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
摘要:《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在推動數字時代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針對信息網絡傳播權進行了簡要分析,隨后提出了數字時代下圖書館開展各環節信息資源建設操作過程中有效維護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的策略,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圖書館;信息網絡;傳播權
引言:
對于現代圖書館的數字化建設來講,對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提起高度重視十分必要。所以,有應深入研究并剖析《條例》和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相關操作間存在的制約和限制關聯性,不僅有助于推動圖書館現代化發展進程,對維系信息網絡傳播權也存在積極影響。
一、信息網絡傳播權概述
《條例》中明確指出,信息網絡傳播權,主要指通過無線或有線的方式將錄像制品或者作品提供給社會大眾,促使觀賞者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觀看和應用相應作品的權利。權利主體信息網絡傳播權受相關法律保護,包括《條例》和《著作權法》等。同時,除相關法律及規定外,不論是任一個體或者組織,均需要遵守如下規定:第一,沒有相關規定允許,嚴禁將基于互聯網渠道獲得作品,傳輸至網絡中;第二,未經相關規定允許,嚴禁將基于互聯網渠道獲得作品通過各種渠道進行傳播;第三,沒有相關規定允許,嚴禁將基于互聯網渠道獲得作品用于違法途徑中,包括復制、刊登至其他網站中[1]。
二、圖書館維護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的策略
著作權包含信息網絡傳播權。信息網絡傳播權旨在平衡利益,從本質意義上來講,即對公平和效率的同時考量,不僅要確保權利主體個人利益,同時也需要對社會公平加以充分考量。將存在權利主體保護職能的信息網絡傳播權和推動知識的傳播、生產及利用相統一,有助于促使相關保護制度更好的滿足現代圖書館數字化建設需求。
(一)發揮信息網絡傳播授權要約實效性
最早對授權要約的應用,是圖書館數字化建設過程中開展數字資源獲取操作時,旨在保護著作權主體合法權益。具體指的是著作權主體基于滿足著作權相關法律規定及觀念需求的條件下,實際開展作品發表和出版操作的過程中,通過要約的形式,對自身權利及作品使用要求進行聲明,并經由代理機構對權利主體實施報酬支付操作的一種方式,使用的主體只需要滿足授權要約相關條款要求便可以對作品開展直接的利用操作。信息網絡傳播的授權要約,從本質意義上來講,并不存在重新進行要約發表的必要性,只需要明確授權的范圍內涵蓋的信息網絡傳播權即可。通常來講,授權要約的內容有:授權的費用、范圍及支付方式等[2]。
信息網絡傳播的授權要約和數字化背景下的新型授權要求較為相符,主要優點包括:第一,減少版權交易投入資金,利用授權要約的形式呈現于相應出版物內,可提高應用便捷性,大幅減小了圖書館信息網絡傳播獲取授權需要投入的資金量。第二,有助于實現“多贏”。授權要約時需要對所挑選的版權機構間版權維護委托操作,不僅可大幅降低權力主體無法行使信息網絡傳播權及權力主體自身行使投入資金過多等問題,也有利于提高著作權主體使用和維護自身權益的便捷性及可靠性。
(二)擴大信息網絡傳播法定許可證制度應用推廣范圍
此項制度對于現代圖書館數字化建設中開展的信息資源獲取操作存在重要影響,對其開展利用的目的是依靠許可協議的簽訂達成的。現代圖書館數字化建設過程中,會涉及到大量的信息資源,但和所有作品的權利主體逐一簽訂許可協議是不現實的,因此,獲取信息網絡傳播法定許可證具有必要性。集體許可證制度最早出現在美國,發展至今,在諸多國家的圖書館數字化建設中得到有效應用,各圖書館通過建立合作關系的方式,和數字庫的供應、出版商進行商談,利用價格優惠條件,獲取相應數字化資源的信息網絡傳播使用許可權。此類制度對于緩和及優化圖書館、版權擁有主體以及數據庫出版商等多方主體間的關系存在積極影響,對于維護數字信息知識產權來講也具有重要作用。
《條例》的頒布,為我國圖書館數字化建設過程中,基于法定許可進行相關作品資源的使用奠定了基礎,可依照相關內容,開展信息網絡傳播法定許可證制度的實際應用操作。對于此項制度來講,其一,有助于基于法律層面上,更好的維護權利主體權益,使得權利主體無需再逐一對各地作品信息網絡傳播主體責任開展追究操作,且有利于更好的維護其正當權益。其二,緩解了圖書館數字化建設過程中,由于權利主體分布密度太小而難以和相應傳播作品進行有效簽約授權的問題。綜合來講,對于圖書館的數字化建設而言,此項制度的制定和應用,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促進了“多贏”的實現,不僅可有效維護權利主體經濟利益,且有助于大幅降低圖書館數字化建設投入成本。
(三)創設數字圖書館信息網絡權補償金制度
此項制度最早出現在德國,現如今在世界的多數國家中均得到有效應用,并取得了諸多可觀成效,旨在確保私人利益及公共利益的平衡,追求社會公平和效率,針對版權作品的具體應用來講,可通過網絡傳播版稅和復印版稅等方式在使用主體處獲取應得利益,促使有關權利主體于使用主體處獲取相應補償資金。
對于信息網絡傳播權來講,實際開展集體管理組織操作的過程中,可選擇和有關侵犯信息網絡傳播權的鏈接提供網站或者軟件供應商,以及存在接入服務提供職能的電信運營商,追討相應補償金。制定此項制度的目的主要包括:第一,經由合理、可靠的制度設計操作,緩解圖書館及社會經濟壓力,優化版權信息資源和有關利益配置,有助于確保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權制約及反制約一致性。第二,可彌補根據相關規定單純開展各環節使用操作,但權利主體利益弱化的問題。
結論:
《條例》對我國諸多行業均產生了較大影響,對于現代圖書館的數字化建設,這一項以推動人類知識數字化,促進人類知識應用便捷性提升為目的的社會性事業來講,影響更為顯著。針對信息網絡傳播權開展有效論述,探尋多種有效手段,在推動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過程中維護信息網絡傳播權,對于充分發揮各環節數字化建設實效性存在積極影響,有助于優化現代化圖書館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何承斌.地方文獻信息資源共享中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研究——以皖江文獻為例[J].數字圖書館論壇,2019 (02):67-72.
[2]羅然.公眾閱讀權益視域下的數字圖書館發展路徑探索——評《信息網絡傳播與數字圖書館權利研究》[J].山西檔案,2018 (06):96-98.
作者簡介:姜珺(1983-)女,籍貫:江蘇省南通市,民族:漢,職稱:館員十級,學歷:本科,研究方向:圖書館專業,單位:南通市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