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革命紀念館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第二課堂",理應在對青少年的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但現實中,很多青年人卻不愿意親近紀念館。如何拉近他們之間的關系,讓更多的青少年他們走進紀念館接受教育,成為需要當今紀念館人很好探討的話題。
關鍵詞:革命紀念館;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
革命紀念館作為保存文物、傳承文明的重要機構,理應在對青少年的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成為青少年的良師益友。但現實中,不少青少年遠離紀念館,或不知其為何物、其有何用,或認為其沉悶乏味。如何對革命紀念館與青少年的關系進行很好的營銷,拉近他們之間的關系,使他們走進紀念館接受教育,成為需要當今紀念館人很好探討的話題。
一、革命紀念館與青少年關系的培養
首先,加強革命紀念館與學校的交流與合作。紀念館積極配合學校教育工作,是紀念館加強與學校教育配合中很重要的一環。革命紀念館接待的觀眾中,大多數都是學生,他們到博物館參觀的目的,常常是配合學校教學。中國近代革命史、中國共產黨奮斗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學生到革命紀念館參觀,他們有好奇心,邊看邊提問題,講解員耐心講解,他們聽得非常認真。因此能提高他們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啟發思想、開闊視野、加深記憶。所以,紀念館與學校教育必須良好的結合起來。
其次,拉近紀念館與青少年的關系,要做好與社區活動的連接。紀念館在融入社區過程中,青少年教育把紀念館與社區建設鏈接在一起,進而推動社區文化建設的繁榮。革命紀念館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資源優勢,肩負起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以更加嶄新的姿態、現代化的管理、完善的服務體系和豐富的文化產品,滿足社區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二、讓更多的青少年走進革命紀念館
如何讓青少年走進革命紀念館,讓孩子們樂于在這個“第二課堂”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呢?
(一)要吸引大量青少年學生到革命紀念館來,就要加強紀念館建設,不僅要重視硬件、軟件建設,還要重視功能與環境建設,使他們親近紀念館,到紀念館有家的感覺。在陳列展覽的展示手段上,要不斷探索創新,要采用生動活潑、直觀、立體的現代化陳列手段“重新”包裝展覽內容,通過運用油畫、風景畫、復原模型、雕塑等方法來盡可能營造展示內容的歷史環境和社會背景,充分利用各種高科技手段,合理加入聲、光、電和動感模型,增強觀眾的聽覺和視覺效果。還應充分利用各種高科技手段,結合青少年的認知特點,采用多樣化的展示方式,把展覽的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有機結合起來,寓教于樂,讓青少年可以邊看邊學,自由地探索,各抒已見,這樣的革命紀念館才能深受青少年學生的喜愛。但革命紀念館展覽的內容要根據自身藏品的特點而定,在確定展覽內容的同時,紀念館應該考慮接受群體的需求。當然,展覽不能完全服從于觀眾的需求,那樣就無法發揮紀念館的教育功能中的引導作用了。
(二)邀請學校組織學生團體參觀紀革命念館。這是紀念館與學校合作,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最普遍的一種形式。當青少年學生走入紀念館以后,紀念館的教育功能主要就通過講解員來實現了。我們可以在紀念館培養“小講解員”,就在青少年學生中選拔,以他們的理解來向同齡的青少年觀眾講解,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了便于青少年觀眾參觀學習,紀念館可以采取多種措施,諸如運用三維動畫、多媒體視聽等現代化高科技手段加強對展品的解釋,鼓勵青少年觀眾動手自己操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開展知識競賽和有獎問答,派發藏品簡介以及培養青少年學生志愿者,都是紀念館可以實行的。
(三)提供教學資料。紀念館用內容豐富的藏品為學校提供教學資料,這是一種潛力很大的形式。紀念館內容豐富的藏品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可以為學校的教學活動提供所需要的教學資料。現在越來越多的學生和教師,特別是藝術院校的師生常常走近博物館、紀念館,把博物館、紀念館的藏品及其周邊環境作為臨時課堂和尋找創作素材的場所。
(四)革命紀念館可以在館內開辟專欄、專場為學生服務。紀念館將學生帶進來的最終目的是要使學生在紀念館真正有所收益。那么如何檢驗學生參觀紀念館后的效果以及紀念館自身工作是否到位呢?現在一些紀念館充分利用本館的刊物登載學生參觀紀念館后的心得、隨感、收獲,為學生答疑解惑,搭建起紀念館與學生之間交流的橋梁。信息的及時反饋,有利于紀念館工作及時的調整。紀念館放下“架子”,在館內開辟專場,把學生在課外活動小組中的作品作為展覽內容展出來,無形之中拉近了于學生的距離。
(五)讓紀念館數字化代替網絡游戲。隨著社會的發展,網絡時代已經來臨。與人溝通、查閱資料、網上購物一切都變得那么快捷。但隨著網絡為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一些黃色網站、網絡游戲也開始影響當代中學生,甚至是小學生。于是家長們開始強烈呼吁取締網吧、拒絕網絡,給孩子們一片凈土。我們應當擺脫紀念館公眾教育的傳統思維模式,拋棄“說教者”和“知識傳授者”的立場,在關注孩子們不同知識結構和需求差異性的前提下,強調學生們獲取知識的主動性,例如我們可以發揮PDA、智能手機等人們持有的個人數字終端的作用,通過諸如數字推送服務、彩信定制服務等方式實現展示內容的點播,以低廉的成本最大程度地滿足每一個個體觀眾的特殊要求;我們還可以借助無線網絡傳輸技術和數字紀念館的數字資源,給學生們提供學習所需要的數字化服務;同時,我們還可以充分利用虛擬現實技術的交互性和實時性,為學生提供更為復雜的個性服務等等,以青少年樂于接受的方式,達到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
總之,在新形勢下,革命紀念館必須強化使命意識,把握時代要求,積極探索創新營銷手段和方法,拉近自身與青少年之間距離,不斷強化愛國主義教育功能,讓青少年通過紀念館領略多姿多彩,燦爛輝煌的文化遺產,去感知歷史,認識現在,探索未來,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簡介:陳意(1976.2—)男,民族:土家族,籍貫:湖南湘西吉首,學歷:在職研究生,職稱:文博館員,研究方向:博物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