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玲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兒童預防接種常見不良反應發生原因和預防措施。方法: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和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分別選取100名接受預防接種兒童的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了誘發不良反應的原因,擬定針對性的預防措施。結果:兒童預防接種常見不良反應可分為頭痛、腹瀉、惡心、高熱,實施預防措施前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00%,實施預防措施后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00%,差異顯著(P<0.05)。結論:通過分析兒童預防接種常見不良反應發生原因,針對性采取預防措施,可顯著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為兒童預防接種安全提供保障,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兒童預防接種;不良反應;發生原因;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R18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4-0070-02
對于人體健康而言,預防接種可促使人體抗體,繼而獲得特異性免疫能力。目前,預防接種的范疇較大,包含了天花、卡介苗接種以及肺結核預防等。在兒童實施預防接種的過程中,需嚴格按照各項流程展開,從而才能夠保證疫苗免疫效果,提升接種對象的免疫水平,形成免疫屏障,在流行性傳染病控制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對于兒童而言,有利于兒童健康,但在接種過程中卻可能導致產生多種不良反應,對疫苗接種效果產生嚴重影響,因此積極分析誘發不良反應的原因,并針對性的實施有效的干預措施具有重要價值。本研究于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期間從我院選取100名接受預防接種兒童的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了誘發不良反應的原因,擬定針對性的預防措施,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將100名接受預防接種兒童的一般資料實施回顧性分析,其中男性55例,女性患者45例,年齡1-13歲,平均年齡(5.76±3.43)歲。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同樣選取100名接受預防接種兒童的一般資料實施回顧性分析,其中男性54例,女性患者46例,年齡1-12歲,平均年齡(5.77±3.64)歲。兩組比較性別、年齡等,均無顯著差異(P>0.05)。
1.2方法
在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期間接受預防接種的兒童共計100例,13例出現不良反應,對不良反應的性質進行分析后大致可將其分為三類,(1)常規反應。這類反應包含了嘔吐、頭痛、腹瀉、高熱等;(2)偶合反應。以肺炎、感冒為主要臨床癥狀,通過分析后發現在預防接種前多數患兒均存在輕微癥狀,少部分患兒存在不良反應加重或不適的情況;(3)異常性反應。以穿刺部位紅腫、感染、長時間頭暈為主要臨床表現,其誘發原因和免疫機制異常、非特異性反應存在緊密聯系。
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實施預防措施,具體措施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1)培訓預防接種人員。在預防接種人員正式工作前實施崗前培訓,培訓內容包含疫苗的種類、級別、接種禁忌癥以及接種后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積極提升預防接種人員的醫療知識水平,促使預防接種人員能夠詳細了解并掌握各類兒童疫苗的接種工作,并能夠熟悉掌握工作流程。(2)接種前干預。于兒童家長陪護下完成各項預防接種,首先完成各項體檢工作,對時候存在禁忌證予以明確,對患兒的年齡、身體狀態予以明確,隨后詳細登記兒童的各項信息,準確掌握兒童其他疫苗的接種時間。(3)接種期間護理。首先,對兒童的信息予以詳細核對,確認疫苗的種類,保證疫苗無質量問題,按照疫苗接種規范流程完成疫苗接種。與此同時,對兒童四肢進行固定,積極交流溝通,轉移兒童注意力,在最為合適的時間進行接種,避免因為兒童扭動而導致穿刺部位紅腫的情況。(4)接種后護理。完成接種后需觀察30分鐘,在沒有不良反應后才可離開。與此同時,叮囑兒童3天內不可洗澡、不可抓撓穿刺部位等[2]。
1.3評價指標
比較實施預防措施前后不良反應(頭痛、腹瀉、惡心、高熱)發生情況。
1.4統計學處理
數據錄入Excel,采用SPSS19.0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運用x2實施檢驗工作,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的情況下,表示擁有統計學價值。
2 結果
兒童預防接種常見不良反應可分為頭痛、腹瀉、惡心、高熱,實施預防措施前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00%,實施預防措施后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00%,差異顯著(P<0.05)。見表1。
3 討論
近幾年來,在醫療技術快速發展的影響下,我國預防接種體系已經趨于完善。由于在兒童時期需要接種的疫苗種類較多,比如麻疹疫苗、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以及卡介苗等。具體而言,預防接種主要指將抗原(抗體)接種到人體中,從而自發或被動的對機體免疫機制起到調節作用,繼而產生相應的抗體,以提升免疫力。然而兒童受多種多種的因素影響易產生多種不良反應,其中影響因素包括疫苗質量、兒童體質、接種后作息以及接種時間等,而不良反應可包括頭痛、腹瀉、惡心、高熱等,對兒童的健康成長產生了較為嚴重的影響[3]。
在本次研究中,就通過收集往期接種后出現不良反應的兒童的臨床治療,分析了不良反應的發生原則,擬定了針對性的干預措施,最終研究結果顯示,兒童預防接種常見不良反應可分為頭痛、腹瀉、惡心、高熱,實施預防措施前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00%,實施預防措施后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00%。由此可見,積極采取干預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通過分析兒童預防接種常見不良反應發生原因,針對性采取預防措施,可顯著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為兒童預防接種安全提供保障,值得推廣
應用。
參考文獻
張春艷,胥祥.兒童預防接種常見不良反應發生原因及預防措施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9,35(19):183-185.
周聰盛.兒童預防接種的常見不良反應分析及護理措施的預防效果評價[J].現代實用醫學,2018,30(10):1406-1407.
劉麗.對兒童預防接種常見不良反應發生原因及預防措施的探討[J].當代醫藥論叢,2015,13(10):169-170.