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琳
在當今社會中,每個人都在為更好的未來而奮力拼搏。但人們大多只注重物質方面的豐富,卻忽視了精神方面的提高。事實上,能真正影響我們對于幸福生活的整體評價的,不僅僅是外在的客觀條件,還在于內心是否充盈富足。
社會上常有許多人備受關注與討論,一些“富二代”、娛樂明星以及自媒體網紅是引發人們討論的常客。他們中的確有一部分人勤勤懇懇,專注于提高自身專業素質,但更多的卻是整日無所事事,忙于找熱點、蹭熱度、傳緋聞、引爭議的“話題人物”“流量明星”。從物質層面上來看,這些人都是富足之人,然而從心靈層面來看,他們卻貧乏得厲害。黑格爾說,“理想的人物不僅要在物質需要的滿足上,還要在精神旨趣的滿足上得到表現。”一個汲汲于名利、專注于錢財和權勢之人,無論他最后取得怎樣偉大的成就,總是為人所不恥的。相反,盡管家境貧寒、身無長物,只要內心富足、品德高尚,總是會收到人們的敬仰。君不見,“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的顏回廣受稱許,而“八侑舞于庭”、權勢熏天的季氏卻為人詬病?君不見一生清廉、生活簡樸至極的海瑞被奉為官員代表,而一人之下、家財萬貫的嚴嵩卻罵聲一片?可見,古往今來,相對于物質名利的獲得,人們都更看重精神和心靈的豐盈。
然而,進入現代大工業生產以來,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傳播,資本主義的價值和文化觀念也隨之蔓延到世界的各個角落。整個社會都在追求效率、追求利益,金錢成為評判一切的標準,物質至上、享樂至上的腐朽觀念甚囂塵上,拜金主義、娛樂至死成為全社會的普遍氛圍。長此以往,青年失去奮斗的動力、民族失去昂揚的精神,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社會將隨之步入怎樣一個可怕的境地?私以為,當代精神文化的建設是比經濟建設是更急迫和必要的工程。而要實現和健全這一工程,閱讀和實踐是不可缺少的。
培根說,“書籍是橫渡時間大海的航船”。中華民族歷來都是一個重視文明傳承的民族,浩如煙海的書冊中是無數文人義士留下的人生哲理、治世名言。諸子語類可開拓思維,散文詩賦可陶冶性情,史家著作可明辨是非,故事小說可識得人間百態。當然,讀書也要有讀書的方法。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閱讀一定要帶有批判的眼光、學會獨立地思考,否則就會落入迂腐的窠臼中,成為“紙上談兵”之士。換而言之,在讀書之外,要廣泛地進行實踐。做研究的人應當廣泛地進行實地考察和民間調研,以輔助文獻上的既有記載;工程家、技術人士應當深入產業的底層和細小環節,以統籌全局的規劃和設計;各類工種的工人應當持續專注精益求精,培養大國工匠的使命擔當;廣大土地上的農民應當積累古代的生產經驗,應用于現代的機械化生產之中。總之,實踐是檢驗真理、收獲真理、鍛造真理的最好途徑,也是充分了解實情、避免狂妄自大的良好辦法。
“假如你有兩塊面包,請你用一塊,換一朵水仙花”。當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豐富之時,不妨更加關注于提升我們的精神層次,這樣我們才能達到一種新的境界,實現“人性”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