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黃帝內經》既是我國的最早的中醫理論和方法論集大成的經典,又是我國中華傳統文化寶庫中的精華和瑰寶。增強文化自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每一個中國人的驕傲和職責所在。
關鍵詞:探究文化瑰寶;增強文化自信;傳承中華優秀文化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0)06-250-02
讀《黃帝內經》緣于心內始終將其作為文學作品來推崇和賞析。尤其是《素問》篇中“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的大道至簡理論精髓,使人心靈如闊開了一片廣袤的天地,萌生去探究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寶藏的念想。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經典,雖假托軒轅皇帝之名,其實據考證成于戰國時代,兩漢醫者有所補充。冠黃帝之名,旨在突出強調溯源崇本,更進一步佐證說明中醫文化發祥之早。
《黃帝內經》絕非一時一人之作,通常說法為我國春秋戰國起
許多醫學著作的總結。《素問》《靈樞》互引、互鑒,與其他醫家或流派互鑒發展,相得益彰。其借鑒古文獻可考的有《陰陽之論》《天元冊》《五色》《玉機》《診經》《脈變》《刺法》《針經》等50余種,《黃帝內經》當仁不讓地配得上我國上古醫學的集大成者。
作為一本產生時代和孔子、子思、漢代儒道思想相并行的醫書,它的偉大不僅僅是治病救人的醫術理論,更是一部高度凝練世界觀和方法論哲學著作。其思想雜糅道家、儒家、法家、陰陽家等百家之長,站在哲學的高度,追溯宇宙的本原,具有辯證的唯物史觀。它否定有超自然、超物質的上帝存在,認為生命現象來自于生命自身陰陽的互有對立和互有統一運動。對人類和自然界的唯物發展觀詮釋得大智如神明般的存在。這些大智,幾千年來一以貫之流淌在世世代代中華民族的血脈中。
高度凝練的宇宙觀
《黃帝內經:天元紀大論》:“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祤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陰曰柔,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咸章?!碧摓橛钪嬷龋撝吵錆M元氣,氣的化運有日月星辰、陰陽寒暑,有萬物。氣是宇宙萬物的本原。
順乎自然的生命觀
人與自然相協相調?!端貑枴罚骸叭艘蕴斓刂畾馍?,四時之法成,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提攜天地,把握陰陽”,“和于陰陽,調于四時”……“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法則自然,“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醫理的根本,強調人來自于自然,要順乎自然,與自然相協調。
人處于陰陽對立的宇宙?!端貑枴罚骸肮是尻枮樘欤瑵彡帪榈?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氣歸經,精歸化。醫理的另一根本,人是對立和陰陽互生的統一體。
人體是肝心脾肺腎五大系統與金木水火土相呼應表里,五大系統各有其屬性和運行規律,同時又相互聯系相輔相成構成一個整體。
高度發展的方法論
梳理《黃帝內經》整個理論架構:臟象說、病機說、診法說、治則學說等,且不論其在世界觀上的高妙,單從方法論上探研中醫中藥的窮天人之際的智慧。
有別于西方自然科學的機械和割裂的存在,《黃帝內經·靈樞》認為形體與精神辯證統一?!吧駳馍嵝?,魂魄畢具,乃成為人”?!饵S帝內經·素問》:“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
氣作為宏觀上宇宙的本原,微觀上主宰人的生命,如同汽車輪胎沒有氣,汽車就是廢鐵一堆。氣的運行瘀滯、經絡的曲張疏通、脈搏的浮沉滑澀 ,中醫思辨時眼睛是看不到的,但因病施治的確又是客觀科學的過程。
中國人講求“畏天畏地畏大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很著名的例子就是曹操戰敗潰逃時割發代首。五臟六腑的互為表里是怎么發現的,沒有西方解剖學之說;“由神農嘗百草”推知中醫講究經驗論,春秋戰國之前也沒有那么多的人作為標本供醫家去研究。
百草產地不同,不同的藥、不同的劑量、不同的配伍,不同的功效,這些看似不講西方科學的方法,實質上是從無窮大上又從無窮小上即統籌宏觀與微觀,遵循了科學上的量的分配和時間、空間上的分配,規避了西方醫學的微觀性、機械性和割裂性。
西醫的診斷方法也必須包含有望聞問的中醫重要方法。B超視野下的那一分那一秒的身體狀況,西藥實驗室里稱量的配比是可視下的僵化的靜態的給藥方
式,只能依據病了以后呈現的狀態施治,而中醫時時刻刻把人看作一個生命有機體,一個動態的過程,是整體視野,是內外環境相輔相成參照思辨的,或防患于未然,或因勢利導?,F代中醫傳承大多都是理科生,更多地重視中醫中藥的方法論,而忽視了中醫中藥更是深入中國人骨髓和血液的懸壺濟世的文化觀、道德觀。
亙古悠長的文明史
《黃帝內經》成書于春秋戰國時代,集百家之長,思想臻熟,昭示中華文明獨步世界的高度發展。現在讀《黃帝內經》跨越幾千年,思維語言與當代一脈相承、一以貫通,單單按中醫是門經驗學科來推衍中華文明史,至少需前推若干萬年,方有千千萬萬歷代的醫者作為先驅既宏觀微觀、又高度提煉,嘗百草、辯證施治、人的來去、世界的歸宿。
因為學文,對《黃帝內經》醫理的關注弱于對其蘊涵道家、儒學等哲學、文學、中華文明有近乎萬年深厚底蘊的熱愛和欣賞。不是泥于《黃帝內經》的玄妙,而是執著于對其至真至美的熱愛。熱愛即是傳承,研讀就是弘揚。
中華文明從遠古走來,浩浩湯湯。
作者簡介:李暉 女 ?河南人民出版社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