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黎
摘要:大學生村官在我國新農村的經濟建設工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當前我國“三農”問題是黨和國家的重點工作,其中農業經濟發展是重中之重。大學生村官作為黨和國家選派到基層開展工作的儲備人才,有助于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是實現新農村全面穩步發展的人才支援與不竭動力。
關鍵詞:大學生村官;新農村建設;經濟發展
大學生村官是我國加快新農村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形勢下應運而生的。可以說大學生村官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建設提供了智力支持與人才儲備。
一、經濟發展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性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近年來,我國新農村建設取得顯著的成績,促進了我國新農村的經濟發展。
(一)農業經濟水平決定新農村建設的程度
經濟發展是重中之重。農村經濟發展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核心,但當前農村經濟水平還不能全面實現合理配置土地資源。在這種情況下,要更好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就要通過政策法規,運用科學技術,抓住社會提供的幫助為農村經濟謀得更好的發展,針對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找到解決措施,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穩定發展提供穩定的經濟基礎。
重視農村經濟發展要強調新農村建設的自我生長能力,一味“等、靠”政府的扶持或企業的幫扶都不能真正實現農村的有機生長,農村經濟發展穩定,才能實現農民生活富足,農村環境綠色健康,農村整體發展進步。以經濟為基礎,實現政治清明、文化強大、社會和諧,新農村建設的任務才能算的上真正完成。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才能促進新農村建設的和諧推進,這是破解三農問題困境的一個良方。
(二)新農村建設為實現社會主義奠定堅實基礎
新農村的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決策,做好新農村建設工作,有利于在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與城市協調發展,農業與工業、服務業齊頭并進,最終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使廣大農民能夠享受到社會發展成果。加強新農村建設有助于完善農業技術及設備,為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保障,增強國家綜合實力;扎實農業經濟發展,增加農業產量,提高農民收入助力于和諧社會的構建,推動城鄉經濟建設共同繁榮發展;通過可持續性農業經濟發展,能夠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改善農民生活環境,實現城鎮化穩步前進,推動我國走向全面小康社會。
二、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發展經濟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水平大幅提升,農村地區人均收入日益增加。在經濟總量增加的背后是不同地區的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存在破壞環境謀取利益等不利于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亟待整改。
(一)農村經濟整體水平不高
盡管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迅速,但基礎差、負擔重等歷史和現實雙重因素,農村經濟總體發展水平偏低,發展形勢嚴峻依舊。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三農”問題都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農村經濟發展仍舊面臨的諸多困難,如體制性障礙,現存的城鄉二元格局加劇使農村地區的經濟改革舉措舉步維艱;此外,傳統政策性扶貧很難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如何在轉型時期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發展一直以來都是我國的重要工作,也是一項持久的革命事業。
(二)發展農村經濟模式單一化
當前新農村主要有三種經濟發展模式,其一集體經濟型,有一定程度的集體經濟,經濟發展主要動力是成熟鄉鎮企業;其二是散戶經濟型,存在于經濟發展水平較好的鄉村,各利益群體之間存在觀念差異和矛盾沖突;第三種為農業經濟型,以農業種植為主,制度組織建設和經濟建設都面臨巨大問題。目前農村大部分地區屬于第三種模式,資金來源單一,農民收入較低。匱乏的資金阻礙基礎設施改善,農業生產需求和農民生活需要得不到滿足。原本就處于劣勢的農村經濟在快速發展的城市化背景下,農民不愿意繼續從事農業勞動。
(三)農村經濟生產環境惡劣
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自流轉移,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生活。留守農村的群體以文化程度不高、勞動能力較弱的婦孺老人為主,他們缺乏大規模農業生產的能力,勞動效率低下,農村勞動力進入總量過剩與結構性短缺并存的階段,關鍵農時缺人手、現代農業缺人才。當前農業較弱的原因在于基礎設施匱乏、設備裝備水平不高、科技運用程度低,高新科技廣泛用于工業與服務業的同時,農業的現代化進程較慢。
(四)發展新農村經濟缺乏有效領導
城市和農村差距逐步拉大,如城鄉發展不均衡,廣大農村地區相對比大城市,對優秀人才不具有競爭力,大學畢業生更多會選擇留在城市。現在發展農業經濟需要不斷開拓創新,及時把握時代需求,敏銳抓住發展契機,這是舊制農村經濟者所欠缺的。當下的農村經濟發展缺少優秀青年加入,這導致農村整體進程受制,最終陷入發展的滯后。
三、大學生村官在發展農村經濟中的積極作用
大學生村官是具有豐富理論知識、現代化眼光和政治訴求的優秀大學生“嵌入”基層組織,是優秀人才與基層經濟的高度融合。大學生村官運用專業知識內容,提高農村經濟現代化發展水平,解決農業現代信息化發展問題。這是現代知識與傳統農業實現的最好良性共存,實現信息與資源互通,標志著中國新農村經濟建設已經開始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路徑。
(一)大學生村官滿足農村專業知識人才儲備需求
人才儲備對信息化時代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大學生村官是基層開展現代化管理工作的關鍵。大學生村官整體科學文化素質較高,能夠熟練運用專業技能與現代化技術助力農業發展。結合本村特色因地制宜,充分運用自身專業,高起點謀劃長期發展規劃,以嶄新的視角及時調整進程,用科學化手段實現農業經濟的現代化發展,為農村經濟奠定堅實的信息化技術基礎。此外,大學生村官扎根一線農村,能夠培養具有先進管理理念的新型干部隊伍。
(二)大學生村官優化傳統農業經濟管理模式
21世紀是網絡高速發展的時期,互聯網與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密切相關。在這種社會大背景下,農村要謀求長久發展就必須實現現代化轉型。大學生村官作為年輕的一代人,成長于互聯網時代,熟知互聯網將如何發揮作用,利用網絡的巨大潛力,實現農業的創新性發展。此外,他們對國家政策解讀和信息分析能力較強,敏銳的洞悉力和觀察能力有助于及時獲取市場信息,推動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引入現代化管理理念,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提高農民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把分散經營的小生產轉化為社會化生產,增加農業經濟抵御風險的能力,幫助農民學習和掌握先進農業科學技術,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以滿足市場需求。
(三)大學生村官推廣現代農業科學技術
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急需現代信息技術和農業專業知識發揮作用。大學生村官有文化、懂技術、具有專業技能,能夠聯系實際生產需要的專家,精準提供專業技術指導,解決實際問題。另外還能爭取致富項目,有力促進農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以專業知識技能為指導,再加上對國家政策的正確把握,大學生村官能根據當地具體情況,指導農民依靠科技、大力促進農村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產業、休閑觀光農業等,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和諧統一。如在有條件的地區積極倡導在農業生產中減少化肥、藥物、添加劑的使用,開展沼氣的應用以及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的使用等,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達到發揮保護農村環境的目的,真正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四)大學生村官將成為新農村經濟建設的中堅力量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經濟發展是新農村整體建設的基礎,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性發展是黨和政府長期高度重視的問題。黨的十九大中,習近平總書記重申一定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建設新農村要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離不開人才的積極支持。大學生村官帶來新思想、新知識,加速基層干部隊伍的觀念更新,為農村創新性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大學生村官能溝通農民與政府,制定符合實際的政策,為農民經濟發展提供動力。大學生村官具備良好的綜合能力,能夠實現科學合理的編制,完善管理工作隊伍,為農村經理管理工作奠定扎實的基礎,確保農村經理具體策略的有效實施。
作為深入農村調研工作的大學生村官群體,他們掌握著中國農村現階段發展的一手資料,是農村地區落實政策的宣傳者、維護穩定的管理者以及提高素質的教育者,他們是實現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動力。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大學生村官為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政策解讀、技術引導與觀念更新,促進新農村經濟建設。
參考文獻:
[1]戴芳.對大學生村官政策中各主體角色定位的思考[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13(3).
[2]陳文.高校服務新農村建設的途徑探索.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16(24).
[3]陳張慧.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大學生村官”的作用及實現途徑探析.江西農業學報.2011,23(2).
[4]呂小強.新農村建設視角下大學生村官創新發展研究.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