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昌
按照廣東省教育廳“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要求,自3月2日開始線上教學已有2個多月了。學校師生保持定力、把握大勢,抓住疫情的新機遇、新挑戰!教育部發出“停課不停學”的指導意見后,全體教師攜著學生對疫情打起了“離校不離教,停課不停學”的持久戰!教師們積極配合,努力尋求線上教學方法,出謀劃、獻施策,全力做好疫情期間教育教學工作;學生居家學習問題成為關注的焦點,而線上教學對學生學習是一種極大的挑戰,更是對教師教學方法的一大挑戰!無論是在學習環境、學習方式、學習手段,還是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方面,都讓師生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考驗。
教師們深知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是一個整體,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等方面的配合,缺一不可,為全力做好疫情期間教育教學工作,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提高政治站位,積極作為,切實把線上教學的每個環節成為課堂上的“亮點”。
1 學會分享,激發學習興趣
線上教學,分享更應該成為一個主題。網絡讓時時刻刻進行分享成為了可能,在網絡里我們還可以借助授課軟件,盡量多利用軟件的功能,讓教師和學生像朋友一樣互相分享,互相了解。教師們都將自己班優秀學生的優秀作業提交至小管家程序里,讓全班同學分享,一方面可以為其他學生提供模范啟示,另一方面還可以激勵表現優秀的學生。
在授課這一方面,教師們也可以把優秀的微課、課件、視頻、習題提交至微信群等進行實時的分享,還可以及時調整教學進度,做到因材施教;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提供給學生自主學習的資源。教師也可以利用班級群分享一些有趣的視頻、實驗等,讓學生從趣味中學習,從學習中體味,從體味中激發學習興趣。
2 教學新挑戰,“線上教學”的利弊關系
對于線上教學,學校非常重視,動員全體行政人員、備課組長、教研組長、班主任及部分縣教研團隊成員,在學校的安排部署下,全校上下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線上教學”組合拳。
教師們成了“主播”,在網絡這片天地里和學生們共同學習;而學生們利用電腦、手機等設備實現上課,與教師交流和學習等。線上授課沖淡了教師權威,師生之間可以實現無障礙的溝通。當一位教師在教室進行上課的時候,為了維持課堂紀律,教師不得不樹立起教師權威。所以,在教室上課的時候,一些內向的孩子或者有點害怕教師的孩子可能會害怕說出自己的觀點,不能夠及時發問,造成問題的堆積,會導致聽課效果不佳。但在網絡上,教師并不在你的眼前,而是相隔在屏幕中,學生自然就不會有恐懼心理了,學生們都能夠暢所欲言,極力發揮思維能力,只要想提出問題就可以大膽提出問題,并寫在程序小管家或微信群里。在線上的課堂上,實現學生和教師真正平等的關系,教師和學生都能夠輕松愉快地完成教學課程。
3 “線上教學”的優勢,扮演角色培養思考
線上教學更多的是知識的傳授。當互動成為了線上教學目前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我們更應該把線上教學的重點放在知識的傳授上。
線上教學,促使教師角色轉變,增強教學能力。“停課不停學”不是逼教師當網紅,而是要主動轉變角色,即扮演好“導師”的角色,對于知識的傳授這一方面的內容,教師可以在課程設計上做文章。課程設計要短小精悍,重點突出,講練結合。對于一個知識點的講解,也要通過問題層層引出,讓學生在線上上課的時候也能有思維的訓練,邏輯的提升,而不是將規律和定義直接擺到PPT上,讓學生機械地理解和記憶。在線下的時候,我們可以在一節課結束時讓學生進行課堂練習,從智育、德育以及個人、家庭生活等多方面給予學生關心和幫助,將課堂時間更多地放在知識點的講解上,可以說用一種“浸潤”的方式讓學生理解。
線上教學,授課教師要更多地關注課程整體設計、框架搭建、資源整合、學習活動設計等,才能助推教師從教學者到課程者的轉變。一定要注意講練結合。在學生本身注意力不是很集中的條件下,通過習題讓學生集中注意力,認真思考; 應遵循在線教育的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制定網絡學習指南,大膽開展線上直播,采取線上輔導、答疑釋惑、批改作業等適合“網課”特點的教學方法,按計劃有效、有序地推進教學工作,并做好在線學習的診斷評估,在學生缺乏學友和同伴的情況下,成為學生隨時傾訴、分享或者求助的可信賴對象,確保學生全面發展不斷提升授課效果。
線上教學,促進教育領域生產力大解放、教育資源均等化。“停課不停學”對教育教學提出了挑戰,也是“互聯網+教育”的重要成果應用展示,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整合了網絡學習資源,成為一種不斷創新和改進工作的動力,使得傳統教育與線上教育互補和融合,推進教育方式變革,提高教學相長效率的有益嘗試,有助于推動我縣農村學校學子們的基礎教育均等化、深化學校課堂教學改革,最終提升我縣整體教學質量水平。
參考文獻:
[1] 魏麗珊, 劉嘉匯. 淺談疫情下中學教師如何實現線下到線上的教學轉換[J]. 教育進展, 2020, 10(3): 297-300.
[2] 范文. 網絡環境下中學教師教學行為的改變及應對[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 2018(8): 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