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麗秀
摘要:目的:研討基層醫院對于婦產科感染性疾病的臨床診療情況。方法:回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10月本院(基層醫院)診治的79例婦產科感染性疾病患者的各項臨床資料,對其發病原因、感染種類、主要癥狀表現、診療措施及預后等進行歸納探究。結果:經臨床診療后,79例患者中,25例治愈,39例顯效,11例有效,4例無效,總有效率94.94%(75/79);診療期間,未出現嚴重的用藥不良反應。結論:結合不同患者的感染病情狀況,及時予以足量的敏感性抗生素和相關藥物,能取得較滿意的療效;但在預防和治療婦產科感染疾病過程中,基層醫院應以預防院內感染為主,健全并落實各項衛生管理制度,同時積極改造院內設施和環境布局,從而進一步提升臨床診療效果。
關鍵詞:基層醫院;婦產科;感染性疾病;臨床診療
【中圖分類號】R4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0)06-067-02
感染性疾病屬于婦產科臨床中相當常見的一類疾病,其可因多種不同因素而誘發,一般由于女性生殖道中的微生物過度生長引起,也可能和日常衛生習慣、外傷、性交、外科手術、抵抗力下降等諸多因素有關系。對基層醫院而言,醫療衛生條件相對較差,部分醫護人員存在操作不規范現象,且消毒措施不嚴謹,這些因素均會影響到婦產科女性患者的健康問題,一些女性在就醫過程中引起感染性疾病[1]。鑒于此,及時診斷并合理治療婦產科感染性疾病對女性患者的預后起到重要作用。筆者將本院(基層醫院)診治的79例婦產科感染性疾病患者作為對象,對其發病原因、主要癥狀表現、感染種類、診療措施及預后等進行歸納探究,詳述報告如下:
1.對象、方法
1.1對象
將2018年6月-2019年10月本院(基層醫院)診治的79例婦產科感染性疾病患者作為對象,年齡19-51歲,平均(38.4±6.17)歲;24例為產科感染性疾病,55例為婦科感染性疾病;教育程度:25例初中及初中以下,39例高中及高中以上,15例大學及大學以上。
1.2方法
對79例患者的主要癥狀表現、發病原因、感染種類、診療措施及預后等進行歸納探討;臨床確診及治療方法:按照患者的實際病情,將其判定為局部性或全身性感染:①如果伴有局部紅腫熱痛現象為局部性感染;②如果體溫上升,全身性發熱,且下腹部顯著疼痛,檢驗血常規顯示異常(比如白細胞上升等),判斷為全身性感染。明確患者存在感染之后,實施刮宮取物及試驗培養,確定相應的病原菌。臨床治療方面,第一步要控制患者的感染源,對伴有膿腫和局限性感染者,實施膿液引流;對伴有感染壞死組織者,實施常規清創去除;存在可疑性感染植入物者,及時予以清除;因微生物感染而致病者,囑咐其遠離感染源。第二步要合理運用抗生素藥物,以及早控制感染病癥;當患者炎癥過于嚴重時,可聯合運用糖皮質激素,這類患者須在使用抗生素無效的前提下再增用糖皮質激素,以顯著抑制炎癥反應、過敏反應,增強機體的抗過敏內毒素、抗休克等作用。
1.3療效標準
觀察79例患者經診療后的療效情況,具體評判標準:①治愈:通過治療,患者發熱現象完全消退,白細胞恢復到正常值,B超檢查已無感染性病灶;②顯效:通過治療,患者發熱等各項不適癥狀顯著好轉,白細胞基本恢復到正常值,B超檢查可見病灶縮小;③有效:通過治療,患者各項不適癥狀有所減輕,體溫較治療前下降但仍伴有發熱,B超檢查可見病灶有一定縮小,但仍存在感染性炎癥;④無效:通過治療,患者發熱體征無較大改變,白細胞未下降,病情無好轉或有加重趨勢[2]。治療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數據分析
運用SPSS22.0軟件對該研究中的所有數據開展分類計學處理,計數數據以(n/%)來表示,數據之間比較時通過x2檢測,如果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即表示為P<0.05。
2.結果
經詳細診斷后,79例婦產科感染性疾病患者得以確診,并施予針對性治療措施;其中,25例治愈,39例顯效,11例有效,4例無效,總有效率94.94%(75/79);診療期間,未出現嚴重的用藥不良反應。
3.討論
婦產科感染在基層醫院的發生概率相對較高,若患者未得到及時、對癥治療,將會嚴重危及婦女的生命健康,故需予以高度重視。很多基層醫院的環境布局有不合理之處,因其受到條件限制,無法合理劃分病理區、產前區及產后區,因此,患者分布也不能按照病情來進行調配設定;由于環境布局不合理,人員進出較為雜亂,手術室和產房的出、入口沒有分開,很容易引發手術室、產房的環境出現污染。除此之外,基層醫院人員流動大,但受到條件限制,無法及時對各處病房進行嚴格消毒,導致病房內的空氣污染程度較重;另外,部分醫務人員的衛生意識不強,日常消毒不徹底,極易誘發患者之間交叉感染現象,為院內感染留下很大的風險隱患[3]。針對上述問題,基層醫院應從如下幾點著手改善:①建立健全醫院感染控制的相關管理制度,涉及感染控制管理的工作方案、醫務人員因職業暴露而開展防護工作的管理制度、消毒隔離制度、醫院出現感染突發事件時的應急預案等。②設置相對獨立區,有效區分清潔區、無菌區及污染區,各個區域需設醒目標志;清潔區主要有:待產室(或隔離待產室)、辦公室、器械室、洗手間;無菌區主要有:正常分娩室、無菌手術室、隔離分娩室、無菌用物存放間。③執行嚴格消毒及隔離管理,醫務人員在進入手術室之前,要更衣、洗手、佩戴口罩和帽子;手術或接生過程中,嚴格遵照無菌技術規范完成操作[4]。
通過該研究結果表明,79例婦產科感染性疾病患者經臨床診療后,25例治愈,39例顯效,11例有效,4例無效,總有效率94.94%。這說明,結合不同患者的感染病情狀況,及時予以足量的敏感性抗生素和相關藥物,能達到控制感染的效果。需要重視的是,在預防和治療婦產科感染疾病過程中,基層醫院應以預防院內感染為主,健全并落實各項衛生管理制度,同時積極改造院內設施和環境布局,從而進一步提升臨床診療效果。
參考文獻
[1]劉純玲.基層醫院婦產科感染性疾病70例臨床診療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167-168.
[2]祝君,解新.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治療婦產科感染臨床效果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9,17(25):22-24.
[3]徐燕.基層醫院婦產科感染性疾病的臨床診療[J].現代養生,2015,16:144.
[4]李麗敏.基層醫院婦產科感染發生的危險因素及其管理對策[J].醫院管理論壇,2018,35(11):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