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曉斌


【摘 要】目的:探究超聲乳化術與小切口囊外摘除術治療老年白內障的效果觀察及并發癥發生率。方法:本次研究觀察對象為老年白內障患者,選取66名患者進入研究,所有患者均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入院就診,按照隨機分組法將其平均分為兩組,一組接受超聲乳化術治療,設定為對照組,一組接受小切口囊外摘除術治療,設定為觀察組,對兩組治療效果及并發癥發生率進行對比。結果:治療后1個月開始,觀察組患者矯正視力度數明顯好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人數與總發生率對比:1(3.03%):6(18.18%),差異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相比于超聲乳化術治療,小切口囊外摘除術治療對于改善患者視力,降低術后不良反應更具效果,值得借鑒。
【關鍵詞】超聲乳化術;小切口囊外摘除術;老年白內障;效果;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779.6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5-0163-02
白內障是一種臨床常見眼科疾病,由于老年人群身體機能的下降,免疫及代謝功能的衰弱,再加上營養及遺傳因素的影響,老年人群晶狀體代謝紊亂發生率較高,因此白內障發生率也較高[1]。如何針對老年白內障患者進行安全高效的治療成為臨床關注的熱點。本次研究筆者納入66名老年白內障患者對比超聲乳化術與小切口囊外摘除術治療的臨床效果,具體見下文。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觀察對象為老年白內障患者,選取66名患者進入研究,所有患者均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入院就診,按照隨機分組法將其平均分為兩組,一組接受超聲乳化術治療,設定為對照組,一組接受小切口囊外摘除術治療,設定為觀察組,兩組患者的基本臨床資料相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體如下:
性別:男性:觀察組20例,對照組16例,女性:觀察組13例,對照組17例。
平均年齡:觀察組(72.68±5.35)歲,對照組(72.75±5.42)歲;
1.2方法
對照組接受超聲乳化治療,觀察組患者術前常規眼睫毛剔除,散瞳、結膜囊沖洗及眼部麻醉操作同對照組,待麻醉起效后于患者眼角膜處作一3mm切口,并行連續環形撕囊將晶狀體核及其皮質進行水化分離,分離完成后將其乳化吸出,待其完全吸出,先向患者眼角膜內注入透明質酸鈉然后進行晶體植入;觀察組接受小切口囊外摘除術治療,術前1d剔除眼睫毛,術前對患者進行散瞳及結膜囊沖洗。手術前對患者行眼部麻醉,麻醉起效后于患者眼角膜處作一5mm切口,并行連續環形撕囊將晶狀體核移至前房,并將其切分成2-4塊后取出,隨后植入人工晶體。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治療效果及并發癥發生率進行對比。
1.4 統計學分析
將所收集臨床數據資料進行統一統計學分析,在信息軟件SPSS20.00中,計數與計量資料分別為“x2”與“(-x±s)”,對應檢驗方式“%”與“t”,p表示組間差異性結果,p值低于0.05時表明組間數據差異無同質性,反之有。
2 結果
2.1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
治療后,兩組患者矯正視力均呈升高趨勢,且對比兩組患者在入組時與治療1周時矯正視力無顯著差異,但在治療1個月及3個月后,兩組患者矯正視力差異明顯,(P<0.05)。見下表1
2.2對比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人數與總發生率對比:1(3.03%):6(18.18%),差異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下表2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小切口囊外摘除術以及超聲乳化技術在臨床白內障患者的治療中逐漸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在臨床實踐中發現,超聲乳化技術在應用過程中易對患者角膜內皮造成震蕩,并且震蕩能量可能造成患者熱灼傷,再加上核碎片與器械創傷的因素,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較高,另外相比于小切口囊外摘除術,超聲乳化治療的治療成本較高,對主治醫生的操作要求較高,患者往往會感到難以承受[2]。而小切口囊外摘除術是由傳統囊外摘除術的改良術式,其操作簡單,對患者創傷較小,安全性高[3]。結合研究結果:治療后1個月開始,觀察組患者矯正視力度數明顯好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人數與總發生率對比:1(3.03%):6(18.18%),差異有統計學差異(p<0.05)。
綜上,相比于超聲乳化術治療,小切口囊外摘除術治療對于改善患者視力,降低術后不良反應更具效果,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王玉.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與小切口非超聲乳化囊外摘除術治療老年白內障患者的效果對比[J].實用醫技雜志,2018,25(10):1168-1169. .
林倫清,陳翀.超聲乳化術與小切口囊外摘除術治療老年性白內障的療效分析[J].實用防盲技術,2018,13(1):22-24.
龐彥利.小切口非超聲乳化囊外摘除術對老年白內障患者術后視力恢復的影響[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8,18(1):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