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階段單元拓展整合閱讀工程是以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各單元主題為契入點,從本單元整組課文引發(fā)開去,由課內(nèi)課文多維度拓展到課外文章,通過整合課內(nèi)外閱讀教學資源,創(chuàng)建符合本校學情的師本課程,再由教師綜合考量本班學情及單元主題,自主選擇某一形式讀書活動,開展具有自身班級特色的閱讀建構(gòu),從而達到樹立健全學生的人文精神,開闊學生閱讀視野,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與閱讀能力等目標。
關鍵詞:單元拓展;整合閱讀;師本課程
小學語文“單元拓展整合閱讀”師本課程的創(chuàng)建,應立足課本,以課內(nèi)各單元主題為契入點,由課內(nèi)課文多維度拓展到課外文章,構(gòu)建“課內(nèi)+課外”師本課程模式,通過明晰拓展整合路徑,從而創(chuàng)建特色師本課程。所謂多維度拓展師本課程,是指根據(jù)最基本的閱讀功能和多元化的學習方式,確立拓展的三個維度,分別是平行拓展、反向拓展與遞進拓展,在此方向上拓展文章創(chuàng)建師本課程。
一、平行拓展
平心拓展即服務于“拓寬學生閱讀視野”要求的中心輻射式拓展。其中“中心”是指各單元主題,“中心輻射”即以此單元主題平行拓展課外同一作家文章、相同主題文章、相同文本特點文章或者是具有相同人文精神的文章。
以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為例,該單元以“金秋時節(jié)”為主題,編排了《山行》 《贈劉景文》 《夜書所見》三首古詩和《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秋天的雨》 《聽聽,秋的聲音》三篇課文,從不同角度展現(xiàn)秋天別樣的風景。古詩三首是以古代詩人視角,《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從兒童視角描寫深秋水泥道。《秋天的雨》從秋雨深入,《聽聽,秋的聲音》著眼于各種秋天的聲音。該單元的師本課程“課外”部分的拓展,即可采用平行拓展,以“金秋”為中心輻射式拓展相同主題文章,如:朱自清的《秋》(以“秋天的早晨”為觀察視角描寫秋天)、豐子愷的《秋》(以作者的心路歷程為視角談到與“秋”的深度融合)等,力求讓學生對金秋有多角度的了解,拓展學生視野。
二、反向拓展
反向拓展即服務于“新思維”要求的反向比較式拓展。反向比較可以根據(jù)學情由教師從兩個方面自主選擇一個角度拓展課外文章:首先是文體的反向比較式拓展,比如文言文與現(xiàn)代文可以從表述方式、篇幅長短、語言特征等方面構(gòu)成反向比較,由課內(nèi)的文言文可以反向拓展課外相同主題文章的現(xiàn)代文,比如課內(nèi)的《司馬光》可以反向拓展課外現(xiàn)代文《聰明的女仆人》,兩篇文章描述的都是主人公遇事沉著冷靜,通過自己的聰明機智地化解問題的故事,通過反向比較拓展,讓學生對文言文與現(xiàn)代文的表述方式及語言特征有更深刻的領悟與理解。
再如現(xiàn)代詩與古詩,又如散文與敘事文,或如童話與說明文等均可以構(gòu)建這種文體上的反向比較式拓展。核心素養(yǎng)所倡導的首要內(nèi)容便是語言的建構(gòu)與運用,通過這種對文體的反向比較拓展,學生的語言建構(gòu)將會更加堅實而完整,而這種對文體的對比分析過程,便是學生展現(xiàn)與提升語言運用能力的過程。
以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為例,該單元以“童話”為主題,編排了《賣火柴的小女孩》 《那一定會很好》 《在牛肚子里旅行》 《一塊奶酪》四篇童話,該單元語文要素是“感受童話豐富的想象”。該單元的師本課程即可采用文體反向比較式拓展,反向比較式拓展說明文《圓珠筆》、《蟋蟀》、《牛》、《楊樹》等,讓學生明確童話主要是通過將事物擬人化想象構(gòu)成,而說明文則是通過舉例子、列數(shù)字、下定義等說明方法,依據(jù)事實進行展開描述。兩種不同的文體所包含的語文要素具有反向比較價值,通過這種反向比較,能夠讓學生更加清楚的認識到童話這種體裁的想象特點。
其次是人文精神的反向比較式拓展。建構(gòu)主義理論倡導任何學習都應該關注學生的情緒情感體驗。將學生的閱讀植根于特定的文化、社會背景以及個人的認知體系中,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情緒體驗、思想生成。
以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為例,本單元的主題是“美好品質(zhì)”,圍繞此主題課內(nèi)編排了《司馬光》 《掌聲》 《麻雀》 《手術臺就是陣地》四篇課文。冷靜機智的司馬光,受到鼓勵而變得陽光自信的英子,列寧對兒童的關愛呵護,對工作極其負責、勇于為革命獻身的白求恩。他們身上的美好品質(zhì)熠熠生輝,并展現(xiàn)出教材編排的原因,即:讓學生成為這樣的人!
根據(jù)這些美好品質(zhì),我們可以反向拓展關于展現(xiàn)人性自私、冷漠、貪婪等丑陋品質(zhì)的課外文章,如《一杯水的冷漠》。由于店員對嬰兒的冷漠無視從而導致小店生意蕭條、黯然關門,培養(yǎng)學生急他人之所急的善良熱情。或拓展《葛朗臺》等部分章節(jié),讓學生感受貪財吝嗇的人物形象,及以貪財吝嗇為人性基點的人物悲哀,讓學生正視錢財。
三、遞進拓展
遞進拓展即服務于“深情懷”要求的同向遞進式拓展。以各單元主題為起點,深層次同向遞進式拓展課外文章與書籍。本維度的拓展可以說是在平行拓展基礎上的深度挖掘,如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單元主題是“學校生活”,里面編排了一篇文章《大青樹下的小學》,作者是吳然。
吳然受到冰心、郭風等前輩的引領和教誨,是作品入選教科書最多的當代作家之一。《珍珠泉》 《走月亮》 《一碗水》等大量的課文,影響了數(shù)代人,可以說有小學的地方,就有他的讀者。熱愛孩子、向往光明的吳然,作為“云南兒童文學提燈人”,從不因白發(fā)盈頭而放棄為孩子們寫作,是“語文教課書里的名家”。
所以,將作家吳然的寫作理念成體系的滲透給學生,引起學生對作家吳然的興趣,從而引發(fā)學生在課下爭相自主閱讀吳然的其他作品,點亮學生的閱讀心燈,教師再在班級相應召開關于吳然作品的閱讀交流會、讀物推薦會等,使學生在課堂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引發(fā)對吳然作品乃至對作家吳然的思考,這便是同向遞進式拓展。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單元拓展整合閱讀”理念指導下多維度拓展整合創(chuàng)建師本課程,可以讓學生在閱讀中開拓閱讀視野、明晰文體特征、豐富情緒情感體驗,學生的語言建構(gòu)、思維建構(gòu)及相應的語文能力與語文素養(yǎng)在富有深度與廣度的閱讀活動中達到螺旋式發(fā)展與提升。
參考文獻:
[1]李佩玲.談小學語文單元整合教學下的主題式課外閱讀拓展[J].新課程·小學,2015 (10):16-16,17.
作者簡介:馬慶雯(1987.11)女,漢族,山東泰安,碩士研究生,職稱: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