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劍紅
摘 要:愛國主義是中華兒女最自然、最樸素的情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祖國繁榮昌盛不懈奮斗。本文分析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優良傳統,闡述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性,并對新時代更好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談些粗淺思考。
關鍵詞: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精神;弘揚
愛國主義是中華兒女最自然、最樸素的情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深深植根于中華兒女心中,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祖國發展繁榮而不懈奮斗。愛國主義的基本要求就是發自內心地維護國家的主權、統一和尊嚴,自覺融入到推動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當中。面對紛繁復雜、瞬息萬變的時代,愛國不僅是一種情懷,更是一種責任,一種更為雄渾壯闊的磅礴偉力。
1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縱觀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愛國主義是中華文明呈現強大生命力的思想基礎,是中華民族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精神支柱。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愛國優良傳統已經凝聚成為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在中國歷史上,這種愛國意識不僅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且成為保衛民族獨立、捍衛民族尊嚴、促進國家富強的巨大精神力量,它鼓舞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前仆后繼,成為推動民族奮進、祖國振興的強大精神動力。
在浩如煙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無數愛國志士如璀璨的群星:“千古離騷”的屈原、“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岳飛、“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林則徐,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的吉鴻昌,我以我血薦軒轅的魯迅……他們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英雄氣概,勇挑重擔、不辱使命的高風亮節,為國爭光、舍家報國的志向,無不閃現出愛國主義的光輝。家國情懷深深植根于我們的靈魂之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銘刻于骨、融化于血,既體現為一種民族大義,也是賡續傳承的文化傳統。
2 新時代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意義
新時代弘揚愛國主義,對于振奮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中,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必須更好地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當代中華兒女要更好地熱愛祖國的壯麗河山、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更加關心和捍衛祖國的前途命運、發展戰略和核心利益,更加熱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共產黨和各族人民的團結統一,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祖國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境界,全身心地自覺投入到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當中,以更加寬闊的胸懷和更加開放的心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中國人民為之長期奮斗的偉大夢想,凝聚著中華兒女的共同夙愿,實現這個偉大夢想,就必須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愛國主義始終是凝心聚力的興國強國之魂,弘揚愛國主義就是要把中華民族堅強地團結在一起,形成增強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和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
3 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于關鍵時期。只有著眼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加強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使愛國主義成為全體中國人民的堅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覺行動,才能為實現偉大夢想提供強大動力。
3.1 突出實現中國夢的時代主題
加強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需要把握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一時代主題。引導人們深刻認識中國夢的本質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凝聚奮進新時代、實現民族復興的磅礴偉力。讓人民更多地關心國家的核心利益、發展戰略和奮斗目標,更好地適應當代中國的國際地位和世界發展的總體趨勢,在不忘歷史的同時更加關注時代的要求,形成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強大歷史合力。
要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要在廣大青少年中開展深入、持久、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國家意識、增進愛國情感,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實現中國夢的奮斗之中。要在廣大知識分子中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引導新時代知識分子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在新時代作出應有的貢獻。廣大黨員干部要以身作則,牢記初心使命,勇于擔當作為,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做愛國主義的堅定弘揚者和實踐者。
3.2 突出歷史教育
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愛國主義教育一定要牢記歷史,讓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不忘我們在歷史上遭受的各種傷害,理解這些傷害的深層次原因,汲取歷史教訓,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好地建設好國家。特別是要突出中國人民在反抗斗爭中所鍛造出來的偉大精神。用這些偉大精神凝聚起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強大力量。
要廣泛開展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教育。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要結合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引導人們深刻認識我們國家和民族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堅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
3.3 豐富教育實踐載體
建好用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加強內容建設,改進展陳方式,提升質量水平,更好發揮各個基地激發愛國熱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要完善落實免費開放政策和保障機制,根據實際情況,對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基地免費開放給予財政補助。
發揮傳統和現代節日的涵育功能。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利用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重要傳統節日,開展健康多彩、富有價值內涵的民俗文化活動,引導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進家國情懷。結合元旦、“三八”國際婦女節、“五一”國際勞動節、“五四”青年節、“六一”國際兒童節和中國農民豐收節等,開展各具特色的慶?;顒?,激發人們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參考文獻:
[1] 新時代青年弘揚五四愛國主義精神的三重維度. 彭均.中北大學學報[J],2019(11).
[2] 論愛國主義與實現中國夢的關系 [J]. 周中之.思想理論教育.2016(06).
[3]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研究[J].楊雪.東北師范大學學報.2019(6).
[4] 新時代網絡愛國主義文化的發展及培育路徑[J]. 雷娜,左鵬.理論導刊.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