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璐
摘 要:《卡門》序曲是法國作曲家喬治?比才的代表作品,作品以現實主義的藝術手法表現了西班牙社會底層的真實生活,劇中塑造了吉普賽女郎卡門和龍騎兵唐?何塞兩個人物的愛情悲劇。是一部在世界舞臺上久負盛名的保留劇目。本文將通過對作者及樂曲介紹,以及樂曲的結構,對《卡門》序曲進行曲式分析。
關鍵詞:喬治?比才;卡門序曲;曲式
法國現實主義歌劇當以喬治?比才的《卡門》為代表,該劇創作于1874年,是依據法國作家梅里美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歌劇,梅里美筆下的愛情描繪與眾不同,小說《卡門》是以第一人稱“我”的口吻講述了熱情坦率,大膽自由的吉普賽女郎卡門愛上了誠懇忠厚的龍騎兵唐?何塞,由于二人出身,教養的極大差別,后來卡門愛上了英俊瀟灑的斗牛士魯斯卡,最后被唐?何塞殺死的愛情悲劇。
一、作者及樂曲介紹
歌劇《卡門》是世界歌劇史上最富有藝術魄力的作品之一,作為法國現實主義歌劇誕生的標志,它既是喬治?比才創作的頂峰,同時也常被看作法國歌劇變遷史中的里程碑。它展現了一個獨立自由的藝術形象,突破了傳統歌劇刻畫人物的表現手法,光彩奪目的西班牙風情,使整個音樂生動,靈活并富有光彩。該劇于1875年3月3日在巴黎喜歌劇院問世,但首演失敗,而且三個月后,年輕的喬治?比才也與世長辭。該劇的藝術特色同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法國的歌劇創作極不吻合,因而引發了強烈的沖擊。一百多年來,這部歌劇并未被歷史和世人所遺忘,相反它通過幾十種語言版本已在許多國家再次上演,并始終是世界歌劇舞臺上最受歡迎并且久演不衰的作品。
《卡門》序曲是一首管弦樂曲,是歌劇《卡門》中的前奏曲。《卡門》序曲共有四個重要的音樂主題,但因為第四個主題(卡門的“命運”主題)在音樂情緒上與前三個主題形成較大反差,并且最后結束到不協和和弦,所以這一主題常常被省略。本文分析參考了《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譜例集》(第一冊)中《卡門》序曲的鋼琴伴奏譜(該樂譜省略第四主題)。下面將整首作品進行曲式分析。
二、《卡門》序曲曲式分析
樂曲從第1小節到第16小節(反復記號前)是主部音樂。主題帶有節日氣息的慶典性軍樂隊演奏效果,音樂完整獨立,是表達樂思最重要的部分。這里主部出現反復一次是為了加深主部陳述的印象。主部音樂由A大調開始,結構為復樂段。第一個樂段(1-8小節)中,5-8小節是1-4小節非嚴格模進,由兩個樂句構成。第二個樂段(9-16小節)與第一個樂段是同頭變尾,并以屬七到主的完滿終止結束。這里將此樂段用A表示。
樂曲從第17小節到34小節是第一插部。第一插部是主部音樂的關系小調(升f小調)開始,是多樂句構成的樂段,該樂段出現了新的音樂材料。在第17小節到24小節中,(21-24小節)是(17-20小節)的變化的重復樂句。第25小節到第34小節是具有連接性質的樂句,并在A大調屬和弦上做主部音樂的再現準備。這里將此樂段用B表示。
樂曲從第35小節到第50小節是主部音樂第二次出現,這一次沒有反復記號,音樂保持原來調性結構。這里將此樂段用A(a+a)表示。
樂曲從第51小節到100小節是第二插部,由F大調開始。第二插部有兩段,這里為了音樂的貫穿發展,先有四小節的連接后進入新的音樂材料,其中第二段(79-100小節)是第一段(55-78小節)的變化反復。音樂在音區變高,織體加厚,調性轉變等方面進行音樂材料再一次反復,變化反復加固了人們對這一主題的印象。因為樂段的全部或其中一部分的反復不改變樂段結構的性質,不會作為新的曲式來看待。因而第二插部其結構規模與主部音樂的結構規模相適應并取得平衡。這里將此樂段用C表示。
樂曲從第101小節到第119小節是主部音樂第三次出現。是減縮再現了主部音樂,為了加強樂曲結束感,結尾將原來的4個小節擴充至7個小節,給與樂曲以穩定的結束。這里將此樂段用A表示。
回旋曲式是由具有首要意義的主題(即主部)與不同的若干插部相交替,不止一次反復出現,則插部至少要有兩個,因此至少必須具有相平衡的五個部分,是循環原則結構的曲式。
回旋曲式的主部每次出現都不作過大的戲劇性變化。在很多作品中,主部嚴格地原樣反復在線,有改變時也往往只用變奏手法或者較簡單的減縮擴充。本樂曲的主部出現了三次,只有第三次出現時作了減縮變化,為了更好地體現樂曲結束感。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卡門》序曲的曲式結構為單式回旋曲。圖示如下:
參考文獻
[1] 中央音樂學院作品分析教研室編.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譜例集[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8,11.
[2] 吳祖強.曲式與作品分析(修訂版)[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7.
[3] 王東亮.歌劇《卡門》的藝術特色及其影響探微[D].福建師范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