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仁圖亞

【摘 要】目的:探析蒙醫針刺療法為主治療特發性面神經麻痹的臨床效果及價值。方法:選取我院2017年01月~2019年01月收治的60名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藥物+面肌手法)與觀察組(蒙醫針刺),各30例,對比兩組患者的H-B評分水平。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前H-B評分水平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各階段評分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蒙醫針刺療法治療特發性面神經麻痹可有效改善患者面神經功能,促進患者康復,臨床具推廣應價值。
【關鍵詞】蒙醫針刺療法;特發性面神經麻痹;H-B評分
【中圖分類號】R29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4-0084-01
特發性面神經麻痹(idiopathic facial nervepalsy)是腦神經單神經常見病變類型,是致面癱重要因素。以急性發病為臨床主要特征,多于2~3d為病情峰值,癥狀表現為受累側閉目、皺眉、鼓腮、示齒及閉唇無力等單側周圍性面癱,以及口角向對側歪斜,目前尚不具其他不可識別的繼發誘因。該癥臨床主要給予營養神經、擴血管及激素類等藥物保守治療,輔以實施中醫針灸、面肌按摩等,但治療周期較長,加之患者依從性扥因素,遠期療效不佳[1]。本研究為探析蒙醫針刺療法為主治療特發性面神經麻痹的臨床效果及價值,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01月~2019年01月收治的60名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男18例,女2例,24~61(42.5±18.5)歲;觀察組:男21例,女9例,25~58(41.7±15.3)歲。分組后患者的一般資料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臨床可對比。
1.2方法
對照組:醋酸潑尼松片(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3021207,規格1mg/kg),1次/d;甲鈷胺片(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812),0.5 mg/次,3次/d;維生素B1(南京白敬宇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4515) ,10 mg/次,3次/d。根據患者個體情況實施面肌按摩康復手法: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蒙醫針刺療法:選穴:取患側太陽、顴髁、攢竹、陽白、絲竹空、地倉、迎香、承泣、頰車、曲池等。針刺操作:發病1~7d內。以補發輕刺3~4個主穴,留針20~25min;發病7~20d內,以平補平瀉手法斜刺或透刺5~6 個主穴,留針20~25min;發病21~90d內,以平補平瀉手法斜刺或透刺6~8個主穴,留針20~25min;發病3~6個M內,以補法斜刺或淺刺6~8個主穴,適當選取2~4個輔穴,留針20~25min。
兩組患者,藥物服用與針灸治療均隔日一次,均為1個療程(10次)。
1.3 療效標準
面神經功能評估:采用第5次國際面神經外科專題研討會主張使用的House-Brachmann面神經功能(H-B)評價分級量表,評估兩組患者的面神經功能,分值越低,面神經功能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納入SPSS22.0軟件中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并以(-x±s)表示,(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前H-B評分水平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各階段評分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3 討論
蒙醫學研究分析特發性面神經麻痹至今已有三百余年歷史,將該癥歸類于“尼古仁薩”或“赫依薩”,屬于“白脈”之癥。早有《蘭塔布》指出:“赫依薩集中于頭面部”,而《四部甘露》中同樣具有相關描述:“眼睛閉合不整、口角歪斜,是為白脈病癥狀?!吨腥A百科全書-蒙醫藥分卷》中指出,“尼古仁薩”致病成因是三根平衡失調,病血、巴達干、赫依過盛,致使頭面部赫依血循環障礙,白脈功能受損。
古語云“毒藥攻其內,針石治其外”,陽明、少陽經匯集于頭面部,陽明經為多移血之經,少陽經為主半表半里。故而,本研究選穴為頭面部陽明經、少陽經中的太陽、攢竹、陽白、絲竹空、迎香、顴醪、地倉、承泣、頰車等,上述穴位是面部神經功能主要輸出點,針刺諸穴,旨在舒活面部經絡,促進氣血融匯,集合手陽明經曲池穴,以清熱疏表及氣血調和,共奏祛邪扶正、疏通氣血之效,繼而緩解及改善面部癥狀。而相關研究指出,特發性面癱急性期實施針刺治療,具有誘發神經組織水腫癥狀加劇的高危風險[2]。另有研究指出,特發性面癱急性期即已合并水腫癥狀,針刺治可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水腫消退,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提高面部肌力[3]。本研究該病急性期以水腫缺血為主,先行面肌按摩以初步化瘀,而后針刺可糾正面部麻痹,提高肌肉興奮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前H-B評分水平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各階段評分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 。分析蒙醫針刺治療特發性面神經麻痹的作用在于:藥物及面肌按摩,可在急性期或尚未實施針刺時,有助于促進新陳代謝,緩解局部水腫,提升免疫力,促進神經增殖,加快肌肉功能康復。在此基礎上實施針刺治療,可進一步促進擴張面部局部皮膚血管,刺激肌肉收縮而增強面部神經興奮反應,加快血液循環,實現祛邪扶正、舒活經絡、活血化瘀、再養筋脈??勺C實以上論述,與李利等人[4]研究結論相一致。
綜合所述,蒙醫針刺療法治療特發性面神經麻痹可有效改善患者面神經功能,促進患者康復,臨床具推廣應價值。
參考文獻
畢婷婷,彭勛超.特發性面神經麻痹的臨床針灸治療進展[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80):130+133.
賈開紅,王正.針藥結合治療特發性面神經麻痹的臨床觀察[J].山西中醫,2017,33(10):41-42.
雍云飛,樊省安,邴雅珺.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治驗[J].內蒙古中醫藥,2015,34(09):30.
李利,柳圍堤,孫達志.通督調神針法聯合穴位埋線促進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患者臨床康復效果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19,35(08):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