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帥
摘要:本文分析了國內壯侗語研究現狀,具體梳理了壯侗語量詞定名研究和壯侗語量詞的描寫和解釋研究,指出當下壯侗語量詞研究的不足,號召學界應關注壯侗語研究的框架,早日擺脫受漢語量詞研究系統束縛的問題,同時應關注量詞認知研究和多語言比較研究。
關鍵詞:壯侗語;量詞;研究現狀;述評
量詞是漢藏語系語言獨有的詞匯類型之一。深入研究和比較漢藏語系下不同語言中量詞的異同,對確立語言親疏關系、構建原始語言,都大有裨益。壯侗語的量詞豐富,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研究了壯侗語的量詞系統。本文將簡要梳理已有關于壯侗語量詞研究的成果,找出現有研究的不足,指出未來的努力方向。
一、壯侗語量詞的定名研究
羅常培、傅懋勣(1954)指出,漢藏語系有幾個共同特征,其中之一是“有類別詞”,這里的“類別詞”指的是漢語中的“這個人,兩匹馬”中的“個”“匹”,這是較早將“類別詞”作為漢藏語系的一個類型學特征進行的論述?,F有研究表明,類別詞、量詞無論是在意義特征還是性質功能上以及起源和分布上都有根本差別,這些差異體現在詞匯性質、意義功能、與社會文化的關系等方面。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量詞”和“分類詞”還是經常被混在一起使用。已有研究認為,現有的少數民族語言簡志都不注意類別詞問題,而把類別詞這樣一個重要的詞類混在構詞法的詞綴里面或者當作量詞來處理,因此根本查不到類別詞;類別詞表示事物的類別,不跟數詞發生關系,一般用在名詞的前面,表示有關的名詞屬于何種類別;中國南方百越民族后裔的語言大都有類別詞,漢語沒有。
關于壯侗語量詞的定名研究,相關成果較為豐富。喻世長(1956)、王均等(1984)、韋慶穩(1985)、張均如、梁敏等(1999)都給出了壯侗語量詞的定義,但這些定義基本是在漢語量詞研究的理念下進行的。事實上,壯侗語量詞的內涵與外延與漢語量詞都存在差異。有些學者在具體論述的同時也對量詞的概念開始做進一步界定,個別文章還提出了新的名稱。
張公瑾(1978)把壯侗語的“量詞”看成單位詞;小航、文安(1988)認為量詞具有雙重身份、雙重性;薄文澤(2003)認為壯侗語量詞在分布上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它跟數詞組合,表示名詞性成分的單位數量,另一方面,它又可以作為中心成分受名詞及名詞修飾語的修飾;覃曉航(2005)認為,壯語量詞“詞頭化”之后,失去表示事物單位的意義,即早期壯侗語量詞在發展過程中分化出兩類成分:一類仍是量詞,另一類則虛化為詞頭。后者不能視為量詞的兼類現象。李明、譚志滿(2006)回顧了量詞和類別詞研究的歷史,比較了二者的特點,認為壯侗語中存在有類別詞,它不同于傳統的量詞,是名詞發展為量詞的中間環節。陸天橋(2007)在承認毛南語“數+名”結構前提下將毛南語里相當于漢語量詞和詞頭的一類詞稱為類別名詞,毛南語屬于侗臺語族,與其他壯侗語量詞特征較為一致,這就啟示學界對壯侗語量詞定名進行重新思考??梢钥吹?,之所以出現壯侗語量詞名稱不統一,主要原因在于類別名詞、數量詞組中的單位詞以及虛化的詞頭三者間的關系存在交叉與模糊。
二、臺語量詞的描寫與解釋研究
近年來,學界有大量描寫和解釋臺語或某個語點量詞的文章,在這里不一一表述,只列舉部分較有代表性的觀點。廣西區民語委辦公室(1988)較為全面地描述了壯語量詞;張元生(1979,1993)描寫了武鳴壯語名量詞的語法特征;欽炳泉(1982)、吳啟祿(1983)分別介紹了泰語、布依語量詞的概況;胡靜(2001)從親屬語言比較的角度描寫老撾語量詞的語法特征;梁敏(1983,1986)考察了壯侗語族量詞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并總結出各語言量詞發展的一些共同趨向。
晉風(1982)認為壯語量詞不存在詞頭;不具備構詞詞干作用;壯語體詞結構的中心是名詞而不是量詞。謝志民(1985)持類似觀點,認為壯語量名結構里,量詞是詞,不是詞頭。陸天橋(1998)考察了壯語中的元音交替現象;劉力堅(2004)從與漢語接觸的角度描寫廣東連山壯語的量詞系統。
關于壯語量詞與名詞、數詞等組合的語序,袁家驊(1979)在參照漢藏語系其他語言的基礎上,對壯語體詞(數詞、量詞、人稱代詞、指示詞和名詞)的組合方式進行了分析,認為壯語的體詞結構以量詞或者“量名組合體”為核心。季永興(1983)認為壯語中修飾成分和限制成分在后是壯語固有的語序,數量詞組在名詞之前這種跟漢語一致的語序是受漢語影響的結果,壯語北部方言跟漢語接觸較多,許多地區都是壯漢雜居,較多地受到漢語的影響是必然的。覃曉航(2003)認為數量詞后置是壯侗語族語法系統中的原有形式,并總結了壯侗語數量名結構發展經歷的三個階段。
三、壯侗語量詞研究需要努力的方向
梳理現有成果發現,壯侗語研究已經取得可喜的進展,這為進一步認識壯侗語族語言打下了基礎,但現有研究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需要今后加強。這首先表現為壯侗語分類詞的研究多借鑒漢語的描寫框架,分類詞自身所具有的特點挖掘不夠。其次,目前壯侗語量詞的研究絕大多數沒有嚴格區分分類詞和度量詞,之前大多量詞的研究,都把度量衡量詞考慮進去,導致分類詞的特點和重要意義沒有被凸顯出來。而前者才是最具類型學特征的參項,因此,嚴格區分這兩類詞在量詞類型學的研究中顯得尤為重要。第三,結合語言類型學以及從認知語言學范疇化理論去研究分類詞語義句法特點的文章屈指可數。最后,從宏觀角度對壯侗語語義特點比較的文章不多;鮮有文章從語言接觸角度分析壯侗語數量名語序的演變機制和從語序類型學角度分析壯侗語指量名語序組合的傾向性。
壯侗語不同名詞通常使用不同的分類詞,常用名詞可以據此形成不同的類別系統。壯侗語的分類詞的語義特點是什么?認知機制如何?如何體現背后的系統性和理據性?分類詞的使用是否具有強制性?句法組合能力怎么樣?分類詞與數詞、名詞或者與指示詞、名詞等構成的結構語序分布情況如何?這些問題都值得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薄文澤. 木佬語研究[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3.
[2] 廣西區民語委辦公室. 壯語量詞[M]. 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 1988.
[3]胡靜. 從親屬語言的比較看老撾語量詞的特點[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1 (4).
[4]季永興. 壯漢代詞數詞量詞名詞結構形式比較分析[J]. 民族語文, 1993 (4).
[5]晉風. 對壯語量詞研究中幾個論點的商榷[J].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1982 (4).
[6]李明,譚志滿. 壯侗語類別詞再認識[J].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 (6).
[7]梁敏. 壯侗語量詞的產生和發展[J]. 民族語文, 1983 (3).
[8]梁敏. 壯侗語族諸語言名詞性修飾詞組的語序[J]. 民族語文, 1986 (4).
[9]劉力堅. 語言接觸中的連山壯語量詞[A]. 李錦芳編. 漢藏語系量詞研究[C].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05.
[10]陸天橋. 毛南語的類別名詞[J]. 民族語文, 2007(3).
[11]陸天橋. 壯語元音象義現象試析[J]. 民族語文,1998(4).
[12]羅常培, 付懋勣. 國內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概況[J]. 中國語文, 1954(3)
[13]欽炳泉. 泰語量詞淺談[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82(3).
[14]覃曉航. 壯侗語“數量名”結構的源流. 現代語言學理論與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M]. 民族出版社, 2003.
[15]覃曉航. 壯語量詞的詞頭化[M]. 民族語文, 2005 (3).
[16]王均等. 壯侗語族語言簡志[M]. 北京:民族出版社, 1984.
[17]韋慶穩. 壯語語法研究[M]. 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 1985.
[18]吳啟祿. 布依語量詞概略[J]. 貴州民族研究, 1983(3).
[19]小航, 文安. 壯語類屬詞頭與壯語量詞的關系[J].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8 (4).
[20]謝志民. 論壯語量詞及其在文字上的處理[J]. 中南民族學院學報, 1985 (5).
[21]喻世長. 布依語語法研究[M].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56.
[22]袁家驊. 漢壯語的體詞向心結構[J]. 民族語文, 1979 (2).
[23]張公瑾. 論漢語及壯侗語族諸語言中的單位詞[J].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78 (4).
[24]張均如,梁敏. 壯語方言研究[M].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9 (12).
[25]張元生. 武鳴壯語的名量詞[J]. 民族語文, 1979 (3).
[26]張元生. 武鳴壯語名量詞新探[J]. 中央民族學院學報, 1993 (4).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壯侗語分類詞語義句法的類型學研究”(16YJC74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