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惠文
【摘 要】目的:探討社區無縫隙護理管理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我社區醫院2018年8月~2019年8月間收治的7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n=39)以及對照組(n=39)。對照組院內進行常規護理,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實施社區無縫隙護理管理模式,對比兩組患者生活質量。結果:干預前,兩組患者MLHFQ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χ2=0.060,P=0.953);干預后半年,研究組MLHFQ評分較對照組更高(χ2=2.979,P=0.004)。結論: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應用社區無縫隙護理管理模式能夠改善其生活質量。
【關鍵詞】慢性心力衰竭;社區無縫隙護理;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3.5【文獻識別碼】B【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5-0211-01
慢性心力衰竭是老年群體常見疾病,以左心衰竭最為常見,其誘因包括貧血、心律失常、病毒性感染等,患者臨床主要表現為水腫、發紺、呼吸困難等,會對患者生活質量產生極大影響[1]。慢性心力衰竭治療是一個長期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需要對患者采取一定護理措施進行干預,引導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其病情得以穩定發展。我社區醫院對39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了社區無縫隙護理管理模式,獲得了較好的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納入標準[2]:所選患者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標準,患者及其家屬對此次研究已經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2]:認知功能障礙無法配合者;肝、腎等器官功能嚴重障礙者。存在先天性心臟病者。
將我社區醫院2018年8月~2019年8月間接收的7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n=39)以及對照組(n=39)。對照組中男21例,女18例年齡為54~76歲,平均(65.42±4.24)歲,病程為1~9年,平均(4.34±1.76)年;研究組中男22例,女17例年齡為53~77歲,平均(65.88±4.54)歲,病程為1~8年,平均(4.29±1.72)年。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研究組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性(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住院期間進行常規護理,對其進行健康宣教、用藥指導、生命體征監測、飲食護理等。對照組出院后進行定期隨訪。研究組在上述基礎上采取社區無縫隙護理管理模式,具體如下:(1)家庭訪視。社區護理人員與上級醫院取得聯系,獲得患者病情詳細資料,并進行家庭訪視,充分了解患者生活習慣、對于疾病的認知及癥狀表現,對患者生存質量作出綜合性評估,結合評估結果為其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案。在家庭隨訪過程中,護理人員與患者進行密切溝通,向其詳細闡述慢性心衰發病機制、預防措施以及用藥方法。為其制定針對性飲食計劃,盡可能提升患者膳食纖維、蛋白質以及維生素攝入量。為患者建立健康檔案,便于跟蹤患者病情發展。(2)電話隨訪。每隔一周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了解患者近期用藥情況、病情發展情況以及生活情況等。鼓勵患者提出疑問,并予以解答。指出患者存在的行為偏差,如飲食不當、用藥不當等,給予糾正意見,并讓患者家屬配合監督,督促患者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3)門診座談。每個季度在社區醫院開展門診座談會,提前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參與,安排專科醫生坐診,復查患者病情,根據其實際情況適當調整運動、飲食計劃,穩定病情發展。
1.3 觀察指標
采取MLHFQ量表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價,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優[3]。
1.4 統計學分析
此研究數據均通過統計學軟件SPSS19.0進行分析,(-x±s)和[n(%)]分別表示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以t與χ2檢驗,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干預前,兩組患者MLHFQ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χ2=0.060,P=0.953);干預后半年,研究組MLHFQ評分較對照組更高(χ2=2.979,P=0.004),具體如下表1所示: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社會老齡化現象不斷加重,慢性心力衰竭發病率呈現了逐漸上升趨勢,對老年群體健康產生了較大威脅。慢性心力衰竭臨床治療具有較長的周期。通常情況下患者在醫院內接受規范治療后能夠穩定病情,但其出院后由于醫囑依從性不夠以及行為習慣偏差,可能會造成病情反復,影響實際治療成效。
此次研究當中,研究組采取了社區無縫隙護理管理模式,結果表明預后半年,研究組MLHFQ評分較對照組更高(χ2=2.979,P=0.004),與相關文獻報道結果類似[4],說明通過社區無縫隙護理管理模式有利于穩定患者病情,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社區無縫隙護理管理本質上是醫院護理的延伸[5]。通過社區醫院護理人員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院外管理,通過家庭訪視、電話隨訪以及門診座談等方式對患者行為進行持續性的干預,讓患者增強對疾病的認知,改善其自護能力。同時護理人員在與患者交流過程中能夠發現其不足,對其行為偏差進行糾正,督促其養成良好的習慣,做到合理用藥、科學飲食,讓病情得到穩定。
綜上所述,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應用社區無縫隙護理管理模式可進一步改善其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劉碧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實施從醫院到社區無縫隙護理管理模式的效果[J].心血管外科雜志(電子版),2019,8(04):176-177.
劉海燕.無縫隙護理管理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20):206.
吳小平.無縫隙護理管理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36):157.
何慧英.無縫隙護理管理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產業,2017,14(34):52-54.
陳玉娟,方東香.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實施從醫院到社區無縫隙護理管理模式的效果[J].中國臨床護理,2017,9(05):393-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