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亞
摘 要:傳統的音樂教學中,教師只是教唱歌曲,這不利于學生提升自身音樂素養和音樂表現力。體態律動使得音樂課堂動靜相宜,體現出音樂課是一門引導學生感受藝術魅力的課程。因此,對于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討是頗有必要的。
關鍵詞:體態律動;小學音樂課;應用
一、達爾克羅茲的音樂教育思想
達爾克羅茲,瑞士音樂教育家,于1902年創立了“體態律動”學說及音樂教育法,其理論體系的核心是人主要是通過自身的運動將內在的情緒轉化為音樂,人體自身就是樂器。所以音樂的訓練,單一的嗓音、耳朵、手指等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練好姿勢、體態及各式的形態動作,把樂曲感情轉化為具體的節奏、動作和聲音,從而喚醒與之俱來感悟音樂的本能,培養至關重要的節奏感,讓情感更為細膩敏銳。
二、如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應用體態律動
(一)在律動中感知節拍與節奏
在小學音樂的教學中,節拍的強弱訓練,一直是小學音樂學習的難點。采用體態律動教學法,以動作感受節拍的強弱,效果會更理想。例如:在4/4拍中的弱拍,老師用左手拍桌面來代替(弱拍與第四拍相同),強拍則用雙手合拍,次強拍則用右手拍擊膝蓋來代替;對于3/4拍中的強拍,教師可以用雙手拍桌面來代替,弱拍則雙臂膀各拍一下;2/4拍的動作幾乎一致,強拍用右手拍桌面,弱拍則只拍一下臂膀即可,動作與節拍一一對應,這樣可以把音樂的節拍形象生動地展現出來,還有就是學生多感官去學習,形成聽覺、視覺雙重印象。
節奏的訓練也是非常必要的。通常人們在賞析一段音樂時,會跟著音樂旋律擺動自己的身體,這是每個人對于音樂最本能的反應。例如:在人教版的音樂教材中,就使用“跑”和“走”分別表示八分音符與四分音符。在此基礎上,老師讓學生用“跳”去感知輕巧而有彈力的節奏,如“ox xo”;用“跑”或者擺臂的動作去感受快速地八分音符,如“xx ?xx”;以每兩個同學傳網球的動作,可以帶動他們感知音樂的節奏;也可以用拍擊手掌(即全手掌各拍擊一次)的方式去感知2/4拍的節奏。
(二)運用體態律動詮釋歌曲風格
小學音樂教學中,把握歌曲的風格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體態律動可以和歌曲的風格匯于一體。比如,在了解每首作品時代背景的情況下,可以讓學生多次聆聽,然后根據作品的力度、音色、急緩等讓學生用體態律動去感受音樂作品更深層次的內涵。通過體態律動來把握不同音樂作品的不同情緒:聽到歡樂的音樂作品,學生可以做出相對歡快的動作,如拍手、擺臂等;當學生聽到比較悲傷的作品,可以做出平緩一點的動作,如閉眼、搖頭等。這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對于音樂作品的認知度,還可以使整個授課過程充滿活力。
(三)運用體態律動激發學生對歌曲的情感表達
學習音樂,情感是特別重要的。運用體態律動激發學生對歌曲情感的表達,無疑是一種可行與有效的辦法。達爾克羅茲曾指:“學習音樂,必須要依靠身體大肌肉的運動反應,而這種身體運動反應又必須與個人內心對音樂的反應相聯系。”正是這樣,老師把體態律動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各個環節就是很必要的。
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老師要避免機械專業化的教學,既要訓練學生的發聲、呼吸、咬字等技巧,也要將情感貫穿于技巧的教學中,這才是真正的音樂教學。
部分作品的旋律為了追求與表達作品的美感,會加上一些變化音、變化節奏,而這些細節的變化,學生往往是最容易忽略的。這個時候可以加入與作品相符的體態律動動作,把無形的音樂轉變為有形的動作去表達,讓學生在正常的演唱中感受到難點,也容易接受體態律動的記憶輔助作用。
(四)體態律動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與想象力
學生是學習音樂的主體,要相信他們對于音樂的見解,鼓勵他們的表演欲,培養他們對音樂的自我感覺——也就是樂感,從而提高他們對音樂的理解能力。例如《小紅帽》的課程教學中,幾乎是學生自己完成歌曲的學習,主要是音樂中加入了體態律動,這種曲調與律動的結合對學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學生隨著音樂的節奏律動起來,激發了他們用律動聯想故事的情節,全面提高了學生學習音樂的參與感,從而學習得更快、更輕松。
三、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應用體態律動的意義及應注意的問題
《詩·大序》有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歷古千年,用動作學習音樂一直是十分重要的。體態律動可以培養學生對節奏韻律的感知,培養他們的音樂情感,進而提高理解音樂、創造音樂的能力。此外,體態律動可以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它調動了學生學習音樂的主觀能動性,推動著音樂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首先,老師必須要明白,體態律動只是輔助音樂教學的方式,在實際的應用中,要把握好尺度,避免自己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從而影響到教學的整體進度。其次,老師要積極主動的發揮自身的指導作用,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調動他們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再次,老師要盡心營造相對輕松、自由的音樂教學環境,要給予學生展現自我、表達自我的機會,增加他們對音樂學習的熱情。最后,運用體態律動教學,對老師自身的音樂素養要求是極高的。因此,要不斷地提升教師的即興演奏能力,及時的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同時激發學生的自主思考。
結 ?語
教師要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制定不同內容的體態律動訓練,讓體態律動能更好的融入到小學音樂課堂,使學生掌握體態律動所需要的知識與能力。
參考文獻
[1] 裘斐鋆.“律動”教學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有效應用[J].中國音樂教育,2011,(06).
[2] 劉濤濤.體態律動在音樂教學中的靈活運用[J].祖國,2016,(06).
[3] 張珺.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訓練體態律動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觀察,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