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丹
摘 要:綠色金融體系是通過各種金融工具和相關政策支持經濟向綠色轉型的制度安排,主要目標是提高綠色項目回報率、降低污染項目回報率。目前,我國已出臺并不斷完善多項綠色金融制度,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業務快速發展,但相關標準滯后于業務發展、市場激勵機制不充分、風險防范機制不完善等問題仍然存在。建議在宏觀環境、服務產品及風險防范意識等方面進一步完善我國綠色金融體系,助力經濟加快綠色轉型。
關鍵詞:綠色金融 ?體系 ?探究
一、我國綠色金融體系發展現狀
(一)我國綠色金融體系的由來
1995年,印發了《關于貫徹信貸政策與加強環境保護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把支持生態資源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作為銀行貸款的考慮因素之一,是我國較早的綠色金融制度文件之一。經過20多年的發展沿革,我國各項綠色金融制度不斷完善,涵蓋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碳排放等多個領域。
2015年9月,印發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首次明確提出建立“綠色金融體系”,成為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綱領性文件。2016年8月,發布了《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首次對“綠色金融”及“綠色金融體系”作出明確的官方定義,同時也使中國成為全球首個提出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國家。
(二)我國綠色金融體系框架及實踐
我國對“綠色金融”及“綠色金融體系”的概念和定義提出的時間較短,但近20年來通過“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良性互動,初步形成一套綠色金融制度。具體分為三個層面:一是頂層設計,即從國家層面主導支撐我國綠色金融體系建設;二是監管層完善行業準入標準,如人民銀行建立綠色金融統計標準,以及銀、證、保三大金融領域對綠色項目劃分標準的不斷完善;三是綠色金融領域參與者的制度構建,包括地方政府政策支持、第三方認證機構成立、商業銀行綠色金融產品開發等。三層制度構建共同形成我國綠色金融體系,使金融市場上資金通過信貸、債券、基金等形式,以更低成本、更便捷的方式流向綠色項目,進而促進經濟的綠色轉型。
1、綠色信貸
我國綠色信貸發展起步較早。2007年7月,國家環保總局、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共同發布《關于落實環境保護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為商業銀行防范綠色信貸風險提供了指導意見。2012年、2014年相繼推出的《綠色信貸指引》《綠色信貸實施情況關鍵評價指標》及之后出臺的各種指引文件進一步規范我國綠色信貸業務界定與內部管理,促進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業務發展。
經過十余年的建設與發展,我國綠色信貸業務無論從規模還是從增長速度上一直穩步提升。2019年三季度末,我國主要金融機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9.8萬億元,比上季增長11.2%,占同期本外幣經營性貸款余額的24.6%,占比較2018年末提高2.9個百分點。
2、綠色債券
與綠色信貸業務相比,綠色債券起步相對較晚,2014年發行國內首單碳債券-“14核風電MTN001”。2015年底,我國綠色債券市場正式啟動。
與一般債券相比,綠色債券有發行審核速度快、成本相對較低等優點。在債券發行審核方面,滬、深交易所對綠色公司債券設置了專業審核團隊及受理、預審快速通道,實行“專人對接、專項審核”,適用“即報即審”政策,審核流程原則上不超過30個工作日,與一般公司債券3個月的審核流程相比效率大大提高;發改委、銀行間交易商協會也對綠色企業債券、綠色短期融資券及中期票據開通“綠色通道”,提高審核效率。在債券成本方面,綠色債券票面利率比一般債券票面利率低0.5-1.5個百分點,具有一定成本優勢。
2019年上半年,我國發行人共計發行綠色債券1439億元,同比增長62%。其中,發行總量中有49%符合國際綠色債券定義。從募集資金主要用途看,低碳交通、可再生能源和水是前三名,占同期發行總量的37%、26%、20%;從發行人類型看,金融企業仍是主要發行人類型,占同期發行總量的41%;從發行區域看,發行量最大的三個省是廣東省、山東省和江蘇省。
3、綠色基金
2016年中美綠色基金成立,通過市場化私募基金運作模式,以“新型城市化”為投資主題為我國綠色領域帶來30億元的投資。建設銀行、華夏銀行、興業銀行等商業銀行陸續成立了綠色產業基金。2018年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正式發布《中國上市公司ESG評價體系研究報告》和《綠色投資指引(試行)》,前者搭建了衡量上市公司環境(E)、社會(S)及公司管治(G)績效的核心指標體系,后者界定了綠色投資的內涵,明確了綠色投資的目標、原則和基本方法。二者開啟了我國ESG投資實踐新進程,對推動綠色基金發展有重要意義。
4、碳金融交易
我國在碳金融領域起步雖晚,但發展迅速。2011年10月,印發《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批準了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深圳、湖北省、廣東省共兩省五市開展碳排放權的交易試點,全國碳交易市場保持活躍,碳排放交易額呈現快速增長趨勢,開發了碳債券、碳配額托管等相關綠色金融產品,并推出如碳現貨遠期產品、碳互換產品等金融衍生品。截至2019年5月底,全國碳市場試點配額累計成交3.1億噸二氧化碳,累計成交額約68億元。
二、政策建議
(一)進一步完善綠色金融體系的宏觀環境
一是完善綠色信用信息共享機制。在政府層面建立健全法律法規,搭建綠色金融信息共享平臺,借助征信等信息平臺對碳排放過高或綠色資金應用不當的企業公開披露,達到降低投資人信息獲取成本的目的。二是進一步探索新領域中的綠色金融市場交易規則。擴展不限于信貸、債券、基金、碳金融交易等領域的綠色金融市場,探索建立更全面的市場交易準則。三是鼓勵第三方綠色金融服務機構發展,如綠色評級、第三方認證機構等,提高綠色項目認證的客觀性與權威性。
(二)鼓勵綠色金融服務主體和產品的多元化
一是鼓勵金融機構積極創新綠色金融產品。鼓勵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探索更加多元、精準的綠色金融產品,以市場為導向,適時轉變傳統業務模式和服務方式。二是建立政策性綠色金融機構。通過政策性金融機構示范效應,鼓勵引導更多投資者對綠色項目投資,提升綠色資金配置效率。三是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方面對綠色項目予以支持,吸引更多金融機構和投資者進入綠色金融領域,加快推進經濟的綠色轉型。
(三)加強防范綠色金融領域風險的意識和手段
在政府層面完善綠色金融體系的獎懲機制,在市場準入、資金使用及效果評估等階段,對不符合規定的“非綠”企業、“非綠”項目制定明確的懲罰措施,加強綠色金融領域的風險防范,避免“洗綠”發生。
參考文獻
[1]林黎.中國生態補償宏觀政策研究[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2.
[2]王麟.城市商業銀行拓展綠色金融研究[J].銀行家.2017.
[3]姚瑞基.綠色金融的證券化戰略探析[J].區域金融研究,2017.
[4]姜再勇.甘肅省綠色金融發展的思路[J].發展,2017.
[5]田文昕.綠色金融助推轉型發展[J].浙江經濟,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