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麗


摘要:目的 分析探討重癥監護室護理過程中,對患者進行血糖控制的重要作用。方法 選擇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間,本院生病監護室收治的90例患者作為研究樣本,在征得患者及家屬的同意后,將所選樣本按照其在本院治療期間所以接受的護理干預方式,均分為對照組(常規護理)和觀察組(增加血糖控制干預);對兩組患者接受護理干預后的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APACHE-II評分)、序貫器官衰竭評分(SOFA評分)、住院時間及感染發生率四項指標進行統計和比較分析。結果 兩組患者住院治療時間無明顯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的APACHE-II評分、SOFA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感染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對重癥監護室患者在實施臨床護理過程中,增加對患者的血糖控制干預,可有效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提高患者的治療安全,更好地改善患者預后生活質量。
關鍵詞:臨床護理;血糖控制;重癥監護室
【中圖分類號】R4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0)06-183-02
重癥監護室所以收治的患者,一般病情較危重,患者常因機體的應激反應而造成血糖不穩定,給患者的疾病治療帶來不利影響[1]。如何在ICU的臨床護理過程中,通過有效干預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降低患者發生感染及其他并發癥的風險,是ICU臨床護理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1資料與方法
1.1常規資料
本次研究的研究對象,為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間院重癥監護室收治的90例患者,將所選患者中實施常規護理干預的45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另外45例在實施基礎護理的同時,增加實施血糖控制干預措施的患者作為觀察組;所選患者相關資料數據分組后的組間數據對比,差異不明顯,P>0.05,無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1.2.1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干預措施,主要包括對患者實施心理支持、根據對患者意外拔管的正確評估加強巡視、定時協助患者變換體位和清潔、預防痰液堵塞或反流等造成患者窒息等等;
1.2.2觀察組患者在給予基礎護理干預的同時,增加對患者實施血糖控制護理,主要內容包括:在患者進入ICU后,進行及時的血糖檢測,并根據血糖檢測結果準確判斷患者是否處于高血糖或者低血糖狀態;針對綜合評估結果,給予患者針對性治療措施,控制患者血糖在7.8mmol/L - 9.8mmol/L的正常范圍內。
1.3指標及評價方法
1.3.1序貫器官衰竭估計評分(SOFA)[2]
對所有參與本研究的患者在接受護理干預后的呼吸、凝血、肝臟、循環、神經、腎臟各系統的相關指標進行打分評價,并進行最終總分的統計記錄和對比;
1.3.2慢性健康與急性生理評分(APACHE)[3]
該指標對患者進入ICU最初24小時內及護理干預后的12項生理指標的最差值進行統計記錄,并根據附表分別進行評分及對比分析;
1.3.3住院時間
以兩組患者住院治療所用實際時間的均值進行統計對比;
1.3.4感染發生率
對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出現的感染患者例數進行統計記錄,并對比兩組患者的感染發生率。
2結果
2.1兩組患者相關臨床指標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及SOFA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在接受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指標評分下降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見表1。
2.2兩組感染發生率比較
對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發生感染的患者統計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僅出現1例感染患者,感染發生率為2.22%(1/45),明顯低于對照組(10例,22.22%)。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重癥監護室的患者極易因設備糖控制不佳,而造成出現感染、心肌梗死等嚴重并發癥,對患者的健康和疾病治療及生命安全,都會造成嚴重威脅。因此,在對ICU患者的臨床護理過程中,應格外注重對患者血糖水平的監測和評估,對出現高血糖的患者及時給予應對和治療,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在正常值范圍內,以提高患者疾病的治療效果、確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次研究的相關指標分析結果表明也進一步證實了血糖控制護理措施對ICU患者的重要作用。
總之,對重癥監護室患者在實施臨床護理過程中,增加對患者的血糖控制干預,可有效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提高患者的治療安全,更好地改善患者預后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閆辰.老年重癥監護室糖尿病患者血糖難控制的原因分析及護理措施分析[J].實用糖尿病雜志,2020,16(02):49.
[2]龔蕊.血糖控制在ICU重癥護理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20):135-136.
[3]高珊,方英.血糖控制在ICU重癥護理中的臨床意義[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8,6(3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