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新進
一個鄉鎮群眾文化生活是否豐富,除了農村文藝骨干參與性高不高、農民群眾文化的主體意識是否得到充分發揮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有沒有創新載體,注重自身的特色和特點,從而不斷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桐廬縣分水鎮是聞名全球的中國制筆之鄉,全鎮區域面積299.43平方公里,轄26個行政村和2個社區,總人口5.18萬人。2013年,全鎮實現GDP 2.6億元。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群眾對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分水鎮以創建“浙江省文化強鎮”為載體,找到了一條切合分水鎮實際,推動群眾文化事業健康發展的新路子。即以“小城市”建設為契機,以保護歷史文化為要求,以建設“文化強鎮”為目標,狠抓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廣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達到了設施齊備完善、活動豐富經常、隊伍穩定活躍、遺產傳承保護、市場繁榮有序、管理科學規范,使全鎮的文化事業上了一個新臺階。有力地推進了精神文明建設,以文化軟實力促進了全鎮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
一、政策支持是推動群眾文化工作的關鍵
分水鎮黨委、政府堅持以科學的發展觀將農村文化工作列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出臺了《分水鎮文化建設中長期規劃》、《關于加強分水鎮文化建設的實施意見》等規劃和文件,對文化事業有明確規劃和目標任務,加強宏觀引導和微觀指導,強化干部群眾“文化興鎮”的新理念。還出臺了《分水鎮文化工作考核細》,對農村文化工作的目標任務進行細化和量化,加大對村主職干部的監督力度,營造齊抓共管的良好氛圍。
二、完善設施是推動群眾文化工作的基礎
文化陣地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在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緊緊圍繞“活躍農村文化、構建和諧社會、倡導文明鄉風”這個主題,大力實施“文化強鎮”戰略,積極開展了文化陣地規范化建設工程創建,文化強鎮創建、文化示范村創建、鄉風文明示范村創建等一系列創建工作,有力地推動了全鎮文化陣地建設。2010年建成了占地26.5畝的鎮文化中心,內設文化主樓、綜合體育館、制筆文化館、進士文化館、革命歷史館、南堡紀念館,文化、體育、歷史等設施一應俱全,形成了集健身、娛樂、閱讀、培訓、休閑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活動中心。全鎮26個村和2個社區,村村建起了農家書屋、健身公園、文化宣傳欄等文體設施,其中6個村還建起了“文化禮堂”,村級文體設施完善。
目前,這些文化體育陣地堅持常年對外開放,特別是在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教育廣大干部群眾,豐富群眾業余生活,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三、開展活動是群眾文化工作的目標
充分發揮鎮、村兩級的文化設施,根據不同時段和不同層面創新活動載體,努力讓廣大群眾真切感受到文化娛樂活動所帶來的精神食糧。鎮、村緊緊圍繞鎮黨委政府中心工作,把握主題,找準載體,積極開展有意義、有影響的文化活動,如以“圍繞和諧新農村建設”、“宣傳科學發展觀”、“廉政文化進農村”等為主題的系列文藝演出活動。還有春節系列活動、“百姓日”系列活動、書畫活動、歡度重陽活動等等,全鎮形成了鎮村互動,大活動經常,小活動不斷,傳統節日活動紅紅火火的喜人景象。
四、穩定隊伍是發展群眾文化的保障
健全鄉鎮文化員的錄用機制,保證文化員隊伍的專業素質。建立健全農村文化工作指導員(輔導員)隊伍,大力培養和發展民間文化隊伍,充分發揮民間文藝團體、民間藝人在活躍基層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把加強輔導培訓作為提高農村文化活動層次的重要載體和途徑,每年有計劃地培訓農村文化陣地管理人員、文藝骨干。分水鎮現已配備專職文化員3名,日常工作人員3名,全體工作人員待遇均已落實。目前全鎮有文體團隊58支,村村都建有一支以上文體隊伍,有文體骨干827名。全鎮先后舉辦了報道、舞蹈、書法等骨干業務培訓,通過培訓,大大提高了文體骨干的業務水平,強化了文體隊伍建設。
五、特色文化是發展群眾文化的潛力
分水的文化不僅特色鮮明,而且有著濃厚的群眾基礎和文化底蘊,為此還走出了一條以文化特色村創建促進群眾文化發展的新路子。鎮文化站根據各村特色因勢利導,加強引導,深挖內涵,注重提升,力求使其特色更特,亮點更亮,有效推進了群眾文化的蓬勃發展。橋東村有傳統“迎龍燈”習俗,每年春節都有“迎燈”活動,近百人參與;新龍村有傳統的“竹馬”活動,活動規模不是很大,但每逢節日都有其“身影”走村串戶。兩個村通過開展上述特色活動,豐富了生活,凝聚了人氣,助推了文化。
群眾文化承擔著全面提高農民素質、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使命。農村文化工作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隨著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群眾文化會越來越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我相信,只要群眾文化堅持創新,不忘特色,就一定能綻放輝煌,惠及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