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從周先生是研究園林藝術與古建筑的專家,同時又極具文人的情遠風雅,同時老先生又是詩、書、畫樣樣精通,對畫理具有很深刻的理解,有幸在研究生入學階段經曹福存教授推薦閱讀了老先生的文章,感觸頗深,感想如下:
《說園》總共五篇,文風淡雅,說實話在已經好久不閱讀文言文的基礎下,理解起老先生的文章還需反復推敲、思考。老先生畢生從事園林藝術的研究,足跡遍布五湖四海,華夏大地的園林都有所涉獵,用他的話說就是“半生湖海,未了柔情”。《說園》沒有很多的西方言論觀點,全篇深入淺出,傾注了老先生對園林藝術的真摯感情,留下了這篇充滿感情的文字。
老先生非常注重園林的境界,多次提到要與詩詞、山水畫的境界一樣,講究天然就是最佳,“雖由人做,宛自天開”要經的起細細推敲,要經的起時間的考驗。文章提及到“山與水的關系處理,講究山貴有脈,水貴有源,脈源貫通,全園生動,同時植物的處理也要結合地域、文化、造景、要有地方特色,土生土長的植物才更容易成活。
陳老先生在造園的方向上有很深的造詣。造園要注意仰觀俯察,移步換景,令有限的空間充滿情趣,大園講究動為主,靜為輔,而小園則相反,大園樹木要適當種植常綠,小園宜多落葉,講究“松者,鬆也。枝不能多,葉不能密,才見姿態。而剛柔互用,方見效果,楊柳必存老干,竹林畢露嫩梢,皆反筆出之。“在園林中無論是山、水、植物、建筑的搭配,老先生不止一次提到要注意畫理與園林的結合,園林要有精神,園林要有靈魂。園林在處理的過程中要盡量尊重基本地貌,尊重地域文化,中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每個地域都有每個地域的獨特文化,獨特植物類型,獨特的風土人情,所以運用同樣的造園手法在植入具有地方特色的理念時,產生的園林是多種多樣的,是獨具匠心的,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就是較少的考慮了場地本身的因素,千篇一律的運用了同樣的構園要素,失去了園林的地方特色,實屬丟失了中國園林的精華。
《說園》寫于上世界七八十年代,文章里提到的問題,如今尚存,身為園林專業的學生,不好妄自評價社會上的根根本本,但求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立身于現時展望風景園林專業未來的同時,不忘回顧歷史,回顧像陳老先生這樣的真正把學問當作畢生追求的人的老園林人的精神,吧他們的精神繼承下去。
展望未來,愿中國園林發展光明,愿傳統文化不會丟失,愿世界和平。愿每月復讀老先生文章一遍,激勵自己在園林道路上越走越遠。
作者簡介:王若旭(1996.07-),男,漢族,籍貫:河北固安,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19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藝術設計(景觀),研究方向:景觀規劃與園林藝術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