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琴 黃燕 楊玲玲

摘要:目的 分析我國“全面二孩”政策下,二孩出生對大孩心理適應狀況以及影響因素。方法 通過對重慶地區301名中學生(初一至初三)進行問卷調查,運用t檢驗、F檢驗等,了解其在二胎出生后心理適應狀況。結果 經數據統計分析,“全面二孩”政策下大孩心理適應水平在是否由父母撫養、父母陪伴時間長短以及家庭氛圍存在極顯著差異(P≤0.01)。結論 “全面二孩”政策,有利于大孩的健康成長,少部分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加以引導。
關鍵詞:全面二孩;大孩;心理適應
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2015年我國開始實行“全面二孩”政策,改變了許多原有獨生子女的家庭結構。由于獨生子女自我意識較強,心理較脆弱、自我調控能力較差等,二孩的出現會給大孩的心理適應帶來的影響,值得我們探討。
本次調查針對重慶地區中學生心理適應狀況進行了問卷發放,通過數據分析與比較研究,以期在“全面二孩”政策下,提高大孩心理適應水平。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本次調查采用非概率抽樣中的方便抽樣,于2019年9月對重慶地區中學生(初一至初三)進行問卷調查,總發放340份,回收301份,有效率為88.53%。其中,男生172人(57.14%),女生129人(42.86%);七年級112人(37.2%),八年級95人(31.6%),九年級94人(31.2%)。
1.2調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編問卷《關于“全面二孩”政策下大孩心理狀況調查問卷》。問卷由家庭基本信息和心理水平量表兩部分構成。問卷基本信息包括被調查者性別、年級、父母最低文化程度等相關內容。心理水平主要包括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三個維度,共計27個題,采取“是”、“不確定”、“不是”三點計分制(是=1,不確定=2,不是=3),得分越低,表明大孩心理適應水平越高,其中,第6、7、8、9、15、16這6個題為反向計分。本問卷由被調查者學校進行自行發放。Cronbachs α系數為0.87,信度較高。
1.3數據處理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7.0進行數據處理分析,主要運用t檢驗、F檢驗。
2調查結果
2.1二孩政策下大孩(初中生)心理適應水平總體情況
問卷采用三點計分,以“2”作為理論中值,低于“2”表示心理適應水平偏高,高于“2”分表示心理適應水平偏低。心理適應平均分為1.53,低于“2”,這表明當前重慶地區初中生對二胎心理適應水平中等偏高。
2.1二孩政策下是否由父母撫養的大孩心理適應水平存在差異
對是否由父母撫養的大孩心理適應水平進行F檢驗。由表1可知,由不同人撫養,大孩心理適應水平在認知和情感因子上存在顯著差異,在行為和心理適應上存在極顯著差異。多重比較發現,在認知和情感因子上,其中一個父母撫養的高于其他兩組,在行為因子上都不是由父母撫養高于其他兩組,在心理適應上其中一個父母撫養的高于其他兩組得分。
2.2二孩政策下父母陪伴時間長短的大孩心理適應水平存在差異
對父母陪伴時間長短的大孩心理適應水平進行F檢驗。由表2可知,父母每周陪伴時間長短的大孩的心理適應水平在情感因子和心理適應上存在極顯著差異。多重比較發現,在認知因子上,陪伴時間在 2-4小時以上顯著高于4小時以上的大孩;在情感和心理適應上,陪伴時間 2小時以下的大孩心理適應程度顯著低于4小時以上和2-4小時的大孩;在行為上,陪伴時間2小時以下的大孩心理適應水平顯著低于陪伴4小時以上的大孩。
2.3二孩政策下不同家庭氛圍大孩心理適應水平存在差異
對不同家庭氛圍大孩心理適應水平進行F檢驗。由表3可知,不同家庭氛圍大孩對二孩在情感、行為和心理適應上存在極顯著差異。進一步比較發現,在情感和行為上,家庭處于一種冷漠狀態環境下的大孩心理適應水平顯著其他兩組家庭氛圍的大孩。
3分析討論
本次調查發現,“全面二孩”政策下大孩心理適應水平各因子在是否由父母撫養、父母陪伴時間以及家庭氛圍三個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因此,大孩對二孩心理適應水平高低主要受四個因素影響: 1.父母是否為獨生子女;2.親子關系;3.家庭氛圍。
3.1父母是否為獨生子女
本研究對父母是否為獨生子女的大孩心理適應水平做了F檢驗,結果表明,對于父母是否為獨生子女的大孩對待二孩在認知因子上存在極顯著差異。一方面,父母均為獨生子女的家庭里,他們自己缺乏與兄弟姐妹相處的經驗,對于手足情感的認知能力相對不高。另一方面,父母為獨生子女的家庭,本身就存在著獨生子女的普遍缺陷,從小形成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根深蒂固。[1]
3.2親子關系
本研究可知,都由父母撫養的大孩心理適應水平顯著高于其他兩組大孩。這是因為其他兩組的父母、大孩以及二孩三者之間缺乏了一起生活的經驗以及直接的面對面接觸,使得他們之間缺乏了兩兩間的熟悉以及情感的培養,尤其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心理的發展卻相對緩慢,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會覺得因為有了二孩之后,父母分散了對于他們的愛,因此他們對于二孩的心理適應水平也就較低。
3.3家庭氛圍
本研究通過對不同家庭氛圍下大孩心理適應水平進行F檢驗,結果表明,家庭氛圍對大孩心理適應水平是影響極大的。家長的道德情感行為直接影響孩子的價值觀,如果家長的人格存在缺陷或者道德行為缺失都會導致青少年的價值觀形成受到影響。[2]
家庭環境會影響同胞關系質量。[3]長期處于冷漠家庭氛圍中的大孩,沒有關于父母友愛、家庭溫馨的記憶,他們的心理更脆弱,對于自己身邊新成員的到來,會自動生出一種防御心理,做不到真心的接納。因此在這種家庭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大孩他們對于二孩的心理適應水平較差。
4對策及建議
4.1父母加強與孩子的溝通陪伴,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外部環境的改變會讓孩子難以適應,情緒發生波動。尤其是二孩到來前后,大孩在心理上不能適應,當父母接受到這些不良情緒后,必須采取相應措施來應對。
在父母陪伴過程中,要加強與孩子的溝通。[4]通過了解大孩關于二孩的看法,對出現的消極思想和情緒進行正確引導,幫助大孩處理不良情緒。如當大孩處于不適狀態時,父母要換位思考,用孩子的視角去分析問題。與孩子進行積極的情緒交流時,多與孩子身體接觸,在面對孩子錯誤時要有充足的準備。這樣,不僅加深了親子間的關系,也為大孩的心理健康成長打下了基礎。
4.2父母保持良好情緒 ,構建溫暖的家庭氛圍
父母在二孩到來之際,應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使大孩體會到家的溫暖,為二孩的到來打好基礎。
首先,父母幫助大孩適應角色轉換。當家庭迎來二孩時,家長要幫助大孩認知新角色,找到家庭新定位,并從生活中小事教會他們應對方式,從而更好適應二孩帶來的變化。父母在照顧好二孩的同時,要顧及到大孩的心理情緒變化,不能因此忽略大孩的需求。
其次,父母重視言傳身教,發揮父母的榜樣作用。家長在教育孩子前,應先進行自己提升,增強個人文化素養。[5]在家庭氛圍的構建中,父母雙方應保持良好和諧的關系,避免在大孩面前大吵大鬧或大打出手,這些行為會給大孩帶來心理陰影,甚至效仿。
4.3學校強化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健康的成長環境
大孩對于二孩的心理適應不僅依靠家長,還需要學校教師的通力協作。
首先,加強專業心理老師人才隊伍建設。當前許多中學的心理輔導教師極度缺乏甚至沒有,有的也只是由科任老師兼職擔任,學生出現心理癥狀之后得不到引導。引入心理學專業人才和醫療人員,提升學校心理教育人才隊伍的專業性,為學生提供專業化、個性化的心理咨詢,切實解決每個學生的心理問題,提升心理教育的成效。[6]
其次,開展相應的心理活動。學校心理健康老師可以定期開展相應的團隊輔導活動,通過活動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針對當前的二孩問題,心理教師可以讓非獨生子女和即將非獨的學生一起開展活動,通過活動讓同學分享感受,以此促進獨生子女對二孩到來的心里接受,適當鼓勵積極性不高的同學參與其中,讓每個同學都能感受到被關注,提升他們的自信心。
參考文獻
[1]鐘慧萍.大孩與二孩奶酪之爭:現狀調查及相關心理問題分析[J].浙江教育科學,2016(6):36-38.
[2]李天勇.當代青少年價值取向的特點及影響因素[J].甘肅教育,2018(7):33.
[3]陳斌斌、王燕.二胎進行時:頭胎兒童在向同胞關系過渡時的生理和心理變化及其影響因素[J].心理科學進展,2016.
[4]周念麗,喬環環.“單獨二孩”政策實施后家庭第一個孩子面臨的心理挑戰[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4(8):570-573.
[5]李荔.迎接二孩不應忽略“大孩”的心理變化[N].光明日報,2016-01-30(10).
[6]于志英.二孩政策下大孩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102-104.
基金項目:本文系西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成果,批準號:XZMYYJS20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