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旦紅
【摘要】語文課程在學科教育中占據重要地位,相比較于其他學科,它更注重于學生的表達、寫作和理解能力的培養。隨著國家對人才綜合素養要求的提高,語文課程頗受重視,一些教學問題隨之而來,它們影響著語文課程教育效果的提高。近年來,作為教育模式的關鍵環節的情感教育呼聲越來越高。本文將會對情感教育進行剖析,同時探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將情感教育融入課堂。
【關鍵詞】情感? ?教育? ?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20-046-01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這就表明:教學過程中,簡單地教授基本的語文文化知識已經無法達到教育理念的標準,教師更應該注重學生良好的人格素質、道德品質的培養。在課堂教育中,一味地死記硬背之類的傳統教學模式需進行改善,而情感教育與語文課堂教學的融合與滲透則可以使課堂教學展現出新景象,使學生融入到老師的教學中,將知識融會貫通,結合社會現狀和實際進行理解和記憶。
1.教師改變固定角色和死板的教學方式,注重學生情感的變化
什么是情感教育?人們在受到環境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時自身產生的感受和思維想法叫做情感,而情感教育即將情感(包括教師授課時的情感表達,教材中人物的情感,師生之間的情感等)融入到教學過程中,以提高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常規的教學方式不外乎聽、說、讀,寫。學生通過不斷的重復和記憶,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感覺索然無味,老師也覺得教學效果不是很明顯。對此,我們應明確認識到,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是教師,但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師的作用是教授學生知識,在關鍵性環節進行引導。語文教學是為數不多來源于積累的學科,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比較自由開放,不應該死板的固定化。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情感變化,合理調節教學活動,無需一板一眼按照教案進行。如在下課前十分鐘,組織學生分組交流并總結分享,同學們思想火花的碰撞可以促進學生個體之間對知識的深入理解。不同的思考結果進行匯合,使得知識結構條理更清晰,教學結果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組活動可以增強學生團體意識,提升學生之間的感情。
老師嘗試改變自己的角色,不應該將自己放在學生的對立面,更應該和學生成為朋友,正如“親其師,信其道”,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發現:學生與某一科目老師交流頻繁,該學生在該科目興趣度會相對較高。教師獨特的教學風格和個人魅力在教學過程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頻繁交流可以使教師了解學生接受能力,明確教學難點,提高教學質量,而且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增強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師生情。
2.深挖教材中內在情感,將與實際生活相關聯,真實化,全面化
初中教材中的古詩,文章和詩歌多情感表達為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對教材的內在情感進行挖掘和解讀,老師在對其向實際生活進行引導。如在講到《背影》時候,可以講述自身外出求學,父母相送的經歷,表達自身的情感進而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指導學生交流分享他們的感受與經驗,可以使得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對應的情景,對課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將電影,音樂與語文教學相融合,對學生把握情感主線進行引導,如在電影《中國機長》中,體會教材中詮釋勇敢的小說人物與電影中勇敢的英雄有何異同,并進行交流討論,進而達到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對感情特色有更深理解的結果。
3.對教材進行解讀,展現語言的藝術魅力,情至情景之中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用生動的表達,抑揚頓挫的聲調以及形象的解讀來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對教材的理解。通過富有感染力的描述來使學生產生相應的情感,可以運用道具和肢體語言使其了解教材中人物的內心世界,使學生對文章情感的變化來源于自身感受,而并非老師的單一解讀。如在《木蘭詩》的學習中,通過花木蘭所處的時代背景進行導入,循序漸進,從孝道、戰爭的殘酷到巾幗不讓須眉的責任與擔當。處于怎樣的時代,會有怎樣的情懷,這需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好的引入,使學生身臨其境的體會主人公的情感世界。
王爾德曾言:作者完成了書的一半,另一半留給了讀者。這也體現了學生在進行閱讀學習中要與作者或教材文章中主人公進行情感交流和思想上的碰撞,才會有更好的閱讀學習效果。學生對課本中的文章進行閱讀和思考時,需要將自己的情感體驗與實際生活中的活動進行相關聯,對故事情節自身化,基于現實和課本文字,產生嶄新的、不同的情感體驗。
4.結束語
初中語文相較于小學語文的,不僅要培養閱讀分析能力,更應該注重學生文化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將文學藝術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語文的魅力便在于此,用真實的語言來表達真摯的情感。老師認真了解并學習新課程改革的思想與理念,讓學生在一個積極、活躍的情感氛圍中進行學習,教學效果會得到一個質的提高,學生也會得到一個更全面的發展。
初中語文教學在新課程改革的時代背景下更為開放,而語文知識本身也如同我們生活中的調味品,在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中均有體現,不可缺少。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用心感受情感,感受生活。學生在積極的情感氛圍之下培養獨立的人格,發展獨特的個性,完善自身素養,成為社會需要的綜合性人才。
【參考文獻】
[1]翟軍霞. 淺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 學周刊,2017(02):65-66.
[2]高瑩. 淺談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課堂中的滲透[J]. 中國校外教育,2018(01):128.
[3]李瑩. 淺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 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3(S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