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玲
《什么是面積》是北師大版第六冊第五單元面積的第一課時。屬于“空間與圖形”領域的知識,是一節幾何概念課。本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們的周長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掌握好這部分的內容,能為他們后續學習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也為整個數學幾何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那么,怎樣上好一節幾何概念課呢?前段時間,我參與了展示課《什么是面積》教學設計、上課、磨課、評課的全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明白了幾何概念課可以怎樣上?下面就是我的一些思考。
1 借助生活強化感知,建立概念
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提出“現實原則”,即數學教學要來源于現實,扎根現實。在教學中,要善于依據教學內容,去捕捉“生活現象”,精選“生活素材”。為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提供充分的數學事實,讓學生借助生活中的原型建構數學概念,從而真正獲取知識。面積的概念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從學生的生活入手,先讓學生通過找一找身邊哪些物體的表面有面積,如:黑板、地板、數學書、作業本封面、文具盒的表面有面積,再讓學生摸一摸數學書封面、學具袋(信封)的面積在哪里,感知物體的面有大有小,通過物體面的大小比較揭示物體的面積,使學生把面積這個抽象的概念與生活中具體的事例聯系起來,讓面積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便于學生更好的理解概念。
2 把握概念本質,在活動中體驗、感悟概念的含義
觀察為學生建立初步的表象,動手操作為學生形成概念提供豐富的感知。克魯捷茨基認為:“一個人的能力只有通過活動才能想成和發展。”教學中,給學生提供一些觀察、操作的材料,從而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體驗,自己去發現,自己去分析研究,揭開知識的奧秘,有助于學生對抽象的數學知識的理解。面積的概念本質就是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通過讓兩個學生動手比賽給黑板上兩塊大小不一的土地涂色,讓學生初步感知物體的表面就是它的面積,再通過具體動手摸一摸數學書、信封等身邊物體的表面,進一步感知物體的表面有多大,它的面積就有多大。然后通過動手給平面圖形(封閉圖形和不封閉圖形)刷上顏色,學生在動手刷的過程中,體驗了封閉圖形有多大,它的面積就有多大,而不封閉圖形沒有面積。學生在一次次動手活動中,體驗和感悟了面積的概念。
3 創設主動探索的空間,理解概念
“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的方法是學生的再創造,即學生把要學習的數學知識通過自己的創造發現出來,才能有所創新”。因此,要努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考空間,最大限度地激活孩子的思維,讓孩子置身于探索的學習過程中。
(1)給學生提供動手的空間,摸一摸、涂一涂、刷一刷物體的表面,比一比圖形的面積大小,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探索新知,理解面積的概念。畫一畫:在方格中畫3個不同的圖形,使它們的面積都等于7個方格的面積。給學生提供自由創作的空間,讓學生直觀感知面積相同的圖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狀。
(2)給學生提供動腦、動口的空間。操作是外表,思維是內在,而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呢?請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什么是面積,讓學生自己總結面積的概念,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3)發揮學具功能,強化概念。
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借助學具的特征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形象化、簡單化。在比較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面積大小時,當學生肉眼無法判斷時,老師給學生提供一種學具——方格紙,只要學生把方格紙放在長方形或正方形表面上,通過數格子就能知道長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積分別有多大,從而順利比較出大小。學具方格紙的使用不但解決學生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問題,而且更好的幫助學生強化面積的概念。
總之,在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的習得不是浮于淺表的,而是通過經歷想象、操作體驗、觀察發現、思考感悟、交流分享、歸納總結等數學活動,觸碰到學生的思維深處,理解數學知識的本質,把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真正落實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