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孟子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提出了一套仁政學說。而隨后提出的制民之產、薄其賦斂、重商惠商等一系列經濟思想無不閃爍著孟子仁政學說的光輝,是其仁政學說在經濟上的表現,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孟子;制民之產;薄其賦斂;重商惠商
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之間互相征伐,百姓叫苦不迭,流離失所。面對如此情景,孟子提出“春秋無義戰”[1],反對諸侯間的兼并戰爭,反對霸道,主張王道,并提出了仁政學說,之后在仁政學說的主導下提出了一系列惠民安民的經濟思想。
一、制民之產
“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2]孟子認為普通人沒有固定的產業便不能安定下來,這是社會潛在的不穩定因素?!皞}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3],百姓有“恒產”,才會擁有“恒心”,然后才能懂得禮義廉恥?!笆枪拭骶泼裰a,必使得養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4],英明的君主治理國家時必定給予百姓一份足以贍養全家老小的產業,然后再加以循循善誘的教導,這樣百姓才不至于做出違反犯罪的事情。然而,如今的百姓沒有能夠奉養父母和撫養妻兒的產業,連溫飽問題尚不能解決,又怎會有多余的精力學習禮儀呢?因此,孟子主張制民之產:給予每戶五畝住宅,在住宅四周種植桑樹,這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盡心飼養雞狗豬這類家畜,不耽誤飼養時間,七十歲的老人可以吃上肉;給予每家一百畝田地,不耽誤其生產時間,八口之家的溫飽問題可以得到解決;在保證了百姓的溫飽后,然后再設立各種學校教導民眾孝悌的道理,這樣百姓才會安居樂業,最終實現王道。
“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鈞,谷祿不平?!?sub>[5]孟子認為實行仁政應該從劃分田地經界開始,主張實行井田制,而其所倡導的制民之產就是在井田制之下實行的。井田制規定九百畝為一井,其中一百畝為公田,剩下的八百畝分給八家為私田。農忙時節,每戶需要先耕種公田,然后再去處理自家的私田,私田就是百姓的恒產。在井田制下,“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6],百姓安居樂業。
二、薄其稅斂
“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sub>[7]孟子認為實行仁政就應該取民有制,減輕百姓的賦稅,如此可使百姓富裕。孟子認為夏代實行貢法,商代實行助法,周代實行徹法,雖然三代實行的稅法各不相同,但稅率都是十分抽一。另外,孟子還提到了另一種稅率,“昔者文王之治歧,耕者九一”,他認為周文王對百姓實行的是九分抽一的稅率。因此,針對滕國土地狹小的情況,孟子建議滕文公在郊區實行九分抽一的稅率,城區實行十分抽一的稅率。雖然孟子主張薄稅斂,但卻不是無限度的減輕稅率。當白圭向孟子請教稅率能否二十抽一的時候,孟子給出了否定回答,他認為那樣不能夠支撐統治者的財用,二十抽一的稅率只適用于貉。因此,十分抽一的稅率是最適宜的,由此可見,雖然孟子主張薄稅斂,實行仁政,但在本質上還是維護著封建統治者的利益。
“有布縷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8],孟子認為應該減少賦稅種類,統治者三者取其一即可,如果賦稅種類繁多,則會加重百姓的負擔,致使百姓饑寒交迫。同時,孟子認為統治者在征發百姓服勞役時,應該注意不奪農時,不占用農業生產時間,這樣百姓的糧食將會吃不完。以秦楚為例,孟子向梁惠王說明不奪農時的的重要性,“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泵献诱J為梁惠王如果不奪農時,使百姓能夠深耕細作,黎民不饑不寒,而秦楚侵占百姓的生產時間來征發徭役,最終會使得秦楚百姓怨聲載道,這樣雙方征戰秦楚將不敵魏國。
三、重商惠商
孟子重視商業,鼓勵商品交換,他認為商品交換并不會損害交換雙方各自的利益。由于社會分工不同,每個人所需要的生活資料靠自己是不能完成的,而要靠百工生產的產品才能齊備。孟子進一步表明了商品交換的互惠性,“子不通易其事,以羨補不足”,那么農民多余的米和婦女多余的布就無法得到交換,多余的米布無法被他人使用,就無法發揮其應有的價值,相反,如果商品能夠互通有無,則可以共享勞動成果。除了鼓勵商品交換外,孟子還認為商品價格不能一概而論。天下的物品各不相同,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如果不論商品品質的好壞,而一味使它們價格相同,那么只會擾亂商品市場的秩序。
孟子主張減免商稅,實行惠商政策。首先,“市,廛而不征”[9],孟子認為應該減免貨物稅,如此一來,商人皆“愿藏于其市矣”[10]。其次,“關,譏而不征”[11],孟子認為對于關卡,只進行稽查而不征稅,這樣天下的旅客“愿出于其路矣”[12]。此外,孟子認為減免商稅應該及時有效。戴盈之曰:“什一,去關市之征,今茲未能。請輕之,以待來年然后已,何如?”[13]孟子以偷雞的例子巧妙的予以否定,認為這不是君子之道,而認為減免關卡和市場稅不能拖延。
孟子的經濟思想是在其仁政學說的主導下提出來的,有利于減輕普通民眾的負擔,緩和階級矛盾,雖然其本質上維護了封建統治者的利益,但所體現的愛民、惠民的精神,無不閃爍著人性的光輝,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324頁。
[2]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17頁。
[3]劉柯,李克和:《管子譯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頁。
[4]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17頁。
[5]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118頁。
[6]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119頁。
[7]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311頁。
[8]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335頁。
[9]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77頁。
[10]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77頁。
[11]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77頁。
[12]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77頁。
[13]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153頁。
作者簡介:張夏(1994.11—),女,山東濟寧人,聊城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中國史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