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亮 韋映凡
摘要:關于廣西銅鼓,諸多學者對其樂器構造、源流等方向做過研究,其中不少學者從音樂形態學方面對廣西銅鼓的音樂面貌進行分析,在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遺產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本項目旨在利用新技術,通過數控制造技術,借助先進的調音設備,使壯族音樂銅鼓可以生產成12平均律半音階的成品,方便演奏時自如轉調。同時,通過海外文化交流,讓更多的人共有、共賞、共享壯族銅鼓文化,使壯族文化得以永續永存。當前隨著旅游業的發展,銅鼓文化資源在傳承與保護方面出現了新的機遇,本文就如何加強傳承與保護銅鼓文化作初步探討。
關鍵詞:銅鼓;壯族;傳承;創新
一、創新背景分析
廣西河池市是壯、漢、瑤、苗、仫佬、毛南、水、侗等8個世居民族的集聚地,廣西壯族銅鼓分布在全區各地,但是河池市登記在冊的文物銅鼓最多,20 世紀八九十年代,全國陸續出版了一系列有關銅鼓的專著、專論,使得在銅鼓記譜法的研究方向有了初步的了解,?也為后來的研究者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其中有一些研究者開始使用特定文字在音響方面模擬記錄,并廣泛運用在歷屆河池市銅鼓山歌藝術節中,這些銅鼓歷史文化遺產豐富,具有典型性、獨特性、復合型等特征。音樂銅鼓的科技研究,符合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趨勢,對壯族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有較大影響。
河池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是國家示范中職學校,2013年學校獲首批“廣西中等職業學校民族文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基地”,學校堅持“為學生幸福鋪路”的辦學理念,以“立德、立行、立技、立業”為校訓,以培養“身心健康、素質良好、技能精湛”技能人才為目標,全面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努力培養“合格+特色+特長”的專業人才。
二、主要目標與創新點
1.創新銅鼓表演人才培養模式
河池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與企業合作,將廣西環江韋氏銅鼓鑄造廠生產項目、文創項目融入教學全過程,以“項目”推動人才培養;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加強實踐性教學,以賽促學,以節慶活動促學,形成開放式、互動式、交流式新課堂。在對廣西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銅鼓鑄造的田野調查基礎上,借助現代的數控機床設備分析銅鼓構造,建立一個具有可視化、智能化和主動感知能力的壯族銅鼓文化傳承與保護的數字化平臺;2019年12月拍攝壯族銅鼓文化遺產專題片,完成數據庫的填充;河池市文化廣電體育和旅游局黃康導演(學校特聘教師)為本項目組編制一套壯族銅鼓的傳承與演奏的標準;學校投資80萬元建立民族手工傳承展示中心,其中壯族銅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產品展廳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白瑪赤林到校調研,對學校民族文化傳承保護工作和民族文化傳承人才培養給予了充分肯定。
2.創新開設特色課程
把優秀傳統民族文化融入教育教學全課程。開發一批特色校本教材,創新“課+庫”配套資源庫建設(“課”即編寫適合中職學生特點的介紹河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校本教材,“庫”即建立和不斷完善教學資源庫,包括電子教案、課件、微課、MV等)。開展銅鼓文化進校園、進課堂工程。提取特有民族元素,結合現代技術手段,將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與創新高度融合,在探索民族文化的傳承道路上邁出堅實的一步。2019年10月,姚亮、吳青霞擔任指導教師,王忠孝、藍寶石、梁香玲、覃易、黃金玉以《只有山歌敬親人》為題目,用壯族銅鼓與山歌搭建平臺,在2019年廣西師范生信息化教學應用大賽上榮獲三等獎。
3.創新探索特色文化傳承發展途徑
為提高學生的銅鼓表演能力,深度融入“壯族三月三·河池嘉年華”等活動,開展“產、學、研一體化”教學,將民族文化的傳承、創新和特色教具的開發有效結合起來,參與和承擔了藝術生產和藝術創作,姚亮創作的民族音樂《銅鼓聲聲傳神韻》榮獲2017年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比賽三等獎,創作的器樂作品《粘膏樹下銅鼓聲》2019年8月獲邀到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演出,已經推向社會,走進市場,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三、實施過程與成效
1.建立了“三心四愛五育人”德育工作機制
從頂層設計入手,構建以“三心四愛”為主線,以“五育人”為抓手的德育新機制,為德育工作開展奠定了良好基礎。構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德育活動載體。以銅鼓文化進校園、進課堂活動為載體,挖掘特色民族文化中的德育資源,將特色民族文化融入德育工作,在普及、傳承、創新民族文化中實現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育人功能。
合作單位泰國曼谷市泰昵榮松歌公立學校,辦學特色鮮明,該校民族樂隊與管弦樂隊與學校開展合作交流,2019年2月12日,學校師生姚亮與藍寶石赴泰國與該校舉行文化交流活動,為中泰兩國青少年之間的文化交流活動及締結中泰友誼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合作單位廣西環江韋氏銅鼓鑄造廠,二十年來,先后生產了十萬多面銅鼓,小至0.39公分的微型禮品銅鼓,大到6.68米的巨型銅鼓,無論是鼓型、花紋、鼓聲、質量等條件都已完全達到了民間使用銅鼓的要求,得到了廣大客戶的良好評價。
合作單位越南職業學院,2018年11月19日越南國家商務部PIE培訓中心總經理阮友清一行11人在河池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先后參觀了民族傳統手工技藝傳承展示中心、家政服務培訓中心、機械加工實訓基地等教育教學基地,參訪團一行對學校的教育理念和辦學條件給予了高度肯定,并簽訂合作辦學協議。
2.搭建“文化熏陶--實踐體驗”的工匠精神培育平臺,培養學生職業素養。通過企業文化進校園進專業和引企入校,實施產教融合,在感受企業文化和實踐體驗中提升學生職業素養
1)按照“理論與實際并行,知識與技能并重”和“創造性發展、創造性繼承”原則,將民族文化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注重培養傳承河池少數民族戲曲、音樂、舞蹈、美術和手工藝術專業人才。
2)學校以國家規定的課程體系為主體,在原有課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內容滲透和設置新課程,分別在公共基礎課和專業課程中,增加壯族銅鼓音樂等民族知識和技能,充分發揮民族文化的傳播輻射作用。
3)以機電專業為主體,完成“課+庫”的建設。學校與環江韋氏銅鼓鑄造廠成功開發了兩組12平均律的音樂銅鼓,共24個,按照中國的24節氣進行命名,今年申請國家專利,并且在東盟博覽會期間演出,在區內外獲得了較大的反響。
3.政校行企聯動,創新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
為了破解學校地處經濟欠發達少數民族地區,信息較為閉塞,深度校企合作困難較多的難題,學校主動出擊,依托河池市政府的組織領導,成立河池市校企合作理事會,構建了政府主導下的校企合作新機制。按照“共建、共享、共贏”原則,成功引入武漢儒家文化傳播公司、環江韋氏銅鼓廠等多家企業,參與專業的建設,形成牢固、穩定、持久的校企合作共同體。
2015-2019年,學校民族文化藝術教學部教師參加廣西中職校教師技能比賽(手繪、民族器樂演奏等項目)獲獎15項,2014-2019年,民族文化藝術教學部學生參加自治區級以上技能比賽(民族工藝品制作、銅鼓音樂演奏、民族舞蹈等項目)獲獎26項,參加全國、全區中職校“文明風采”競賽活動(“中華才藝”、“我眼中的民族文化”征文及攝影等項目)獲獎226項。其中姚亮原創音樂的舞蹈作品《瑤山哈西》獲得由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國家教育部、文化部、體育總局頒發的“校園時代”全國青少年才藝電視展金獎;姚亮參與的項目《“壯族三月三”非遺傳承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獲得2017年廣西職業教育自治區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項目《政府主導?多方聯動?產教融合-欠發達地區校企合作的探索與實踐》獲得2017年廣西職業教育自治區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項目《欠發達地區中職學校跨越式發展的研究與實踐》獲得2019年廣西職業教育自治區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民族貧困地區中職學校“三維四元”文化育人模式研究與實踐項目》獲得2019年廣西職業教育自治區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由韋映凡主持的河池市2019年第二批市本級科技計劃項目《河池銅鼓24平均律音樂研究與開發暨高層次創新人才隊伍建設》課題2019年11月立項,此項目的成果,填補了壯族音樂銅鼓半音階展示平臺建設空白,使廣西銅鼓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上升到新高度,對廣西河池的歷史文化傳承和保護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參考文獻
[1]溫存超:《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在地方高校教學中的開發與利用》[J]河池學院學報2010.(S):第27頁-31頁
[2] 王鈺:《廣南壯族銅鼓文化傳承和保護對策探析》[J] 科技致富向導2003.(8):第27-28頁
[3] 董曉嬌:《門頭溝京西太平鼓形態研究與教材建設初探》[J]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11.(1):第47-48頁
(基金項目:河池市2019年第二批市本級科技計劃項目《河池銅鼓24平均律音樂研究與開發暨高層次創新人才隊伍建設》課題立項編號:2019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