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波
【摘 要】目的:探討普外科患者傷口感染的原因以及相應的治療方法。方法:本次研究以我院接受手術治療且出現傷口感染的82例普外科患者為主,收治時間為2017年12月-2018年5月,將其作為觀察組,同樣選取110例普外科手術治療未出現傷口感染的患者,時間為2018年6月-2018年11月,將其作為對照組,針對患者護理過程中所發生的傷口感染事件,分析原因,根據患者的病情情況,具有針對性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結果:通過調查分析可知,患者傷口感染的出現與手術時間、侵入性操作、切口類型的不同、患者年齡等多方面的因素有關。結論:在對普外科患者治療過程中,應加大對患者傷口感染的防范力度,找出患者傷口感染發生的原因,提前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預防,盡可能的將傷口感染的發生概率降到最低,確保患者的住院安全,有利于患者身體的盡快康復。
【關鍵詞】普外科;傷口感染;原因;治療方法
【中圖分類號】R491.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4-0066-01
前言:普外科是醫院重要科室,內部存在多種病癥患者,通常情況下,在對患者臨床治療中,主要以手術為主。雖然這種治療方法在控制病情發展、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方面能夠發揮出一定的作用,但術后仍存在著較大的安全隱患風險。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部分患者手術治療后,出現切口感染等并發癥狀,不僅會對患者的身體帶來很多的傷害,還會影響到治療效果的發揮,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患者的住院時間,為患者的家庭施加了更大的經濟壓力。有些患者難以忍受病痛的折磨,不愿配合治療,拒絕飲食,患者體內無法補充所需的營養物質,長期以往,患者的機體免疫力下降,并發癥的發生概率也會隨之升高,臨床治療難度大,不利于患者術后身體的恢復。為此,需要對以往普外科手術傷口感染事件的發生原因進行分析,提前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盡可能的消除普外科術后患者護理中存在的隱患風險,為患者的治療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2017年12月-2018年5月,2018年6月-2018年11月兩個時間段內分別選取82例存在傷口感染的普外科患者、110例手術治療未出現傷口感染的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1.2方法
統計所選患者的年齡、性別等基本信息,查閱患者的病例資料,對患者的手術類型、時間、傷口大小、侵入性操作等信息進行整理,按照相關的標準,對患者傷口清潔程度進行評估并分類,主要存在Ⅰ類、Ⅱ類和Ⅲ類三種類別,若患者為Ⅰ類,則表示為切口清潔度較好,無污染,Ⅱ類、Ⅲ類分別為清潔-污染切口、污染切口。對比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基本資料,完成單因素的分析,在多元COX回歸模型的建立下,計算感染率,明確傷口感染出現的原因[1]。
1.4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實驗數據進行整理,計數單位用%來表示,在x2檢驗方式下,若組間差值符合P<0.05的要求,則表示為具有可比性。
2 結果
2.1在單因素結果分析方式下,兩組患者在年齡、合并糖尿病、切口分類、侵入性操作、手術時間和切口長度等指標存在明顯可比性(P<0.05)。
在多元COX回歸分析方式下,傷口感染的出現與患者的年齡、切口長度和手術季節并無直接關系,主要與手術時間、合并糖尿病、侵入性操作和切口分類有關。
3 討論
通常情況下,普外科中存在多種病癥類型的患者,在年齡、性別、患病原因等方面中均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據調查可知,導致患者出現傷口感染的因素較多,主要包括切口類型的不同、侵入性操作、手術時間等內容,為了降低普外科患者傷口感染的發生概率,需要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來應對,找出問題解決的關鍵點,具有針對性制定完善的整治方案,確保其具有較高的使用價值,提高患者術后治療的安全性,加快患者傷口的愈合速度,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減輕家庭經濟負擔,從而起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對于存在糖尿病合并癥的患者而言,受到疾病因素的影響,患者白細胞糖代謝功能出現異常,在糖酵解方面的能力降低。與健康人相比較,此類患者體內中性粒細胞所具備的殺菌、吞噬等各項功能均呈下降的趨勢,加上患者體內免疫性蛋白得不到供應,患者的免疫能力下降,容易出現傷口感染癥狀[2]。為此,在對此類患者臨床治療過程中,需要對患者的疾病情況進行仔細分析,對患者的免疫性指標進行檢測,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進行手術治療。此外,普外科傷口感染與切口清潔程度也有著一定的聯系,這主要與術區消毒不嚴格、手術室空氣純化不足等因素有關。為此,在手術治療過程中,醫護人員應提高警惕,嚴格按照無菌操作的要求,使用消毒殺菌合格的醫用器械, 在正確的操作方法下,完成各項治療工作。對手術室內溫度、濕度調節在合理數值范圍內,在醫護人員與醫生兩者的配合下,盡可能的縮短手術時間,減少患者術中出血量,降低患者手術傷口感染的發生概率。此外,為確保手術能夠順利開展,手術操作醫師應具備較高的專業水平,更快的完成手術。對于出現傷口感染的患者而言,在臨床治療中,需要將傷口處壞死組織進行清除,采用正確的方式將傷口再次縫合后,給予患者抗生素進行治療。在此期間,應補充足夠的營養物質,對患者的飲食內容進行調整,增強患者的機體免疫力,有利于患者傷口的快速恢復[3]。
綜上所述,為避免普外科手術治療的患者出現傷口感染事件,應加大對護理人員、醫生的培訓力度,向其講解傷口感染出現的原因,共同探討相應的整治方法,使其能夠擁有安全責任意識,對每一位患者負責,按照規定,完成各項治療工作,減少人為誤差的出現,在不斷提高診療與護理質量的同時,確保患者的身體安全,使其能夠盡快康復,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李臻. 某三甲醫院住院患者營養風險及營養支持情況調查分析[D].山西醫科大學,2017.
逵艷,陳香娟,張改珍.普外科護士工作壓力、應對策略與主觀幸福感的差異及相互關系[J].現代預防醫學,2016,43(21):3875-3879.
朱月梅,張彥,劉冬蘭.普外科不同護齡護士的社會支持、心理健康水平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J].職業與健康,2016,32(07):916-920+924.
沙翠萍,劉素珀,宮金良,白純,李祥軍.綜合護理干預對普外科患者心理狀態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5,42(02):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