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明
摘要:楹聯是對聯適應需要的發展形態,通常懸掛或張貼在楹柱、門壁等地,它不僅具有文學美,還有美化環境、反映生活等作用。本文主要根據中山火炬開發區各地的楹聯,對楹聯反映一地風土人情的作用進行了考察與探討。
關鍵詞:楹聯;風土人情
大環村華佗廟是中山火炬開發區知名度較高的廟宇,深受群眾喜愛。該廟建于1902年,位于村內后門山上半山腰。從遠處看,古色古香的山林建筑,掩映于林海之間,與周邊環境相互襯托,景色宜人。穿梭于廟宇兩邊側門,可以發現門邊刻著前人留下的兩副匠心獨運的楹聯:
一林花影云無際
半壑松濤月有聲
橫額:洞天
風清月白饒生趣
水繞山環極大觀
橫額:福地
這兩副楹聯向游者描繪了古廟及其周邊早期的秀麗風景。登臺遠望,但見五桂余脈,層巒疊翠,清澈溪流,令人神往;廟外種有松林一片,蒼翠欲滴,綠蔭如蓋,其夜景月色,亦甚為迷人。據聞舊時常有上山夜游者,在一些傳統佳節里還會舉辦夜間盛會,林中傳來觥籌交錯聲,恍惚隔塵世,又如墜仙境……景色秀麗之處,又何止華佗廟一地,歷史上的“濠頭八景”仍值得游人一覽。濠頭村北帝廟前有座用花崗石建造的閘門。閘門上題有八景之一的“谷口聽鶯”聯:
谷口啼鶯驚曉夢
山齋步月聽鐘聲
北帝廟外綠樹成林,雀鳥成群,從早到晚可聽到鳥兒悅耳的歌聲。不少鄉人,特別是老年人常在此散步休憩,聽枝頭百鳥爭鳴。北帝廟左邊有一座地藏王殿,過去有出家人在此敲鐘念佛。月圓之夜,站在殿門外賞月,一幅自然美景呈現在眼前,美不勝收。此即“濠頭八景”之“山齋步月”:
步入階前觀景致
登上樓臺賞月圓
為了更直觀展示當地環境,著重體現大眾對家鄉的熱愛,表達人民對鄉間習俗、聞名事跡的自豪之情,部分楹聯運用嵌字的修辭手法,直截了當以地名、人名、建筑名等入聯。有的是整嵌,即將某個或幾個詞語完整地嵌入聯中,如西椏村鎮龍社公園牌坊聯:
西椏日出花影重
鎮龍風暖鳥聲喧
“鎮龍”指鎮龍社山。相傳很久以前,一員白袍小將與來犯西椏的孽龍發生了爭戰,最終同歸于盡。從此以后,村民相約每年在白袍小將犧牲的紀念日(農歷二月初二),備以上等祭品上山拜祭一番,由此形成土地誕上山拜“山神”的獨特風俗。與西椏村同屬六和社區的宮花村,其南卡牌坊聯也采用整嵌的方式以人名入聯:
銀溪涓涓潔水曾育金殿宮花
青山疊疊福地輩出社會精英
橫額:南山日麗
結合“金殿”一詞來看,此“宮花”實指宮花皇娘。相傳明正德年間,宮花村一名少女被選至皇宮,為人所害。為了紀念這位準皇娘,皇上御賜其家鄉名為“宮花”,宮花村由此得名。如今,宮花村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孕育出皇娘的宮花溪已成了寬闊的博愛路,但百巒嶂山下的這片福地,仍在源源不斷地為社會輸送精英人才。
整嵌以外,該區的嵌字楹聯還有采用分嵌的,即將某一詞語拆開,分別嵌入聯中的有關位置。例如該村北卡牌坊聯:
宮庭畫棟紫氣呈祥歌地利
花香鳥語老少安居慶人和
橫額:北岳風和
區別于南卡牌坊聯的整嵌方式,北卡牌坊聯將“宮”“花”二字按順序縱嵌于上、下聯聯首,著重刻畫了宮花村優越的地理環境,稱頌此地東來紫氣,是一個安居樂業的好居所。
除了將現有地名嵌入聯中,該區楹聯更多的是嵌入古地名、慣稱、舊物事,使聯文表達更顯古色古香,引人遐思,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傳承歷史的作用。例如“環溪”,它是小隱涌流經大環村河段的慣稱,是大環村的母親河,一般可用來代稱大環村,所以該村多有以“環溪”入聯者。如“大展鴻圖齊獻力;環溪今日盡朝暉。”“石山亭立贊群英;環溪流水歌壯士。”“大紅乳白裘寒舍;環溪晚種梅園花。”等等。從觀感上看,“環溪”使人聯想到蜿蜒曲折的潺潺溪水,彷如一幅鄉間田園風光的景象躍入眼簾。環溪仍在,可一些舊時風物卻早隨歷史潮流而去,只能從楹聯等文學載體中尋覓了。例如陵崗村新牌坊聯:
星移物換窮途已隨鼓山去
天翻地覆佳景漸由疊石來
陵崗村坐落在塔石山西麓,因與丘陵、山崗連接,故稱陵崗。此聯大體意思比較好理解:陵崗的貧窮面貌與鼓山一同逝去,美好的未來伴隨著疊石而來。原來,村中的別墅區原為一座名為獅洋山的小山,狀似一鼓,所以又名鼓山,后來搞建設被推平了。至于疊石,是指位于塔石山上的三方巨石。這三方巨石以最小一塊為底,最大一塊為頂的方式堆疊在一起,為當地一奇觀。后因建陵崗小學缺乏石材,三方巨石就被移作建校之用,成了育成社會棟梁的基石。又例如張家邊四村仁安堡土地廟聯:
圣地仁安千秋里
龍泉鼓角萬民安
旗峰千秋在
仁里萬民安
“仁安里”是張家邊四村的舊稱,被兩聯分拆安插在聯中各處,構思獨特;“旗峰”指該村后門山——扯旗山;“龍泉”指土地廟附近的水井,因其所在位置原為龍王廟;“鼓角”指山上的大石鼓。該土地廟的楹聯巧妙運用其所“管轄”范圍內的地名入聯,無論從用意抑或修辭手法都堪稱構思奇妙,既切合土地爺的司職地域,又契合大眾“修建土地廟可保一方平安”的文化心理,還為后代呈現了該村的舊時風物。
中山火炬開發區還有許多反映當地風土人情的楹聯,在此不一一論述。這些楹聯聯文雖不長,但在在展示了當地獨特的自然風光、地方文化、舊時風物、傳奇故事,具備一定的歷史傳承功能,也在某種程度上倡導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還配合建筑物點綴了村容、村貌,讓游人賞心悅目,加深對故鄉山水風物的認識與熱愛。
參考文獻:
[1]駱錦芳.楹聯文化通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2]季世昌,朱凈之.《楹聯知識手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