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靜
摘要:特殊時期的發生,停課不停學的大規模開展,使得我們對于新時代下所暴露出的線上教學問題進行了深度思考。教學資源作為教學中的必備要素,在網絡化與智能化時代對于良好教學效果的達成顯得愈發重要。本文就此著手,首先明晰了傳統教學資源以及數字化時代下教學資源的概念,其后對優質教學資源進行了界定,最后提出如何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以期能夠使學生享受到公平教育的資源,教師及時進行溝通和交流,促進教學取得新的成效。
關鍵詞:教學資源;教育信息化時代;資源共享
一、教學資源與數字化時代下教學資源的概念
教學資源,它是指為教學的有效開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種可被利用的條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視、圖片、課件等;也包括教師資源、教具、基礎設施等。同時也應該涉及到教育政策等內容。即教學資源可以指在教學過程中被教學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包括支撐教學的、為教學服務的人、財、物、信息等。從狹義上來講,教學資源(學習資源)主要包括教學材料、教學環境及教學后援系統。而我們現在所倡導的數字化時代下的教學資源,它更多地是指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來豐富教育的內容及形式。涉及網絡硬件資源與網絡軟件資源。硬件資源包括:實體硬件,實體材料,基礎環境等;軟件資源包括:教育教學的軟件資源以及各種工具資源等。
二、優質教育資源的界定
(一)對于優質資源的界定:我們可以分成軟件和硬件。軟件就是優質的教師隊伍,好的教育理念、技術和方法,這是一種越分享越富裕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無法用錢衡量的);另一種是硬件,如好的教學設備、儀器等(用錢可以衡量的),沒有一定的硬件基礎和資金投入是不行的。但過于重視硬件攀比,忽視最核心的軟件現象屢見不鮮:不少學校動輒幾千萬,上億修建學校;不少家庭為了把孩子送進一個“好”學校,未來給孩子一個好的教育環境,交高額的贊助費,動員各種社會關系,如果把硬件當成最重要的優質教育資源,永遠僧多粥少,資源緊缺。
(二)傳統觀點習慣上把第一類教育資源當成優質教育資源核心組成部分,這樣造成我們教育資源“匱乏”的現狀。城市教育資源優于農村教育資源,東部教育資源優于中西部教育資源的現象,造成“有錢”教育資源集中在城市的某些“重點”學校,城市出現愈演愈烈的“擇校”現象,“奧數熱”現象,“差生”現象,而這些痼疾更加推波助瀾,導致了社會對“偽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和追捧。
(三)優質資源不僅僅是能使學生成績一下子提高幾個名次的精品課程,也不僅僅是那些迎合精準考試資源和優秀的應考教師資源,更好的瞄準“升學目標”的納入考試的學科資源;還應該是能夠激勵學生更好的實現各方面全面發展的,甚至包括那些不納入考試的學科。同時發揮老師先進的教學方法和理念對學生的塑造作用。
三、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的舉措
(一)改變觀念,達成共識
隨著教育信息化2.0的推進,教育資源應當是公平的,而不是有意識的向重點學校或某個市區傾斜的。專有資源的開發和應用,應該向社會開放。如今是萬物互聯的時代,應該摒棄構筑知識壁壘。教師應該加強交流,通過建立溝通協作平臺相互交換服務信息,進行合作。只有優質教育資源的建設者具備主動的意識,才能具備資源共享的前提。
發達的信息網絡為群體聯合創造了更加便捷的平臺, 僅靠一人之力或一個人掌握的各類資源, 很難滿足現代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多樣化需求。開展基于網絡的團隊協作, 進行思想、資源、教學方法的傳遞、共享,將成為信息時代教師社群活動的時代特色。在這一時代, 教師將從個體勞動向群體聯合與協同發展。[1]要加強各級各類優質資源的建設開發意識,通過調動各主體的積極性,滿足學前、義務、高等、職業、繼續教育等的不同需求。建成多個應用平臺和共享工具和系統,方便師生需要。
(二)制定規則,加強制度約束
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之所以拒絕優質資源共享,而不是主動交流,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教師的專有知識產權得不到相應的保障。由于老師與老師之間存在職稱評比,地區與地區之間也存在教育水平的競爭,正是害怕侵犯自己的相應的權益而排斥共享。網絡資源共享缺乏制度上的規范化管理以及相應法律保障的健全程度亟待改進。因此:要完善保障和協調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的政策和法規,創造一個安心共享的氛圍,從而使其減少后顧之憂。
建立資源審查與評價指標體系,使得網上評價與專家測評相結合。
(三)加強標準化建設,統一規范程序和步驟
應當加強對優質教育資源的定義,建立統一的技術標準去衡量。資源建設的相關部門應該盡快出臺相關質量界定的評價標準和規范,使優質資源的質量得到保障。同時各個學校也應該自覺遵守和采用相應的技術和規范。自覺采用遠程教育教學資源建設的技術規范來建立一批跨平臺和相互共享的優質網絡資源。
在具體實踐環節,可從建立健全教育管理體系為切入點,整合教學、科研、培訓等改革進程,推進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對教育事業的全面深化改革起到必要的引導和保障作用。[1]要盡可能提供公平競爭、規范交易的系統大環境,使教師和公眾能夠自由選擇和及時獲取優質資源和服務,實現資源共享和持續發展。
(四)推進市場化和產業化,加速資源共享的落地實施
首先,為了彌補各地區或者各老師對于自身的寶貴經驗分享后對于自身效益的缺失,可以實行政府購買優秀教師或者地區優質資源和服務的措施,使得教師的智力成果和知識產權得到保護。同時也可以采取激勵措施,鼓勵各個機構或其他社會力量主動承擔起開發優質教育資源、提供服務的職責。在此過程中,也應引導使用者適度的按照自身需求理性的去購買。
其次,也可以將優質資源共享納入對學校的績效考評或者對老師考評方式當中,以此激勵學校及老師對于優質資源共享的主動性和更強的參與感。
參考文獻
[1]董鵬,顧亦然.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師發展路徑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9(19):155-157.
[2]李彩敏,張皓.教育信息化2.0將開啟智能教育新時代[J].教育現代化,2019,6(89):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