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剛
【摘 要】內科學是臨床醫學,及至醫學中最基本、最核心、最綜合,最具普遍性、內容最為廣博深厚的部分。可以說內科學是醫學之母,是臨床醫學各專業的基石,學習內科學是學習臨床醫學的基礎。如何學習內科學成為值得探討的問題。在充分認識了學習內科學的重要性基礎上,通過學習構建堅實的內科學知識體系;積極投身臨床實踐,在實踐中領悟驗證理論知識,進而融會貫通;并在實踐中培養嚴謹、科學的臨床思維,努力實現主觀判斷與臨床實際的統一,也就是“博學、實踐、善思”等三個學習門徑,就能夠學好內科學,為將來成為一名好的內科醫生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醫學生;內科學;臨床醫學;學習門徑
【中圖分類號】C642.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4-0078-01
1 充分認識學習內科學的重要性
臨床醫生的主要使命是治療疾病,延長生命,降低死亡率;預防疾病,減少發病率;提高生命質量,優化生存環境,增進身心健康。醫學生學習內科學的目的也是這樣。為此,要求學生既要掌握高超的醫療技術知識, 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質。作為一名醫生,其職業本身就具有極大的風險性,如果沒有良好的知識和技能作后盾,如何立足? 既然選擇了醫學這一行,有志于做一名醫生,那么首先要有對生命負責的態度,不僅對別人也是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只有在繁重的醫學學習面前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才能認真地、刻苦地去鉆研,才能在學習過程中激流勇進,保持認真學習的動力。
2 復習基礎醫學知識,學習應用技術,注重多學科交融,構建堅實的內科學知識體系
2.1注意復習和更新基礎醫學知識及理論
基礎醫學是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現象的本質及其規律的自然科學,主要包括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免疫學、病理解剖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分子生物學等。這些知識與理論體系是認識臨床醫學問題的重要科學基礎。將基礎醫學各學科的知識和理論體系“打散”為“元素”,加入臨床應用性內容,再依照臨床防治需要重新組合而成臨床醫學。因此,學好基礎醫學,才能理解健康、疾病與生命的本質以及對其認識、干預的科學道理,對于臨床問題,也才能既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內科學由于具有知識性、理論性突出的特點,在臨床醫學各學科中與基礎醫學關系尤為密切。因此,在學習內科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對應相應的臨床內容,及時復習之前所學習過的基礎醫學相關學科的知識,有時還要進行追蹤更新,才能在學習中對于疾病的發病和處理原則知其要義,行其要領,融會貫通。
在學習內科學中某系統疾病時,應回顧該系統器官的解剖學、生理學特點;在學習發病機制時,應聯系病理生理學、病理解剖學、醫學微生物學、寄生蟲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醫學遺傳學等學科的相關知識;在學習臨床表現時,應結合病理生理學和病理解剖學加以理解和記憶;在學習藥物治療時,應復習藥理學、微生物學與腫瘤生物學等知識。再次強調,只有通過對基礎醫學知識和理論的系統學習,才能更深入地領會和掌握內科學防治體系,將來也才能更好地實踐轉化醫學研究模式。
2.2注意學習和運用臨床應用技術體系
為解決疾病的臨床診斷、治療和預防的技術方法問題,醫學在發展中逐步形成了較為系統的臨床應用技術體系,包括診斷學、放射醫學、核醫學、臨床病理學、檢驗醫學、臨床藥學、介入治療學、生物醫學工程學和生物醫學信息學等,這些技術體系與認識和處理疾病密切相關,是臨床診療的有力技術支撐,應結合各系統疾病關注學習,努力掌握。
2.3注重培養多學科立體的知識體系與臨床能力
臨床學科的各個專業,專科之間有著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聯系,彼此交叉融合,某種疾病的發生與發展常伴隨多學科、多方面的影響,對疾病的診療和預防也往往需要多學科的協同或聯合。因此,除要學好內科學本身的知識外,還要學習與之相關的其他臨床學科,包括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五官科學、預防醫學等,關注這些學科與內科學的交匯點及有防治中的協同作用。
3 積極投身臨床實踐,在實踐中領悟驗證理論知識,進而融會貫通
內科學課程的學習大體可分為理論學習和畢業實習兩個階段。臨床畢業實習是一位醫學生將教材上學到的理論用于臨床實踐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從醫學生到臨床醫生必須要經過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 識,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從而更進一步提高理論知識水平,以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 培養嚴謹、科學的臨床思維,努力實現主觀判斷與臨床實際的統一
臨床思維是指臨床醫生在診治疾病過程中,對病例進行信息獲取、分析護理、判斷決策、處理治療、評估療效的思維方式與過程。醫生與患者的溝通、病史和患者體征的獲取、醫生對患者病情的分析判斷與診斷、根據循證醫學證據和臨床指南制訂治療方案,治療方案的調整等環節構成臨床的診療循環周期,臨床思維即主要體現在上述環節中。在培養臨床思維方面應注意以下幾個關系:
4.1 正確處理主觀與客觀的關系 每位醫師在診病的全過程中要做到下面兩點:①主觀認識盡量與患者實際情況相一致,避免主觀臆測。②力求避免主觀、片面,要以點帶面。
4.2 正確處理整體與局部的關系 患者的病變可能發生在某一局部的器官或組織,然后局部病變可以影響全身,患者主要癥狀不一定就是病變所在。①一個系統發生病理變化,必然會影響其他某一系統,甚至幾個系統發生變化。②某個系統或器官發生的病理變化,在臨床上,癥狀卻體現在另外一個系統或器官,甚至有時是唯一的癥狀。
4.3正確處理共性與個性的關系 一種疾病的臨床表現有它一定的特點和規律,但是疾病發生于人體時,受到患者具體情況和其他因素的影響, 所發疾病的臨床表現并不是千篇一律,常因人而異。
臨床醫學具有兼具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突出特點。臨床思維是科學、經驗與“悟性”相結合的一種“實踐性智慧”,其形成集知識、經驗、直覺等于一體,是決定臨床成效的關鍵因素。如何從紛繁復雜的臨床信息中找到關鍵性的線索及主要矛盾,總結概括出疾病的主線和本質規律是培養臨床思維的關鍵所在。培養正確的臨床思維是醫學生成長為一名合格醫生的必由之路,對以分析見長,靠智慧取勝的內科學,尤其強調臨床思維,這也是內科醫生最重要的能力。
參考文獻
陳灝珠,林國為.實用內科學. 第1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9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 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3
馬家驥.內科學[M]. 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