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菲


摘要:后現代主義出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達“要有必要意識的思想和行動需超越啟蒙時代的范疇”。在設計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西方的后現代主義對當下公共藝術設計的產生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強調綜合多元化思想,反對理性,注重人文關懷。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人性;公共藝術
一、后現代主義對設計理論的探索
美國建筑師羅伯特·文丘里反對“少即是多”(少令人生厭)主張:在設計中吸收當代各種文化精神雜亂的活力,走歪路,模棱兩可,變化無常最早于《建筑的復雜性與矛盾性》(1966)明確提出反現代主義的設計思想。在書中提出現代主義已經完成了它在特定時期的歷史使命,國際主義千篇一律的風格限制了設計師才能的發揮并導致了欣賞趣昧的單調乏昧另一本著作《向拉斯維加斯學習》(1972)對含混含義模糊、具有隱喻和象征意義的風格表現出更為明晣的偏好。可以說,文丘里提出的傳統和混亂的審美趣味是后現代主義設計風格形成的雛形。他其中的代表作同樣注重變化。
二、后現代主義的崛起
后現代主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這里所指的是狹義的后現代主義,它是當代西方設計思潮中多元化方向中的一個流活,形成于20世紀年代,發展于70年代,成熟于年代。皆在于反對現代主義義、國際主義設計風格在近30年的發展中主要表現在建藝術方面,從而影響到各個設計領域。后現代主義已經過了幾十年的風雨歷程,雖然現在已經過了它生命的旺盛期,但是它的影響力絲毫沒有減弱。
(一)多種方式并存
波普藝術是后現代主義設計的主要派別之一,是一種流行文化的開始。波普意為“POP”,是單詞“popular”的變體,意思是通俗的、流行的,大眾化的。后現代藝術主義既有像查爾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的古典韻味、象征主義。又有像詹姆斯·斯特林的現代主義的結構,波普風格的細節。打破了傳統觀念中建筑的典雅的外形,體現了現代主義文化的通俗、廣泛和多元。在后現代藝術影響下的公共藝術也沒有標準的藝術形態,即使是簡單的公共環境也可以成為好的交流場地。公共藝術融合了不同種影響,讓視覺中心點消失,融入更多元素,使得藝術不再簡單的注重于創造的具體設施,而是強調了人與整體環境的關系。
(二)注重“文脈主義”
后現代設計作品同時具有象征化特征,賦予了設計作品想象的和情感的內涵,這主要是針對過分強調功能缺乏感情色彩的現代主義設計的顛覆。這類設計作品往往具有雕塑般的形式讓我們感受到過程、感受到存在的意義以及人與物的交流、對話。現代生活中選擇一件物品不僅是為了用,而且是為了尋找自我的象征性,這種現象導致了后現代主義設計的象征化特征。
后現代設計作品的人文關懷,其實也可以說成是精神上的功能主義,是對現代主義所倡導的功能主義的豐富和超越,即將理性的、邏輯的功能發展為既有生理的功能,又有心理的功能的新功能主義。現實生活中存在著“沒有原由的困難”,即人們可以將東西放在他喜歡放置的位置而不是本來應該放的地方,雖然這有點不方便,但這種設計方法實質上是對人的一種更加體貼的設計方式,強調了人不是一個簡單活著的機器,而是需要關懷和體貼的有智商有感覺的情感動物,這也是后現代設計師對使用者的尊重。
(三)娛樂性
后現代主義的建筑語言具備“隱喻”、“象征”和“多義”的特點,表現在建筑造型與裝飾上的娛樂性和處理細節的含糊性。杰 姆遜曾經說過 “ 現代主義的特征是烏托邦式的設想,而后現代主義卻是和商品化緊緊聯系在一 起的。它抹平了藝術與生活的界限,使藝術生活化,甚至表現出一種 “ 反藝術 ” 的美學主張。而后現代藝術則充滿了娛樂,大眾,使人更容易接受。而公共藝術的趣味性可拉近作品與大眾的心理距離。在后現代藝術的影響下可以用極為通俗的方式來直接表現物質生活。
(四)可持續發展性
后現代藝術的風格能讓大眾走進作品之中,成為作品的組成部分, 強調了設計作品與環境的聯系。而作為后現代藝術影響的公共藝術設計作品要有以下幾點:一個是系統性,也就是要與城市整體環境相統一。一個好的公共設施設計,也是城市整體風格的組成部分。另一個是經濟性,標準化生產可以降低成產成本,同時也便于維修和再生產。第三點是牢靠性,就是讓公共設施有較長的壽命,除了選用堅固耐用的材料之外,也要防止從美學角度上的迅速淘汰。所以設計的作品更為綠色環保、持久。
結語
公共藝術受后現代藝術影響頗深,是以現下倍受大眾認可的方式而衍生的藝術形式。后現代主義起初出發源于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用于表達“要有必要意識的思想和行動需超越啟蒙時代的范疇”。在設計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西方的后現代主義對當下公共藝術設計的產生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強調綜合多元化思想,反對理性,注重人文關懷。后現代藝術的核心價值也不在于實體的存在,而在于它能激發社會生活的活力。
參考文獻:
[1]查爾斯·詹克斯:《后現代主義的故事》電子工業出版社,2017.
[2]王洪義:《公共藝術概論》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