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流芳 杜城
【摘 ?要】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是指臨床上患者確診帶狀皰疹,經過治療后皰疹痊愈,但皮損區遺留疼痛等癥狀,其神經病理性疼痛使患者尤為苦惱,現有臨床應用熱敏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驗案一例,可供臨床參考。
【關鍵詞】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熱敏灸;不通則痛;神經病理性疼痛
【中圖分類號】R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6-0222-01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是指臨床上患者確診帶狀皰疹,經過急性發作期階段患處皮損臨床痊愈后,其皮損區域仍有慢性持續性疼痛且疼痛時間等于或超過一個月者[1]。該病多見于老年患者,因其長時間的疼痛及疼痛性質,有學者將其喻為“不死的癌癥”。傳統醫學認為老年患者元氣匱乏,臟腑虧虛,又肝臟的疏泄能力逐漸減弱,肝郁氣滯,久病肝郁而化火,邪留脈絡,從而“不通則痛”發為本病。
1. 病例介紹
翟某,女,72歲,自訴于2019年07月27日無明顯誘因見右側小腹及腹股溝處皮膚潮紅,繼而出現如黃豆大小樣皰疹,呈片狀分布未融合,就診于當地社區醫院診斷為“帶狀皰疹”,予抗病毒、營養神經等常規治療后皰疹結痂脫落好轉出院,出院后仍感皮損局部燒灼樣疼痛,衣物觸碰后更甚,后診斷為“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長期口服“加巴噴丁膠囊”改善疼痛療效欠佳,劑量漸增,訴每每發作夜不能寐,精神緊張?,F查看患者右側小腹及腹股溝處皮損色素沉著,輕觸痛覺過敏,感口苦,雙目紅,二便調,納可,眠差,舌邊尖紅,苔薄白,脈弦緊。
2. 治療方法
讓患者采取左側臥位,充分暴露皮損部位,用碘酊局部消毒皮膚,首先選取皮損同神經節段的背俞穴作為“熱敏穴”進行單點溫和灸,點燃艾條一端,對準病損節段背俞穴,距離皮膚大約3cm施灸,使穴位局部有溫熱感而不感燒灼為宜,此過程中讓患者安靜放松感受并反饋灸感。期間患者訴有溫熱感逐漸向施灸處皮膚深部滲透,灸至約21分時溫熱感涌動并向四周擴散,灸至約72分時灸感逐漸消失,至此,第一次熱敏灸療法結束。囑患者充分休息、調暢情志,并告知患者足三里穴準確定位,在家自行予灸足三里穴約30分鐘,日一灸,次日復診。
二診,患者訴燒灼感減輕,皮損部位仍不可觸。今加用陽陵泉穴單點溫和灸,施灸過程中患者訴灸感未明顯上傳至病所,故再取一艾條點燃灸于灸感所傳達的頂端處,接力使灸感上傳直達病所,最后將兩艾條分別灸于陽陵泉穴及病痛的最遠端,直至灸感完全消失后停灸,此次約用時55分。次日復診,訴燒灼感進一步減輕,皮損處可輕觸。按上法連續10日診療,經治療后疼痛感逐漸消失,衣物亦可觸。
3. 按語
《靈樞》曰“肝足厥陰之脈……循股陰,入毛中,環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可見該患者皮損部位很典型位于肝經循行路線,且患者年老久病,平素易怒,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肝氣郁結久而化熱,脈絡不暢,故出現“不通則痛”,此時應注重梳理及激發經氣,正所謂“灸之要,氣至而有效”,《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云“火郁發之”,通過熱敏灸法促使經氣傳導,疏通郁結,宣發腠理,以達到驅邪外出的目的?!鹅`樞·邪氣藏府病形篇》曰:“膽病者,善太息,口苦……亦視其脈三陷下者炙之……取陽陵泉”,患者感口中苦,肝膽相表里,故于二診加用陽陵泉穴作為熱敏穴,共奏疏肝利膽之效。
熱敏懸灸簡稱熱敏灸,屬于針灸的一種,相對于針刺療法,熱敏灸可以讓患者避免針刺、無痛苦及安全無副作用。熱敏灸的操作關鍵在于施灸選穴,要遵循“辨敏選穴”原則,重視腧穴敏化狀態,選取了正確的熱敏腧穴,可以更有效去激發熱至病所的灸性傳感,充分調動患者自身固有的內源性的調節能力[2]。
4. 體會
結合本案例,該患者經四診合參,辨證為肝經火毒熾盛,臨證治療多以“清”、泄”法為主。臨證對于熱敏灸法,醫者多用于溫經散寒、升陽舉陷之類虛癥、寒證,針對實證、熱證少用灸法,《醫宗金鑒》中認為灸法可拔膿消癰,又《醫學入門》中提到:熱者灸之,引郁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所以臨證不必拘泥,結合辨證論治可考慮“熱證可灸”。
參考文獻
[1] 佚名.帶狀皰疹后神經痛診療中國專家共識[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6, v.22(03):7-13.
[2] 黃仙保,陳日新.陳日新“辨敏取穴”施灸學術思想及臨床應用[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7,32(09):4038-4041
第一作者:
畢流芳,女,漢,貴州省遵義市人,貴州中醫藥大學在讀研究生。
通訊作者:
杜城,男,漢,貴州省貴陽市人,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麻醉疼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