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 楊振華
【摘 要】目的:探究全自動血型儀在輸血前檢查的應用及價值。方法:收集本院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收集的1000份標本作為研究樣本,分別采用U型微板法、全自動血型儀對樣本進行輸血相容性檢測,比較兩種方法的ABO與RhD血型鑒定情況。結果:1000份標本中,Oc凝集U型微板檢測123例(12.30%),全自動檢測164例(16.40%),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6.84,P<0.05)。68例脂血標本中,全自動檢測判斷正確率高于U型微板法判斷正確率,兩組存在統計學差異(100.00%vs80.88%,P<0.05)。60例溶血標本中,U型微板法判斷正確率低于全自動檢測判斷正確率(85.00%vs96.67%,P<0.05)。結論:在輸血前檢查中采用全自動血型儀可提高血型鑒別準確率,減少人工干預,避免判讀誤差,以提高血型檢測的工作效率。
【關鍵詞】全自動血型儀;輸血檢查;血型鑒別
【中圖分類號】R45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4-0094-01
前 言
輸血是指將血液通過靜脈輸注給患者的治療方法,被用于治療缺血性休克、產后出血等,以往輸血療法在探索階段時,因沒有血型匹配的認知,從而造成患者死亡[1]。隨著臨床的深入研究,發現ABO血型及凝集規律,胃電代數學奠定了病理生理學基礎?,F階段輸血前需要準備ABO 正反定型、RhD血型鑒定、交叉配血及意外抗體篩選等輸血相容性試驗,以確保輸血的安全性[2]。人工試管法的輸血相容性檢測操作較為復雜,增加工作人員的負擔,降低工作效率,U型微板法雖然具有一定的便捷性,但一次性判讀準確性會因試劑卡、人工干預的影響,造成誤差。全自動血型儀則能夠減少人工干預的機會,避免血型判斷結果的誤差,提高檢測準確率[3]。本文探究全自動血型儀在輸血前檢查的應用及價值,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收集的1000份標本作為研究樣本,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鉀(EDTA-K2)抗凝 2 mL,均無脂血、溶血。
1.2方法
U型微板法:基于紅細胞凝聚原理,操作者需要在全自動樣本加樣儀上對標本進行處理,滴注試劑,反定型板布局Ac、Bc 和Oc,30份標本/板,正定型布局抗-A、抗-B,44份標本/板;單獨測定RhD血型,設置RhD檢測試劑和標本量為50 ?L∶30 ?L,給予正、反定型檢測。由工作人員將分配完整的微板轉移至孵育振蕩器中,振幅3F、轉速400 r、振蕩6min;其次,由工作人員轉移至平板離心機,離心1min,轉速為500r;再由相關人員將平板移到孵育振蕩器,設置振幅1F、轉速1000 r、振蕩2min,靜置3 min,對標本進行HT3酶標儀對比顏色,用ITSWELL軟件分析判斷,再由工作人員直觀評價結果符合性。
全自動血型儀:則根據紅細胞凝集原理,反定型布局Ac、Bc及Oc,30份標本/板;正定型布局抗-A、抗-B及抗-D,30份標本/板。在全自動儀上操作,從標本條碼的采集到最后的孵育、離心、振蕩等步驟均采用全自動化運行。
1.3觀察指標
對判讀不出結果的標本可重復檢查或是送血型室確認。比較兩種方法的ABO與RhD血型檢測率、判斷準確率。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與計量資料分別以百分比(%)、均數±標準差(-x±s)表示,并分別行x2、t檢驗。如P<0.05,則說明兩組數據存在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 兩種方法對同一樣本血型篩查情況
1000份標本中,U型微板檢測Oc血型123例(12.30%),全自動檢測為164例(16.40%),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6.84,P<0.05),全自動檢測Ac、Bc、RhD血型分別為458例(45.80%)、375例(37.50%)、3例(0.30%),U型微板檢測478例(47.80%)、395例(39.50%)、4例(0.40%),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x2=0.80、0.85、0.14,P>0.05)。
2.2 兩種方法倍比稀釋后血漿反定型檢測
68例脂血標本中,U型微板法判斷正確率為80.88%(55/68),有13例標本誤判或無法判讀。全自動檢測判斷正確率為100.00%(68/68),無判斷失誤情況。兩組存在統計學差異(x2=14.37,P<0.05)。60例溶血標本中,U型微板法判斷正確率為85.00%(51/60),有9例標本誤判或無法判讀。全自動檢測判斷正確率為96.67%(58/60),有2例標本無法判斷。兩組間存在統計學差異(x2=14.37,P<0.05)。
3 討論
輸血前檢查是為了提高血型鑒定的準確率,讓輸血相容達到標準,以確保患者臨床輸血的有效性與安全性,可見血型的鑒定在輸血治療中占據重要作用。但實際臨床中,血型的鑒定操作、數據處理、自動化傳輸等檢查工作存在一定的缺點,隨著醫學技術與科技的發展,輸血前檢查技術也逐漸豐富化、便捷化。試管法雖然準確可靠,但是不適用于大量標本處理,U型微板法是一種半自動化鑒定,雖然能夠適用于大量標本處理,帶來便捷,但是人工干預步驟較多,會引起判斷誤差[4]。全自動血型分析儀則是較為創新的檢測儀器,其在運作中不需要人工干預,而且能夠便于全程監控,可減少誤差。本研究結果證實,在鑒別Oc血型中,U型微板檢測與全自動檢測存在顯著差異(P<0.05)。在檢測血脂標本中全自動檢測準確率為100.00%,在檢測溶血標本中,全自動檢測準確率高于U型微板檢測,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結果與馮松林研究[5]結果具有一致性(在脂血標本判斷中全自動檢測正確率為100.00%,U 型微板法為88.89%;溶血標本中,U型微板法判斷正確率為 86.21%,全自動檢測判斷正確率為98.28%,P<0.05。),其表明全自動血型分析儀判斷準確率高,能夠滿足鑒定大量標本血型的需求,也進一步減少工作人員的工作負擔。因為全自動血型分析儀所使用的血漿量、試管量少,而且用板底掃描能夠減小反應總體積,所以使得溶血、脂血能夠得到充足稀釋,提高判讀正確率。
綜上所述,采用全自動血型分析儀可減少人工操作帶來的干擾與誤差,以提高血液檢測的質量。
參考文獻
李明衛.分析全自動血型及配血分析系統在血型鑒定、不規則抗體篩查中的臨床應用效果[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9,25(15):156-157.
陳善華,李浩,呂素梅.Metis200全自動血型分析儀檢測ABO血型情況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9,28(14):2527-2529.
蘇莉,林靖,楊家煥,羅洪,譚安超,王紅波,楊眉,安邦權.MG12型全自動血型分析儀常規檢測效果評價[J].貴州醫藥,2019,43(04):616-617.
馬思宇,杜宇.ORTHO AutoVue Innova全自動血型分析儀與手工法對1000例血型樣本的比較分析研究[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8,17(23):2575-2577.
馮松林.全自動血型分析儀在血站血型篩查工作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34):296-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