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摘要: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國家要興旺,民族要振興,需要有強大的向心力,結合精神文明建設,才會有創造力和凝聚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建立,在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同時,充分發揮民間藝術和群眾文化的特色,用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從思想上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本文將對民間藝術的內涵作簡要分析,找尋民間文化藝術與群眾文化藝術發展的契合點,為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獻計獻策。
關鍵詞:民間文化;群眾文化;結合
引言
思想意識是行為的指導,有了正確的行為方向,提高社會創造力,才能為國家建設添磚加瓦。時代的進步,是多種制約條件共同進步的結果,政治清明、經濟飛躍、文化繁榮是引導社會走向特色社會主義之路的領路因素,而真正貼近人心的文化類型是民間文化與群眾文化,為社會生活指明方向,充分發揮文化的內因作用,提升整個民族的素質高度。
1 民間文化和群眾文化的內涵
民間藝術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出來的符合大眾審美的藝術,是為了滿足人們對于現實中美的需要的藝術形式,這是種由思想衍生出的形式,符合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民間藝術為現實生活帶來了美感,使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有滋有味、豐富多彩。比如,前人為了增添“年”的色彩,增強“年”的歡樂氣氛,出現了剪紙藝術。民間藝術不僅滿足了農民和手工藝者的生活需要,還為他們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收入,甚至出現手工藝者以民間藝術作為謀生手段的情況,可以見得,民間藝術的傳承意義巨大[1]。
群眾文化藝術是群眾精神層面的表現,是群眾進行文化活動的主要平臺,是人們在工作之余,組織開展的主動參與、自我開發的社會性文化,是構建和諧社會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和諧社會需要健康的群眾文化基礎,帶有積極、健康色彩的群眾文化能夠凈化心靈,弘揚正氣,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2 發展現狀
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人不了解各地區的民間藝術,有的甚至對家鄉獨有的民間藝術和文化特產都知之甚少,喜歡傳統文化的人也逐漸減少。民間藝術的關注人群具有老齡化的特點,年輕人喜歡新潮的文化形式,對民間藝術不感興趣。由于群眾藝術是貫穿于生產生活中,不具備專業的藝術創作知識和藝術技能,由此可見,群眾文化藝術創作的質量和水平不高,專業性不強,不被廣大群體所接受,有這一定的發展局限性[2]。
3 發展策略
3.1 采風活動的推行
藝術創作來源于生活,任何一種藝術如果脫離了生活,以高雅做定論毫無現實意義。通過采風活動,尋找素材,激發創作的靈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與魅力,從而創作出適合多數人欣賞水平、符合多數人審美觀點的藝術作品。生活是藝術創作的靈感源泉,貼近群眾生活,符合當下群眾審美情趣的藝術,才是可持續性發展的形式。
3.2 精準定位藝術的特色表現形式
民間藝術要有突出的特色,才能經久流傳,被后人傳承和發揚。這個特色不僅指得是藝術形式上的特色,還有地域特色,如此才能在當地生根發芽,起到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作用。比如,在我國陜西地區人們喜歡秦腔,頭扎白布,腰系紅繩,這就是當地的特色群眾文化形式,不受年齡大小和性別的差異,在休閑之余可以圍在一起,感受秦腔的魅力,這種為民間藝術添上了地域特色[3]。
人們可以利用這種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藝術形式宣揚、贊美黨的益民政策,使當地群眾了解國家大政方針,感受社會主義優越性;還可以通過地方藝術形式,加大對對表現突出的人物事跡的宣傳。傳遞人與人之間的親切感,充分發揮民間藝術的形勢特點,傳播正能量,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3.3 以群眾生活豐富民間藝術內容
民間藝術處理要有特色還要有豐富的內容,沒有特色,會失去獨立性,但是如果內容不夠豐富,民間藝術將沒有立足之地。群眾生活的點滴,為民間藝術內涵注入新活力。群眾的政治內容,比如會議精神、文件內容等,百姓身邊的故事都是可以利用的領域。根據社區工作者的高尚情操、好人好事,利用傳統戲曲、戲劇等形式,兼顧年輕人熱衷的曲藝歌舞,增添不同的藝術形態。從內容到形式的豐富多彩,才能使民族文化和群眾藝術得到很好的傳承和發揚,協同共進[4]。
3.4 創新兩種文化的發展形式
民間文化所流傳的內容,對于年長的受眾群體,是耳熟能詳的,但是對于年輕人還有些陌生。隨著社會的進步,改革開放的全方位推進,出現了許多新式的文藝形式,比如,與傳統的唱歌、跳舞不同的說唱搖滾出現,在傳統的剪紙、繪畫的基礎上,沙畫的誕生等。傳統民間藝術要發展,要求工作者們在傳承群眾文化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創作出更多新型的、能吸引各個年齡層次人們的藝術形式,例如:五谷畫的出現。它吸取了我國很多的藝術手法及藝術形式,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利用糧食、種子作為主要作畫材料,返璞歸真,充分體現民間藝術的內涵。現代五谷畫在傳統民間藝術只用原色五谷作畫的基礎上,加入了彩色五谷藝術和合成五谷,使畫面顏色更加亮麗,還能保持永久性的不褪色,既古樸又現代,還符合現代提倡的自然健康環保思想。在延續精華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如此一來才有可能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和喜歡,對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一種加上現代化思想的再造。
3.5 提升社會群體的關注意識
群眾意識的形成依賴于政府部門的做法,擬定出保護民間文化的法律法規、激勵制度,為民間藝術的創作提供更大更好的平臺。對民間藝術形成一系列管理條例,成立專門的保護、管理機構,設立專項資金,建立長效機制,保障和提供民間藝術創作的資源。始終堅持以保護為本,合理創新,在政府扶持的基礎上,號召全社會的積極參與。形成保護民間藝術意識在全民思維中流淌的局面,滲透到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文化層次中。將此種意識納入到教育之中,培養孩子們從小熱愛民間藝術、保護民間藝術、創新民間藝術的思想,關注民間藝術在全社會的發展進程,有鑒于此民間藝術得以發展、傳承和創新[5]。
結束語
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審美水平的提高,都要求群眾藝術、民間藝術要時刻創新,傳統的藝術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廣大藝術創作者不能只追求時髦,脫離傳統藝術特色。俗話說,忘記就是背叛,只有現代與傳統相結合,才能創作出更具有世界意義的民間藝術。
參考文獻
[1]楊宗茂.美術活動在群眾文化發展中的作用[J].中國民族博覽,2019,07:52-53.
[2]王建華.革命的群眾藝術——延安時期的新秧歌運動[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01:130-138.
[3]張露凝.傳承民間藝術文化,守候地方淳樸情懷——以左權藝人王江蘭為例[J].北方音樂,2017,3717:35-36+38.
[4]汪靜怡.先進文化視域下民間樂社“私伙局”研究[D].南昌航空大學,2018.
[5]張升旭.淺談民間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A].《決策與信息》雜志社、北京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決策論壇——創新思維與領導決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C].《決策與信息》雜志社、北京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