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義


摘要:目的:探討院前急診患者心跳驟停后選用急救護理的價值。方法:選2018.04~2020.03區間收治60例心跳驟停患者研究,均分為2組(隨機信封法),對照組30例選用常規護理,觀察組30例選用急診護理干預,統計兩組康復效果、GCS評分、并發癥率。結果:觀察組康復效果優于對照組,統計值P<0.05。GCS評分(12.76±1.21)高于對照組(11.05±1.14分),統計值P<0.05。觀察組并發癥率(10.00%)低于對照組(33.33%),統計值=4.8118,P<0.05。結論:院前急診患者心跳驟停發生后給予急診護理干預,可降低并發癥,縮短自主呼吸恢復時間,亦可改善康復效果、GCS評分,值得借鑒。
關鍵詞:院前急診;心跳驟停;急救措施;護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R4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0)06-201-02
心跳驟停為臨床常見危急重癥,研究發現心臟停搏5-10s可出現眩暈,停搏>5min便可嚴重損傷大腦,即使復跳也會遺留不同程度后遺癥,因此針對院前急診發生心跳驟停患者,醫護人員必要爭分奪秒進行搶救,以挽救患者生命[1]。心肺復蘇為挽救心跳驟停重要措施,在降低院前急診患者死亡率中有重要作用,有研究指出心肺復蘇中護理干預質量直接決定預后效果,為此本文選擇2018.04~2020.03區間收治心跳驟停患者60例研究,分析急診護理干預價值,匯總: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納入60例心跳驟停患者均選自2018.04~2020.03區間,依據隨機信封法分為2組。觀察組30例中男/女=18/12,年齡均值(41.82±7.14)歲;發病原因:10例CO中毒者、7例急性心力衰竭者、6例急性心肌梗死者、5例溺水者、2例其他者;心跳驟停時間均值(13.61±4.22)min。對照組30例中男/女=17/13,年齡均值(41.72±7.22)歲;發病原因:9例CO中毒者、8例急性心力衰竭者、5例急性心肌梗死者、5例溺水者、3例其他者;心跳驟停時間均值(13.74±4.14)min,數據統計P>0.05。本研究已上報醫院倫理委員會。
【排鈉標準】
(1)納入:心跳驟停≤30min者,家屬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2)排除:惡性腫瘤、腦疝等誘發心跳驟停者,心肺復蘇失敗者。
1.2方法
1.2.1常規護理:護理人員迅速準備好急救藥箱、器械,到達現場后給予常規心肺復蘇搶救,轉運過程中密切監測其生命體征變化,遵醫囑給藥,發現異常情況及時上報醫師處理。
1.2.2急診護理干預:(1)病情評估:達到急救現場后10s對患者病情作出判斷,在醫師檢查完畢后即刻采取復蘇體位實施心肺復蘇搶救。(2)開放氣道:通過頭后仰、開口、托下頜等方法,迅速清除患者口鼻內分泌物,與此同時建立人工氣道,輔助通氣。(3)給藥途徑:在胸外心臟按壓同時,護理人員在近心端建立有效的給藥途徑,穿刺后合理固定,避免轉運時發生脫管或刺破血管等情況。(4)遵醫囑給藥:在聽到醫師下達口頭醫囑后,護理人員復述一遍,給藥時認知核對藥名、劑量、用法,確保給藥合理性。(5)循環護理:心肺復蘇初期患者病情不穩定,亦可再次發生心跳驟停,護理人員需密切監測其生命體征、臨床癥狀變化,發現異常情況即刻上報醫師。(5)轉運:轉運過程中護理人員需快速與科室取得聯系,詳細告知患者病情,與此同時使用擔架搬動患者,搬動過程中注意靜脈通路、氧氣面罩正常工作,避免藥液滲出,若轉運中發現異常及時處理。(6)頭部護理:進入急救車后護理人員使用濕毛巾敷貼于額頭、頸部,待患者血壓恢復正常后抬高頭部20°左右,以促進靜脈回流,避免顱內壓過高。(7)院內交接:到達醫院后與急診醫務人員做好交接,并詳細告知院前急救措施、患者情況、用藥情況,以便患者及時得到有效治療及護理。
1.3觀察指標
①根據自主呼吸恢復時間、循環恢復時間、血壓恢復時間等評價康復效果。
②參考GCS量表評價護理前前昏迷程度,得分0-10分,得分越低昏迷越嚴重[2]。
③可見胸部不適、抽搐、躁動恐懼、心房顫動等并發癥。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x2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統計兩組護理效果
與對照組康復效果相比,觀察組明顯改善(P<0.05);與對照組GCS評分相比,護理前無差異,護理后觀察組明顯提升(P<0.05)。見表1。
2.2統計兩組并發癥率
與對照組33.33%并發癥率相比,觀察組并發癥率(10.00%)明顯降低(P<0.05)。見表2。
3.討論
心跳驟停患者多采用心肺復蘇術挽救瀕死腦細胞,降低臨床致殘率、死亡率,研究發現心跳驟停發生時心肌血流量迅速減少,導致機體缺血、缺氧,造成多器官功能損傷,因此針對院前急救心跳驟停患者,護理人員需迅速給予預見性護理,以高質量、高效率護理服務減少心肌組織、腦細胞損傷,確保患者生命安全[3]。
結果顯示:觀察組自主呼吸恢復時間16.82±3.14min、自主循環恢復時間35.82±4.62min、并發癥率10.00%低于對照組,GCS評分12.76±1.21分高于對照組,證實急救護理干預可在挽救心跳驟停患者瀕死心肌同時,改善預后效果,分析:(1)為確保院前急救護理效果,急診護理人員需具備良好的專業能力及強大的心理素食,在達到急救現場后迅速評估患者病情,并協助醫師完成相關檢查,同時針對心跳驟停患者,護理人員需密切觀察其生命體征變化,以便及時發現異常征象。
(2)醫護人員在短時間內無法完成心跳驟停患者的搶救工作,相關人員必須密切合作,使院前搶救工作順利進行,且各環節護理工作需爭分奪秒、有條不紊,進而提高心肺復蘇成功率,同時入院后與接診護理人員做好工作交接,以便患者入院后及時得到有效治療,避免反復檢查、評估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綜上,積極有效的急診護理干預可降低心跳驟停患者心肺復蘇后并發癥率,亦可改善其昏迷情況,促進自主呼吸、循環恢復,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張毅宇.整體護理干預在急診呼吸心跳驟停患者心肺復蘇搶救過程中的應用觀察[J].甘肅醫藥,2020,39(01):78-79+94.
[2]仇晶磊.護理干預對大面積心肌梗死心跳驟停所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護理效果分析[J].智慧健康,2019,5(30):194-195.
[3]程薇薇.對接受心肺復蘇治療的心臟驟停患者進行急診護理的效果研討[J].當代醫藥論叢,2019,17(18):24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