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大勇
“抓課堂教學,向45分鐘要效率”的口號已經提了很多年了,反思這么多年來的語文課堂教學,特別是聾校的語文課堂教學,我們又收獲了什么呢?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高,學習語文的能力還很弱,表達自己思想和感情的水平還很低。盡管老師們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此現狀依然沒有改變。如今,學生從早上七點進校門,到晚上六點離校,學習任務繁重,隨之而來的精神疲勞現象也越來越明顯。似乎學生們已漸漸失去了往日那種學習語文的激情。
在這樣的背景下,把問題盡可能在課堂上解決,把學生的學習過程盡可能置于教師的監控之下,切實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就尤顯重要。我從《藤野先生》一文的教學中得到了一些啟示。
一、抓住重點 ?印象鮮明
《藤野先生》一文作為名篇,初中的語文教師應該都教過,作為公開課來上的也不在少數,然而,多數的教法都是按照地點的變化,時間的推移,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來教:從東京說到仙臺,從藤野的品德說到魯迅的思想變化,雖然剖析深入而全面,但不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奮,而聾校學生更是如此。于是,我在教學時打破了傳統的老套路,直接從題目入手,學生自然知道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寫人也自然離不開寫事,因此,一上來就直奔重點,問學生寫了哪幾件事情來表現藤野先生的品質,學生很快找出了文中寫藤野的幾件事。通過教師帶領學生對這幾件事的剖析,學生也就輕易地概括出了藤野的品質,了解了人物,也體會出了作者對藤野的贊揚和懷念之情。由于先入為主,從事情入手,抓住了故事的情節性,學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同時,也為后面對文章多主題的理解作了很好的鋪墊。
贊揚藤野這一主線講完后,再說暗線:魯迅與藤野的相識、相處、相知的地點在仙臺,而魯迅初到日本去的是東京,為什么放棄繁華的東京都,而到偏僻的仙臺?文章的另一條線:魯迅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思想的變化也隨之展開。這一條線串聯了文章的全部內容,除直接寫藤野的幾件事,散落在文章中的一些看來零碎的事情,學生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學生水到渠成地將兩條線聯系了起來。
二、做好鋪墊 ?突破難點
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思路把握以后,再來解決散落在文章各處的難以理解的詞句。品讀文章的語言之特定的含義時,學生就會順著這個角度和事先的鋪墊去思考問題,問題的解決也自然容易了許多。
魯迅的文章,因其所處的那個時代和特有的個性,許多語句半古半白,聾生理解起來十分困難。如:“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彩”等語句,如果,就詞句講詞句,聾生根本無法理解,然而,在這一堂課上,學生稍經點撥,都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三、反復強化 ?鞏固主體
在聾校教學的老師都有這樣的體會:剛剛教過的內容,轉身再問學生,可能什么也不知道了。這與聾生的較差的理解力有關,與記憶力更有關。聾生的遺忘很快,于是,反復強化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藤野先生》這篇文章一共教了五課時,從第二課時開始,每堂課之前約十分鐘的時間,都用來反復訓練和強化。強化的內容是上一節課的主要內容,盡量不提課文的細節,使學生的頭腦中盡量留下粗線條的東西,這樣記憶就比較深刻。隨著課時的延續,內容的深入,由粗到細、由本到末,如同網狀的根系一般,學生的理解加深,記憶也越來越牢固了。
第一堂課主要講的是四件事,概括出人物的精神內涵,這一內容就作為第二堂課開始后約十分鐘的強化內容,第二堂課又講了魯迅的思想變化這條線的內容,連同第一堂課的主要內容,就作為第三堂課新授之前的強化內容,以此往下,待到五課時結束,文章要求掌握的主要內容,至少強化了四遍,留下的印象也自然深了很多。
強化訓練時,將老師的引導和學生的口頭訓練結合起來,將好學生的示范和差學生的模仿結合起來,不僅鞏固了所學的內容,也加強了語言訓練,收效很大。
四、訓練思維 ?指導學法
聾生的思維常常表現為單向性。比如說,他們從寫藤野的幾件事,利用一一對應的方法,可以很快說出藤野的不同方面的品德,概括起人物的形象,也就不太困難。然而,當你再問文章是如何具體表現藤野的品德時,許多學生又如同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這就是較為典型的思維問題,從具體到一般的歸納,學生還能掌握,從一般到具體的演繹,又如同一個嶄新的問題,學生一點頭緒都找不到。于是,我就指導學生,還用一一對應的方法來訓練。如:“改講義”表現了藤野的認真負責的精神,再反過來教學生,藤野的認真負責的精神主要還是從“改講義”的事情表現出來的,同一個問題,不同的提問方法,說的還是一個問題,從歸納到演繹,再從演繹到歸納,反反復復,學生終于找到了門徑。
五、適時拓展 ?順勢遷移
聾生學習的知識往往是孤立的,零碎的,不會舉一反三。這樣,教師教得很吃力,學生學習起來更累,而解決這一矛盾的方法,可以用課堂上的適時拓展、順勢遷移的方法,努力使學生學習的知識,串成了一條線,形成了一個知識鏈。
比如:在教到藤野的沒有民族偏見的精神這一點時,自然遷移到學生剛學的雨果的《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作為日本人的藤野,在當時的環境下,能無私地關愛一個來自弱國的留學生,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這與作為法國人的雨果去譴責英法遠征軍入侵、掠奪中國,同情中國的人道主義精神,是極其相似的,學生很容易理解,既學習了新知,又鞏固了舊知。
我想,如果聾校的語文老師都能切實做到以上幾點,這對提高聾校的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一定是大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