畫面結構的骨骼框架,動漫素描第一步就是要抓住三條線:一條主線 ,兩條副線,所謂一條主線就是我們的動態脊椎線,兩條副線是上肢肢體的線和下肢腿部的線,通過這些線形成肢體扭動的變化。人體是一個自然進化的高精密的儀器,任何扭動的姿勢在運動感知的調控下都會達到一種平衡,我們正是需要通過線性動態來了解這種肢體動作的平衡性。
(二)人體運動的線性穿插
任何動作都要從胸塊跟胯塊的關系開始考慮,這是把控人物結構、比例、動態的關鍵。人體在運動中是一張一弛,身體的各個部位是有節奏變化的,比如在畫一個入樽的動作時,腦子里會想到手拿籃球扣籃,或是腿部蹬跳,在動作的扭動過程中,肩頸胸腰的關系也是扭動的,這里可以通過在人物胸胯畫軸線的方法判斷動態穿插。線的穿插控制,能讓我們更真實地感受物象的整體結構、輪廓與內在結構之間的穿插關系,形成對造型的全面認識,并準確表現形體。[1]
(三)S曲線在動態中的美感體現
中華傳統繪畫的主要造型語言是線,S形曲線是最常用的一種形式,它是指在畫面中對物象的安排上,使物象出現一種扭動的勢態如同中國古代的太極線 S 的形狀。[2]縱觀敦煌壁畫里的飛天,頭是曲線,衣紋是曲線,手持的瓔珞是曲線,甚至足下的蓮座也是曲線,給人以強烈的美感;京劇演員表演,伸出蘭花指,用長綢在空中甩出連續的S形,整個舞蹈動作也是以曲線旋律統領;甚至在自然界中,很多動物跑動的軌跡也存在大量S形。由此可見,不管是生物界還是非生物界,S形在繪畫表現中都具有極強的美學意義。
二、立體思維在創作中的應用
(一)3D觀察法
法國學院派的繪畫大師契絲恰科夫繼承了俄羅斯素描立體觀察的原則,強調形體在素描中的核心地位,他認為:我們是在形體之中,所以我們也便于在形體中理解一切。[3]
在以往作畫時,我們總是將看到或想到的物體原封不動地以平面的形式進行創作,導致我們的作品也是平面化地呈現。3D觀察法,也就是在腦子里面建三維,通過對對象所在環境的描述,腦子里建立坐標來構建它的三維空間,模特可以進行動作變化,觀察者經過主觀處理來歸納人物的動態,這種多維角度的觀察方式能大大提高動漫素描的準確性和生動性。
(二)基本骨架的置換
在三維空間建立之前,我們要先熟悉并記憶基本的人體骨架,比如女性和男性的骨架,老人和兒童的骨架,并進行動作的“三視圖”和“五視圖”的練習。大腦里先提煉出人物的常規骨架,進行不同姿態的訓練,從標準的模板姿態到不同姿態的變化,這里可以借鑒韓國號稱“人肉打印機”的金政基的訓練方法。
接著是重要的骨架置換訓練,從不同角度的人物置換到日常生活或臆想構造的事物,進行20分鐘、5分鐘、3分鐘、1分鐘、30秒的時間段訓練,達到高校動畫專業學生常規的20秒一張的默寫要求。
(三)人體姿態的縱深度變化
當兩個面加上縱深度,就可以讓平面變立體。繪畫過程中最難的也恰恰是縱深度的表達,由于有透視壓縮,畫面的縱深度很容易被忽視,特別是在人體姿態中,這種忽視會直接導致畫面無趣且平面。
不同的縱深變化表現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情緒也千差萬別,在繪畫當中,可以在人物塑造時進行某些部分的夸張,如將人的腿稍微加長,透視平面被稍加彎曲,人體的比例也會有不同程度的拉伸和壓縮,但正是這些適當的變化,才讓人物形態更修長,更有力道。
三、結語
隨著動畫產業的急劇發展,動漫素描作為動漫專業學生的基本功之一,在教育教學方面得到了廣泛的重視。創新動漫素描在傳統素描的教育模式下開陳出新,構建出一套新的思維模式,創作中的“線性”意識和“立體”思維,無論是對初學者還是專業學生都有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劉曉歐.淺析動漫素描基礎訓練中對線性造型意識的培養[J].美術教育研究,2014(08):113.
[2] 王寧. 淺析中國山水畫的“S”構圖[D].曲阜師范大學,2013.
[3] 孫煥昌,李雄.契斯恰柯夫教學體系與素描教學[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04):82-87.
課題來源:本文系上海市創新創業項目(項目編號:S20191028010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