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苗苗
摘 要: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在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同時傳承和發揚了中國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融入幼兒教育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關鍵詞:傳統飲食文化;幼兒
1 在幼兒園進行傳統飲食文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 必要性
飲食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人類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包含民族信仰、文化、價值觀,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受西方餐飲文化影響,我國主流飲食文化正受到沖擊,許多幼兒熱衷西式快餐,對中國飲食只知其名不知其源,甚至五谷不分,阻礙了傳統飲食的發展和傳播。由飲食結構變化導致的健康問題日益凸顯。2015年全球有約1/3的癌癥患者死于飲酒、高體重指數等飲食不當行為;2016年亞洲5歲以下肥胖兒童占世界范圍近1/2。[1]作為人口大國,中國民眾健康狀況也不容忽視。在全民共建健康社會背景下,飲食教育備受關注受到家長大力支持。
傳播健康的飲食觀念,繼承發揚我國傳統飲食文化中的精華部分需要“早”做打算。日本作為一個長壽的民族,其成功離不開系統的飲食教育,他們強調飲食教育要從小開始。我國若想取得進展需要借鑒他國成功經驗。3-6歲幼兒正是飲食偏好養成期,各種觀念尚未形成,可塑性很高,對幼兒進行飲食教育可以很好接受并且能對成年后的生活產生影響。
1.2 可行性
中國飲食文化扎根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小到生活中的一句問候語、“下車餃子上車面”都包含了人們最質樸的祝福,飲食文化所包含的人文關懷具體可感的也與幼兒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是幼兒可以接觸和理解的。我國傳統飲食文化歷史悠久,雖然有不合理的成分但其中有益部分在現代社會仍十分受用。現代營養學的傳播也可以彌補我國飲食文化的不足,只要加強培訓和推廣會有充分發展空間。
2 傳統飲食文化對幼兒的教育價值
2.1 智育
研究發現:環境和營養影響人的智力發展。幼時營養的缺乏會影響大腦的發育進而制約智力的發展,這種影響是難以改變的。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中包含的營養思想與現代營養科學有著不同程度的關聯,對現代生活仍有借鑒意義。在食物的選擇上注重膳食平衡,如所食主食副食相當保持營養均衡;多吃不同種類食物保證攝取多樣的營養元素;葷素搭配調節體內酸堿平衡;冷熱適宜保護內臟健康;根據體質、時間、地點不同制定相應的營養方案。[2]在飲食習慣上,要求安靜的進食環境,細嚼慢咽益于食物消化吸收。這些對于處于大腦生長關鍵期的幼兒來說都有積極作用。
2.2 德育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與我國傳統文化緊密相連,我國重“禮”也形成了獨特的飲食之“禮”。如進食時講究座位的排序、上菜次序、夾菜、敬酒等一系列規則。《禮記·少儀》中記載“凡進食之禮,左肴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膾炙處外,疏醬處內,蔥片處右,酒漿處右。”時至今日這些禮儀雖然不再如此繁多,但我們仍十分重視餐桌上的禮貌問題,了解和重視飲食禮儀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與人自然和諧的交往,也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
2.3 美育
飲食經過長期發展,不僅注重味蕾上的享受更講究“色、香、味、形、器”[3]缺一不可,五者同時達到標準才稱之為美。在顏色上講究不同色彩搭配如清一色搭配、對比色搭配、多種顏色搭配,保持色澤的自然之美;在味道上講究“固本”,即保持食材本來的味道,維持味覺的自然之美;在形態上講究對稱、平衡、大小相宜,賦予形態藝術美感;在器皿上無論是色調還是造型都要和菜品保持一致。除此之外,還會通過起美名、進食附以音律和舞蹈等方式在情感上得到一種美的享受,幼兒可以直觀感受和體驗美。
2.4 體育
幼兒生病次數普遍偏高且康復期長,生病次數是衡量幼兒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中國飲食文化中食療認為飲食可以治病。食療即食物和藥物治療相結合治療疾病,如感冒前多食驅寒性溫的食物。食療發引出人們的養生四象,對幼兒健康教育有一定的啟發。
筷子在我國綿延數千年是我國飲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僅作為餐具在流傳更是華夏民族“文明”的代表。手指能夠完成的動作都可以用筷子完成如夾、挑、敲、戳、沾、翻等。通過使用筷子可以“鍛煉從肩部一直到手指等30多個大小關節和50多條肌肉的能力、手指部位小肌肉協調能力;促進視覺發育;提升大腦發育能力。”[4]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獨立能力。
傳統飲食文化內容豐富,除上述作用,對幼兒語言、想象、認知能力發展也有積極作用。通過講解飲食背后蘊含的名人軼事、地域風俗可以豐富幼兒詞匯量、發展幼兒語言表述能力。通過對傳統飲食文化的感知幼兒可以了解先輩的聰明才智和英勇事跡增強民族自豪感。
參考文獻:
[1] 孫寶國,王靜.中國食品產業現狀與發展戰略[J].中國食品學報,2018(08):1-7.
[2] 白文杰,王紅育.中國飲食中的營養思想[J].中國食物與營養,2003(02):3.
[3] 陳嬌蕓.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當代價值及實現路徑[J].淮海工學院學報,2018(02):87-90.
[4] 蔣徐敏.教小班幼兒使用筷子的指導方法[J].兒童與健康,2018(Z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